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一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野生动物活动的活跃期。近日,设置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捕捉到了易危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集体“遛娃”的有趣画面。
猕猴为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哺乳动物,喜集群生活,通常在每年的3月至6月产仔。在视频画面里可以看到,一群“举家出游”的野生猕猴,在树影斑驳、惠风和畅的原始丛林中玩起了集体“遛娃”,带着小猴崽们学习“生存第一课”: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崽们,在成年猴的照顾下,时而在林间草地上追逐玩耍,或对着镜头探头探脑;时而连蹦带跳地学走路,时不时还来个前滚翻,十分顽皮;稍大一点的猴崽们,把学习攀爬主战场转移到旁边的树下或树上,在成年猴的示范下,有模有样地练习起攀爬的技能;玩累了的猴崽们,或忙着偷学成年猴互相梳理毛发、挠痒痒的方式方法,或把小脑袋钻到妈妈怀里吸吮乳汁,母爱仪式感拉满……红外线相机镜头下的一组组“全家福”,瞬间,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氛围溢满屏。
猕猴又名猢猴、黄猴、沐猴、老青猴等,其突出的特征是尾短、具有颊囊。“灵长类动物很聪明,学习模仿能力强。小猴子一般在出生四、五个月后,结束哺乳期,开始独立生活。在小猴子成长过程中,母猴会教会它们如何爬树、跳跃、觅食等生存技能,让它们能够顺利地融入群体性生活,这也是每只小猴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学习的‘必修课’。”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高级工程师邓晓保说。自然界有自然法则,动物界也不例外。有关资料显示,猕猴的猴王也实行“选举换届制”。每当猴王“任期”快满时,有竞争实力的雄猴便会翘尾巴,向猴王主动发起挑战,经过激烈地厮打,最终获胜的为猴王。挑战失败的雄猴,往往会被驱逐出猴群,成为“流浪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衡量一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我们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野生猕猴等灵长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趋势。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仅保护区的猕猴数量就在200只左右,也反映出这里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孙兴旭说。
猕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等地,在云南龙陵主要生活在原始密林、林灌地带、悬崖峭壁及沟谷、丛林等地段。主要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及各种昆虫等。
猕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易危物种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