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整体推进州市以来,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和脱贫攻坚战的部署,结合综合示范“三个统筹”工作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强化资金管理,扎实推进全市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建成1个市级和5个县级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69个乡镇服务站及物流站,465个村级服务点和物流配送点,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物流配送服务站全面覆盖,村级站点覆盖率达51%,建档立卡贫困村服务站点覆盖率达58%;搭建全市电商大数据平台和溯源系统平台;开展电商培训422期,28580人次,电商从业人员28000余人;培育电商主体149户、开设网店3124个;培育电商品牌28个。2018年,全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61.48亿元,增长47%;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16.58亿元,增长3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87亿元,增长39.28%。销售贫困户地区产品3732万元,带动贫困地区1879人创业就业。
表1保山市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绩效统计表
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包括在线旅游等) |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 |
带动创业就业人数(人) |
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人数 |
2018年贫困户开展网络销售额(万元) |
||||
零售额 (亿元) |
增长率 |
零售额 (亿元) |
增长率 |
零售额 (亿元) |
增长率 |
|||
16.58 |
39.6% |
11.3 |
37.6% |
6.68 |
30.1% |
5853 |
1879 |
3732 |
二、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一)前期准备
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2017年5月,保山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商务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市扶贫办主任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保山市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负责统筹协调农村电子商务工作。
(二)组织过程
1.为加快推进全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印发了《保山市2017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保商发【2017】189号),明确了基本原则、推进方式、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2.为了规范和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专项资金的管理,保山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保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保电办发【2017】6号),明确了项目资金及资金管理,提出了工作要求。
3.为加强项目实施的公开透明度,在保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电子商务进农村专栏,并在专栏内公示了出台的相关方案、制度以及全市项目进展情况。
(三)分析评价
全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正在根据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预计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市级统筹建设项目即建设1个市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1个市级农产品溯源系统和5个县级子系统、建设1个市级电商交易数据收集平台和5个县级子平台、建设1个市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打造市级区域公共品牌1-2个;2018年6月底前,完成县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即建设4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升级改造70个乡级电商服务站、建设48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018年8月底前完成区、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即建设4个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70个乡镇电商物流配送中转站、建设485个村级物流配送点;2018年12月底前,每个县(区)选择3个贫困村作为示范重点,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培育力度,打造电商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以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贫困村通过电商脱贫致富。同时,各县(区)农村电商培训3000人次以上,积极培育电商经营主体,引导和大力支持各县(区)内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创业者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成长较好的电商示范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三、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保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74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000万元,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1450万元。市级统筹项目预计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市级统筹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用于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250万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收集平台建设项目250万元,全市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项目400万元,全市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项目1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200万元用于品牌打造和市场主体培育。中央资金下拨各示范县1250万元,县级配套300万元以上,用于县级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
表7保山市示范项目资金来源情况
示范地区 |
计划总投资 |
中央财政资金 (万元) |
地方配套资金 (万元) |
企业自筹资金 (万元) |
保山市 |
1200 |
1000 |
200 |
0 |
隆阳区 |
1550 |
1250 |
300 |
0 |
昌宁县 |
1600 |
1250 |
350 |
0 |
龙陵县 |
1550 |
1250 |
300 |
0 |
施甸县 |
1550 |
1250 |
300 |
0 |
合计 |
7450 |
6000 |
1450 |
0 |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截止2019年5月,全市拨付中央财政资金3527.707万元,拨付率58.8%;使用金额3219.583万元,使用率53.7%。
(1)市级统筹中央资金使用情况
市级统筹1000万元,截止目前,共拨付9038493.53元,拨付率为90.38%,资金使用率为90.38%。具体为: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250万元,已拨付241.9万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收集平台建设项目250万元,已拨付222.3万元;全市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项目400万元,已拨付349.72万元;全市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项目100万元,已拨付89.92万元。
(2)县(区)中央资金使用情况
