2025年入汛以来,保山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局部地区面临地质灾害威胁。全市各级广电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大喇叭”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的优势,加强与各级应急、气象等部门的工作联动,构筑起覆盖城乡的防灾救灾服务网。
一、健全机制,夯实服务根基
一是树牢责任意识。全市广电部门将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工作作为汛期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信息播发等工作流程,召开动员部署会,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各级播发责任。二是完善体系建设。建成2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体系,在应急、气象、地震、公安、林草、水务等部门部署应急广播前置系统22套,实现各行业系统对接协作。三是保障链路安全。定期开展巡检巡护和应急演练,模拟设备故障、传输中断、网络攻击等多种突发场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进入汛期以来,全市应急广播终端在线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
二、部门联动,推动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保山市2025年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工作专班,由市广电部门牵头,气象、应急及各县(市、区)广电部门共同参与。二是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应急、气象等部门制定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2025年)专项行动工作机制,开展协调行动52次,组织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业务培训10余场次。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梳理汇总全市336个无应急广播终端和219个无应急广播、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点,为下步应急广播在地质灾害点的补点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精准发声,凸显关键作用
一是聚焦预警发布。汛期以来,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坚持“应急优先”原则,播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171条,其中:红色预警2条,橙色预警66条,黄色预警71条,蓝色预警32条,乡村应急喊话647条次,覆盖人次超200万,实现了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二是实现靶向调度。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和预警预报信息,提高应急广播发布的精准度,实现点对点播发、点对点应急,助力3.3万人次提前转移避险。三是加强科普宣传。各地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空中课堂”作用,每日定时播发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采用“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三语播报模式,确保预警信息通俗易懂、广泛传播,入汛以来,全市通过应急广播播发应急科普类宣传信息47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