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位于边疆地区,全乡共有2748户,总计9455人。其中,少数民族有1418户,人数为4039人,分别在总户数和总人口中占比51.60%、42.72%(彝族有1051户,共2843人;傈僳族为332户,人数达1061人),面临着“多元诉求相互交织、治理资源较为分散、守边任务十分艰巨”这三重挑战,木城乡推出了以木城等养自然村为代表的通过“强化决策以汇聚智慧、强化约束来凝聚人心、强化网络去聚合力量”的治理模式,创新构建起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共同体,走出了一条“议事有章法、治理有温度、固边有力量”的特色路径。
强决策聚智
“三级议事”贯通治理脉络
面对村寨跨境事务复杂、民族诉求多元而引发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这一治理困境,等养自然村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支部领航—议事会研议—户主会拍板”的三级决策链。等养自然村精心从全村选拔出7类关键群体组建“村组议事会”,其中涵盖了包组村“两委”、网格助理员等治理方面的骨干力量,同时也将退休教师、乡贤能人、傈僳族群众代表等吸纳进来,这些人员堪称“本土智囊”。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乡、村、组三级联动的决策“智囊团”。这种“靶向召集、专业研议”的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成功地把决策意见征集范围拓展到85%的利益相关方。以前,一些事项往往需要召开3次以上的户主会才能议定,而现在,借助这种新模式,仅1次会议就能通过相关事项,决策效率大幅提升了60%,顺利实现了从“干部决策”到“众人合议”的转变。
强约束聚心
“一村三规”激活自治基因
为突破传统村规“水土不服”以及组级治理“抓手欠缺”的难题,等养自然村秉持“村规管总、组规管用”的原则,精心构建起“1+3+21”的差异化公约体系,即1套起统领作用的村规、3个具有明确导向的组规以及21项细则。组规着重关注“小事小节”,不但确立了如“将每月首个周六设定为公共卫生日,对拒不执行者予以黑榜公示”这样的硬性约束条款,而且还设定了“若党员挂联户连续3次不参加会议,则由挂联党员上门进行一对一政策解读”这样的柔性引导规定。自组规实施以后,小组人居环境的达标率从原来的62%显著提升至94%,户主会的参会率也从58%大幅跃升至92%,切实达成了“公约由大家共同制定,规矩由大家共同遵守”的自治格局。
强网络聚力
“党员联户”织密治理末梢
为打破治理资源“悬浮空中”、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梗阻,等养自然村依据“履职能力+民族构成+居住片区”的标准,精准安排17名党员挂联121户群众,并构建起“五个一”服务机制。由此形成的“党员联户—支部研判—分级处置”网格体系,打造出“收集—研判—解决—反馈”的治理闭环。自2024年起,等养自然村的党员们总共收集到边境管控、产业发展等各类诉求达107件。其中,有29件在小组层面就得以解决,另外78件则通过“村党委—乡政府”两级联动的方式办理完结,群众满意度高达98%。党员们在挂联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亮明身份、公开承诺。由8名党员带头组建了“护边巡逻队”和“双语调解队”,吸引了10余名群众志愿者踊跃加入基层治理工作,成功达成“党员带动群众”的雁阵效应。
边寨变了样,生活展新颜。如今的等养自然村,已变成了木城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爱国守边意识深深扎根心中,人人以发展生产、稳边固边的扎实行动,守护好祖国边疆的山山水水。
转自:平安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