隆阳区:下达中央资金1250万元,已拨付548.18万元,拨付率为43.8%,实际使用资金548.18万元,资金使用率为43.18%,主要用于:支持隆阳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运营建设项目91.63万元,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村级服务点建设项目107.63万元,支持区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95.61万元,支持乡镇电商物流配送中转站建设项目27.73万元,支持村级电商物流配送点建设项目80.98万元,支持电商人才培训建设项目62.73万元,支持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项目45万元,支持品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1.39万元。
昌宁县:下达中央资金1250万元,已拨付579.2万元,拨付率为57.77%,实际使用资金579.2万元,资金使用率57.77%,主要用于:提升改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94.32万元;提升改造乡(镇)村(社区)电商公共服务点建设145.59万元;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72.84万元;乡(镇)村(社区)物流配送中转站建设9.85万元;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建设4.42万元;区域公共品牌培育2.69万元;农村产品营销体系建设25.62万元;电商精准扶贫7.44万元;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及技能培训35.01万元;农村电子商务宣传推广及其他5.93万元;市场主体培育建设0.71万元。
龙陵县:下达中央资金1250万元,已拨付539万元,拨付率为43.12%,实际使用资金397.29万元,资金使用率为31.78%,主要用于: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及升级改造10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35.58万元,村(社区)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27.68万元,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60万元,村级物流配送点建设27.53万元,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7.5万元,电子商务营销服务体系建设9.21万元,支付杭州闻远公司运营费用79.79万元,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运营费用150万元。
施甸县:下达中央资金1250万元,已拨付814.6万元,拨付率为65.17%,实际使用资金为434.52万元,资金使用率为34.76%。实际使用资金主要用于: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142.3万元,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113.81万元,区域品牌打造53.7万元,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建设43.72万元,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14万元,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建设67万元。
表9 保山市中央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向及使用情况表
资金支持方向 |
计划支持资金 (万元) |
实际已拨付资金 (万元) |
实际拨付资金占比 (%) |
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1086 |
872.3 |
80.3% |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
1757 |
890.9 |
50.7% |
农村产品供应链 |
2722 |
1290.4 |
47.4% |
人才培训 |
435 |
246 |
56.5% |
其他 |
0 |
0 |
0 |
合计 |
6000 |
3299.6 |
54.99% |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一是加强过程监督。市级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并根据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有效。各县(市、区)纪检和审计部门对资金拨付流程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严格监督资金使用。二是督促项目公示公开。市、县两级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设立征求意见窗口,纪检、审计举报窗口,并开设“电子商务进农村”专栏,公开综合示范工作方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展情况等,定期更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进度和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广泛监督。三是组织项目检查验收和中期评估。市、县两级组织商务、财政、扶贫会同纪检、审计等部门对示范项目进行验收,市级邀请北京永恩力和会计事务所对四个示范县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
表4保山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监督检查制度
示范地区 |
管理制度名称 |
主要内容 |
保山市 |
保山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保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
规范项目实施流程,明确领导小组职责任务 |
保山市 |
保山市商务局 保山市财政局 保山市扶贫办关于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通知 |
明确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各项资金使用原则、拨付程序、项目验收材料的要求 |
隆阳区 |
设立隆阳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征求意见、举报窗口 |
纪委监察委、审计局举报窗口 |
隆阳区 |
隆阳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明确资金使用原则、使用方向、拨付程序。 |
隆阳区 |
隆阳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管理办法 |
明确项目管理内容、验收要求 |
昌宁县 |
昌宁县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项资金验收制度 |
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管理情况,项目综合效益,项目和财务档案资料情况,公示情况,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等 |
昌宁县 |
昌宁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管理制度 |
项目管理内容(进度管理、运行管理、绩效管理、监督管理) |
龙陵县 |
龙陵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
项目进度资金管理 |
龙陵县 |
龙陵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项目管理制度 |
项目进度质量制度 |
龙陵县 |
龙陵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 |
项目联合监督检查 |
龙陵县 |
龙陵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验收制度 |
项目县级验收制度 |
施甸县 |
施甸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验收管理制度 |
项目的验收程序与方式、验收内容与标准、验收要求等。 |
(二)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我市已建成市级和5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要提供设计包装、人才培训、营销策划、创业孵化、服务外包、宣传推广、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系列服务。
表10保山市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示范地区 |
县电商服务中心(个) |
乡镇电商服务站(个) |
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 |
村级电商服务点(个) |
村级电商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 |
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率 |
隆阳区 |
1 |
15 |
100% |
135 |
50.5% |
64.28% |
昌宁县 |
