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隆阳委员活动组:
贵组提出的《关于保山辖区濒危动植物保护繁育的建议》(第05040060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经与市公安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猎捕流程,保障群众安全的建议
一是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情况。我市2022-2024年每年投入保费300万元,共900万元。3年来,共发生野生动物肇事致害案件4149起,其中:造成人身伤害案1395起,造成农作物等损害案2754起,共补偿资金847.06万元(含支付案件查勘费87.39万元),其中:人伤案件补偿金额480.07万元,财产损失补偿279.6万元。2025-2027年度保费提高到320万元/年。二是积极做好致害野生动物防范及处置。各级林草部门结合实际,在野生动物肇事频发的重点区域设置警示标牌100余块、宣传横幅80余条、采取物理隔离等有效措施,加强致害动物防控;开展进社区、进集镇、进学校宣传,进一步加强黑熊、毒蛇等致害野生动物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同时,市、县林草部门与公安机关已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出现黑熊等猛兽威胁群众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按照“先处置、后报告”的原则,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给予依法处置。针对野猪损害农作物实际,通过龙陵县实施了“野猪种群调控”项目试点实施,项目期内猎捕野猪51头并进行无害化处置。待试点经验和做法成熟后,逐步在其他县(市、区)组织开展致害野猪的种群调控和猎捕。三是按照部门权责清单和“陆生野生动物特许猎捕证核发”行政许可事项,我市将针对种群数据较多、危害较重的猕猴、黑熊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时组织申报材料,报请上级批准猎捕,进一步优化和缩短特许猎捕证审批时间(5个工作日内),实施种群调控。
二、关于强化人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的建议
一是“技能化”拓展,夯实队伍力量。目前我市林草系统(含各管护局、乡镇林业站、林场和管护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864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5人、副高级工程师295人、中级职称432人,涵盖了林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自然保护区、城乡规划等各学科专业领域。高黎贡山、腾冲北海湿地和龙陵小黑山3个保护区管护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人(正高级6人、副高级47人),其中:保山管护局引进生态学、动物学和植物学3名博士研究生。科技人才在林草、保护区科研监测、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平台化”建设,提升科研能力。保山管护局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建设“云南省龙春林专家工作站”,重点开展高黎贡山民族食药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科学评价方面的工作;与中国科学院版纳植物园合作,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脆弱区域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与中国林科院、西南林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持续开展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同时,建立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中缅灰叶猴等3支专业的监测团队,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监测。北海湿地管护局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湖所、中央民族大学生命环境科学学院、西南林大湿地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种群水平的变化趋势研究,并建设湿地气象观测站、水质监测站;小黑山管护局与国家林草局西南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版纳植物园、省林科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联合开展资源野外调查和监测。
三、关于开展资源普查,建立监测体系的建议
一是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保山管护局对高黎贡山保护区内14条鸟兽类监测样带、7条(个)两栖爬行类监测样带(点)、5条鱼类监测样带、3条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样线持续开展监测。重点对大树杜鹃、长蕊木兰、保山茜物候观察、环境要素监测。腾冲北海湿地管护局布设32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重点对鸟类、鱼类、莼菜群落、湿地植物群落及外来入侵物种开展监测;龙陵小黑山管护局布设监测样地17个,开展植被、兽类、鸟类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二是加强智慧保护区建设。已建成包括鸟类资源监测、入区人员和车辆识别管理及通讯铁塔高空监测、安防监控一体的保护区智慧观测平台。计划以三年为周期开展全域资源普查,整合卫星遥感、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技术手段,重点对保护区外生态廊道、栖息地破碎化区域加密调查频次。三是加强保护区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工作。施甸县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的印支灰叶猴及栖息地保护项目,全县印支灰叶猴的种群数量达120只,实现其种群数量的恢复性增长。我市列入监测计划的白眉长臂猿、绿孔雀、林麝、彩云兜兰、美花卷瓣兰、暖地杓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布设监测单元或样地,由样地所在地管护机构以及隆阳区、腾冲市、龙陵县林草局、国有林场等相关单位实施监测。
四、关于增强公众保护意识,促进全面参与的建议
配合市委宣传部筹办了2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在各级媒体开设“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等专题专栏,利用“报台网微端抖音快手”策划推出一批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特别稿件。每年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活动开展,营造全民保护、主动保护的社会氛围。3年来,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0余张(册、份),宣传环保袋(含无纺布袋和帆布袋)25000余个,公益广告抽纸20000余包,围裙10000余条,作业本20000余本。
五、关于创新保护繁育模式,推动生态经济双赢的建议
一是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开展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大树杜鹃、白尾梢虹雉、中缅灰叶猴、长蕊木兰、光叶珙桐、保山茜、金铁锁、杏黄兜兰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就地、近地和迁地保护。二是争取项目支持与“保护性开发”模式同频共振。组织实施了高黎贡山及滇西区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滇西片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等项目,在生态脆弱区试点“保护性开发”模式。组织开展高黎贡山生态功能提升与入侵植物物种防控技术项目、滇中地区巴拉那松、西藏白皮松等极危物种引种及配套培育技术推广示范等项目,依托“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平台,将在高黎贡山开展综合“保护提升+社区发展+技术示范+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引领示范项目。三是积极谋划“十五五”项目规划。“十五五”期间,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以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谋划在腾冲林家铺投资1.8亿元建设高黎贡山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园;在龙陵小黑山保护区投资2000万元,以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修复建设桫椤公园,投资2000万元建设绿孔雀繁育野化基地及监测体系;投资4800万元在隆阳区建设滇西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和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四是林草资源的跨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自2008年起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板瓦稳定与发展管理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中缅边境森林火灾联防联控工作座谈会,就边境资源管护、森林防火、边民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磋商;实施“援助缅甸板瓦华文学校、助推高黎贡山中缅边境跨境资源保护”项目,进一步提高了缅方对边境区域的资源保护的重视和关注。目前,从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和种质资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与缅甸局势,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开展跨境繁育、研究和基因交流方面未纳入计划。五是百花岭观鸟旅游推动生态经济双赢。通过多年实践和科学引导规范,唱响了“观鸟”名片。以鸟为媒,打开了绿水青山的钱袋子,目前,百花岭村共有观鸟塘20多处,鸟导80多人,农家客栈20余家,从事与旅游业相关人员900余人,每天可同时接待游客700余人。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百花岭村的鸟塘观鸟售出观测票10050余张,收入约70余万元,带动住宿、餐饮、研学等行业收入近1000万元。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13800元。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高黎贡山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政府的工作安排部署。对照贵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坚决守护生态本底,着力在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上,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切实筑牢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
感谢你们对保山林草工作特别是濒危动植物保护繁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