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保山市委:
你们在政协保山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重点扶持泡核桃支柱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保山市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出台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意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始终把核桃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至2016年末,全市核桃基地面积达457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77.53万亩,盛产面积98.41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0.7%、21.5%),平均亩产36公斤,产量10万吨,产值26.9亿元。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市广大山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全市林农人均核桃收入1208元,其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有18.72万户; 1-3万元的有2.83万户; 3-5万元的有0.45万户; 5-10万元的有1154户;10万元以上的有67户,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致富树”。人民群众从发展核桃产业中得到了实惠,核桃产业已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
在各级各部门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一大批新型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产业建设,目前,全市经工商、供销部门注册成立、备案的以核桃种植、收购、烘烤、销售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有242个,核桃加工省、市级龙头企业18户,共建有1000平方米现代化自动恒温冷藏库1个,青皮果脱皮、核桃乳、核桃油、核桃仁、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生产线6条,每年可消耗核桃干果4-5万吨,铁核桃2万多吨,年均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净利润7697万元。主要生产经营产品有核桃干果、保鲜核桃仁、干核桃仁、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粉、核桃酥糖、核桃工艺品等。
二、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核桃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桃产业大资源、小产业、经营加工单一。目前,全市核桃种植规模达到457万亩,投产面积为277.53万亩,产量10万吨,平均亩产量为36公斤,产业效益不高。核桃加工大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较低,大部分采用人工砸取,手工分离,精深加工转化能力弱,多以销售核桃干果、核桃仁为主,对核桃休闲食品、核桃蛋白、核桃油、核桃乳等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核桃收购、加工能力达到规模化程度的企业不多,以专业合作社形式进行收购、销售为主,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核桃市场价格下滑影响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2013年以来,核桃市场价格普遍下滑,加之近年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有些农户放松甚至放弃了管理。除草、施肥、抚育等技术环节跟不上,管理粗放,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等问题,导致了核桃挂果率低,品质不佳,价格也进一步下滑,收益更不明显。
(三)缺乏中端交易市场。建立核桃交易市场,是进一步提高保山核桃市场竞争力、做大做优全市核桃产业和顺应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保山还未建成核桃交易市场,临近保山的永平、凤庆都建有核桃交易市场,外地客商购买核桃主要集中在核桃交易市场,如隆阳区一大部分核桃运往永平销售,昌宁核桃一大部分运往凤庆销售。我市企业、合作社销售核桃都是单兵作战,没有一个固定的交易市场去销售,抗风险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市核桃产业发展。
(四)企业及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融资难、融资贵。在核桃成熟收购期间,核桃加工企业、合作社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用于核桃干果的收购。除自有资金外,需要申请银行贷款解决。由于企业及合作社抵押物较少,银行贷款数量偏少,甚至不予以贷款。企业及合作社为了发展,只能寻找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或者民间高息借款解决,其贷款利率高,企业、合作社产生的利润只能偿还利息,无法正常经营,导致收购数量下降,山区林农只能依托当地市场进行销售,价格低,经济效益差。
(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意识不强。目前。全市有核桃加工企业54户,其中18户企业为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市54户核桃加工企业2016年购买和销售的核桃干果为4万多吨,2016年全市核桃产量为10万吨,企业购买和销售的仅为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大部分核桃还需要销往外地。随着全市核桃投产面积逐年增大,产量逐年增加,更需要有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来引领,才能解决产品滞销问题。在品牌打造和宣传上,全市仅有核桃产品注册商标9个,“昌宁核桃”是全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和漾濞核桃被同年评选认证;漾濞核桃认证通过后,就及时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大力开展宣传报道,现在全国知名,而“昌宁核桃”由于宣传不足,外界认识很少,实际生产、销售中处于品牌不强、知名度不高的状况。
三、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围绕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有效带动山区林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步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核桃基地建设、继续走提质增效、科技引领核桃产业发展的道路。针对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找准核桃生长慢、挂果晚、产量低的“症结”,进一步整合国家、省、市、县核桃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选择群众基础好、种植规模连片、气候条件优良的核桃产业基地,大力开展核桃中幼林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建设,围绕“调整优化品种、科学整形修剪、加强肥水管理、陡坡逐年垒台、树盘覆盖改土、林下科学套种、病虫综合防治、科学合理种植、适度移密补稀、成熟适时采收”十大措施,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核桃园;着力打造一批基地建设规范、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机制创新、综合效益明显的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基地。通过科学规范的抚育管理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实现核桃产业品种良种化、栽培园区化、管理科学化、加工机械化、经营品牌化。
(二)着力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核桃产品的质量。全市核桃产业发展中,林农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让他们掌握丰产栽培、中耕管理、采收、初级加工等技术,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针对林农长期形成的传统粗放经营习惯,必须通过建立高产示范林、扶持科技示范户、编写发放实用生产技术手册、组织专家蹲点指导服务、举办培训等办法,广泛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在采收时间、采收技术、烘烤设备、烘烤工艺、仓储环节等方面,要着力加强技术推广力度,让林农真正了解掌握核桃生产的相关技术,才能改变核桃在我市散乱栽植、粗放管理、好的核桃产品变不成优质商品的状况。