1 |
13 |
100% |
71 |
57.25% |
58% |
龙陵县 |
1 |
10 |
100% |
75 |
62% |
59% |
施甸县 |
1 |
13 |
100% |
75 |
54.34% |
55.55% |
腾冲市 |
1 |
18 |
100% |
109 |
50% |
69% |
合计 |
5 |
69 |
100% |
465 |
51% |
58% |
二是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全市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已建成了1个市级和5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69个乡(镇)物流服务站,已建成465个村级物流配送点。以市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为枢纽,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为依托、乡(镇)级配送站为主干、村级配送点为基础的四级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切实解决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表11保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物流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个) |
物流快递乡镇覆盖率(%) |
村级物流配送服务点(个) |
从县到村级服务站点的配送时效 |
|
1-3天 |
3-7天 |
|||
5 |
100% |
465 |
√ |
三是农村产品供应链建设
梳理、建立本地农村产品数据库,建立本地电商大数据平台和溯源监管平台。通过对全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梳理出咖啡、核桃、茶叶等适宜打造网货的产品。各县区制定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各县区农产品数据库。通过搭建全市溯源监管平台,现已纳入溯源体系企业 55家,其中深度溯源15户、标准溯源40户,制作发放并使用溯源标签216837枚。初步实现了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探索制定部分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依托咖啡、石斛、茶叶、核桃等地方特色产品,先后制定了30个品类的产品流通标准,为推动县域农产品上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签订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协议,并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农产品检测检验工作。农村网络零售额和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较快增长。2018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7.87亿元,增长39.28%。
四是项目培训
我市在开展传统电商人才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微商、直播、抖音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培训,形成人才培训机制。全市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共422期,培训2858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86人次;市级开展跨境电商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直播技能培训11期,共计960人次。
表12保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培训及带动创业就业情况汇总表
示范地区 |
培训期数 |
电商培训 |
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人数(人) |
带动创业就业人数(人) |
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人数(人) |
||
培训总人次 |
普及型培训 |
专业性培训 |
|||||
隆阳区 |
225 |
11809 |
9056 |
2753 |
2693 |
413 |
35 |
昌宁县 |
61 |
3881 |
3011 |
870 |
968 |
2350 |
337 |
龙陵县 |
38 |
3398 |
2006 |
1392 |
1011 |
481 |
259 |
施甸县 |
40 |
4405 |
1996 |
2712 |
465 |
2400 |
200 |
腾冲市 |
47 |
4127 |
2237 |
1890 |
713 |
209 |
1048 |
保山市 |
11 |
960 |
0 |
960 |
0 |
0 |
0 |
合计 |
422 |
28580 |
18306 |
10577 |
5686 |
5853 |
1879 |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到2018年底,完成提升改造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5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69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和物流配送站,实现全覆盖;46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和物流配送点,覆盖率达53%,其中:贫困村覆盖率达58%;农村网络零售额23.88亿元,同比增长5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87亿元同比增长39.28%,全市各县(市、区)人才培训28580人次。市级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个(一座保山),每个示范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个。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项目满意度达96.2%。
四、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虽然项目绩效目标已完成,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1.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综合示范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后续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管理规范。
2.进一步优化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中心站点布局,加强业务指导,完善服务功能,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电商大数据、溯源平台、服务中心站点等工作机制,确保“建得起、能运转、起作用”。
4.千方百计扩大农村产品上行。一是配合做好品牌培育、产品认证、质量追溯、产品供应链等工作;二是做好与电商平台市场对接工作;三是宣传、培训、引导电商经营者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商品销售和服务;四是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5.继续抓好电商扶贫工作。鼓励贫困地区群众网购,实现节支;有条件的开设网店、微店,销售自产产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电商企业+贫困户等模式;鼓励企业、合作社、个体与签订网货包销合同,销售贫困地区农户农特产品。
五、绩效自评结果
根据既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绩效评价结果显示:本项目绩效评价等级为“优”,自评得分为104.5 分,较好的完成了项目专项资金绩效考核指标。并且,我市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使用和管理中央财政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补助资金,能够确保实际支出与项目规定的用途一致(市、县配套资金使用部分除外),能够确保资金使用做到公开、公平,按程序上报和审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无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
六、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中央财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补助资金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好事,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公布,作为下年度项目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
七、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经验