(三)着力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林农收入,助力精准扶贫。至2016年末,全市已发展核桃457万亩,除原有核桃及少部份在林地上种植外,绝大部分是在陡坡耕地上发展,随着核桃郁闭成林,实施林粮间作难度较大,急需研究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解决林农增收致富的问题。结合各地林下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核桃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和养殖等生产与经营。着力抓好林药、林菌、林菜、林草、林禽、林畜等发展模式,不断扩大森林蔬菜、中药材、畜禽等具有保山特色的种养业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农经济收入。
(四)积极开展核桃交易市场建设,为林农、企业、外商搭建交易平台。核桃产业具有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低的特点,在产业发展中,虽然涌现出一些核桃加工企业、林农专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济组织,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推进核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大各类核桃市场的培育力度,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下大力气抓好核桃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特别要完善批发零售市场、仓储物流、冷库等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的核桃交易中心,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将林农和核桃产业发展的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核桃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要在昌宁县建成一个功能完备的核桃交易市场,以提高品质、塑造品牌为重点,按照规划分三期在昌宁县建设2000亩的高原特色核桃产业园,建设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逐步形成集核桃加工生产、仓储物流中心及综合交易于一体的核桃交易市场。到2020年,力争全县核桃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300户以上,年加工、交易核桃突破1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30亿元,实现核桃产业长远高效发展。
(五)完善金融政策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核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用好用足中央、省、市金融机构扶持“三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统筹协调落实农业产业建设中有关金融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在完善抵押担保、规避贷款风险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应积极放贷,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经营特点,对林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应积极开展林权及林木权证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及合作社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为林业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核桃产业、开展核桃生产加工提供金融服务,切实做到“扶企、安企、惠企”,增强核桃加工企业的发展及服务林农的能力,为核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六)运用电商平台,开启“核桃+电商”销售模式。为充分发挥我市绿色、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资源优势,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引入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引导核桃种植户根据自身情况成立相应的地方行业协会,整合现有的核桃资源,积极打造自有品牌,组建统一的核桃电商销售服务团队,拓宽销售渠道,为核桃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及合作社要利用各级政府搭建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开启“核桃+电商”的销售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实现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电商销售和传统销售的有机融合,将保山核桃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走出云南,推向全国,进军世界。
(七)着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构建起现代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核桃产业具有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低的特点,近年来,核桃加工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济组织不断涌现,成为核桃产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推进核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大各类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核桃产业发展,用企业化的管理提升核桃产业层次。在现有百益和、大庄园、笑果果、摩尔农庄、金戈和顺鑫等核桃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培育、认定、扶持一批核桃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核桃加工业;鼓励企业积极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识,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品牌、销售等优势,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基地”、“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林农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更多加工销售收益。结合各类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各类资本进入核桃产业领域共谋发展,努力实现核桃产业集群化、跨越式发展。
(八)抓好核桃直销队伍建设,打造品牌认知度。目前,我市核桃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产品的流通渠道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城乡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产销一体化企业、超市零售等渠道由生产者到消费着手中。随着核桃产量的不断增加,今后各级部门要逐步采取政府补助、企业运作、合作社参与的形式,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建立直销队伍扩大销售网络,从“等客上门”转变为“送货上门”。重视核桃品牌的打造,在做好现有品牌的宣传使用同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学习漾濞、永平经验,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全市核桃资源,打好“特色”品牌,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联动部门,通过电视、网络、书刊、广告牌匾等方式对外推介宣传,提高保山核桃的知名度,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
感谢你们对全市核桃产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丁光俊;联系电话:2129678)
保山市林业局
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