1.统筹推进,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是保障;
2.整合力量推进,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整合资源,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是核心;
3.抓大带小,大产业、大商品对接大市场,小生产对接小市场,带动电商扶贫是路径;
4.抓标准、抓溯源、抓数据,制定商品标准与溯源相结合,将产品变成网货是基础;
5.创建区域品牌,提高单品品牌知名度是抓手;
6.商品销售与自媒体结合,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扩大销售渠道和影响力是方法;
7.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是方向;
8. 加快人才培养,注重市场主体培育是关键。
(二)做法
1.健全市县乡三级组织机构,解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
我市将电商职能职责赋予市县两级商务部门,然而,2016年以前,全市五县市区只有腾冲市、隆阳区两个商务局,为解决好县级商务工作“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人员”等问题,我市完善了市、县、乡三级的电子商务机构,2017年新组建了施甸、龙陵、昌宁三个商务局。为加强对全市电商工作的领导,我市专门成立了市县乡三级电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三级电商办。五个县区编办发文在各县区商务局增加1名副科级领导职数任电商办主任兼商务局副局长,同时,各县(市、区)还增加了4名电商办工作人员编制,负责电子商务工作。为解决全市所有乡镇电子商务工作职责不明确,在全市所有乡镇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所,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完善四级服务和物流体系,解决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市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已建成1个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及物流中心,5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及物流中心,全市69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及物流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已建46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及物流配送点覆盖率达53%。其中: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42个,占年计划的117%。
3.搭建两个市级监管平台,解决数据缺失、产品质量管控难的问题
市级统筹开发了电商数据收集平台和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电子商务数据收集平台的建设,将全市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品牌培育(地标产品)、非遗产品、特色产品(翡翠、黄龙玉、玛瑙、琥珀)、物流快递、电商企业网络交易等数据纳入大数据平台。并打通行业、部门之间信息对接,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为电子商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与支撑。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已将55户企业纳入全市溯源监管平台,提高了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源头可溯、去向可查、品质保证”,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4.建立完善本地电商闭环,将本地的小生产与小市场对接,带动贫困地区农户增收
针对我市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缺少产业支撑,所生产的农产品规模不大、数量不多、难以和外面大市场对接的实际。我市依托已建成村级服务站点搭建完善小生产、小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先后开发了腾冲市的“腾生鲜”、施甸县的“菜到家”、隆阳区的“鑫隆农优商城”、龙陵县的“龙陵优品”、昌宁县的“昌宁商城”等5个本地电商平台,将全市100余种贫困户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形成了本地电商闭环,实现了小生产与小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本地电商平台下单,将贫困户的产品配送到机关、学校、企业食堂以及社区等。截止目前,已累计实现线上销售3780万元,其中:销售贫困地区产品1260万元,带动10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218元。
5.抓大带小,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贫困户增收
我市已建立了保山滇西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68户,其中,咖啡电商企业由原来的12户增加到现在的52户,2017年咖啡网络零售额达2.2亿元,该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电商产业园区。重点支持园区咖啡电商企业到咖啡传统产区设立种植基地5万亩,涉及贫困户种植面积5320亩,1812户,亩产值达8010元,户均增收14498元。该园区培育了中咖、云贡城2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中咖咖啡公司发展咖啡种植基地2000余亩,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涉及贫困户种植面积422亩,125户。该公司基地种植户每亩比一般种植户每公斤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5元以上,仅此一项带动1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不仅如此,还培育了一批电商小企业,如:腾冲放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腾冲有全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隆阳区微微电子商务服务部、云南菜到家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6.利用电商新模式,培育新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我市积极探索微商、直播、抖音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大力开展了电商专业人才培训,积极发展壮大琥珀产业,通过三年新模式的培育,腾冲琥珀销售额已经从四年前不到1000万元增加到2017年销售额达35亿元,其中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把琥珀产业打造成了新产业,2017年腾冲荣获“中国琥珀之城”的称号,腾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琥珀交易集散地。截止现在,在腾冲从事琥珀的商家达1486家,常驻腾冲的世界各国商人达1000多人,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贫困人口1417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
隆阳区芒宽乡敢顶社区依托资源优势,“以石试金,大胆探索”,搭建“互联网+党建+奇石”搭起群众致富桥。2015年10月以社区党总支名义开办起了“敢顶奇石”微店,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亲自任“店长”,将原本“很普通的石头”通过电子商务转变成了经济发展优势,目前,在当地已形成了奇石一条街,开设实体奇石店45个,网店、微店86个,销售奇石874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
7.引进大平台,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便民惠民服务
近年来,我市引进了阿里巴巴、邮掌柜等电商平台,与各大银行合作分别到农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开展各类便民服务,阿里巴巴村淘(天猫优品)在全市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点269个;邮政部门设立邮乐购、邮乐网村级服务点1782个,改善农村网购环境,实现购物不出村。截止12月末,村淘网购额达13亿元,其中贫困地区村淘网购额达3936万元,带动560名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节支487万元。与金融部门合作,设立村级金融服务点526个,为村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小额取款不出村;与电讯部门合作,设立村级电话费代收点485个,实现村民缴费不出村。
此外,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我市设立了隆阳区、昌宁县、腾冲市、龙陵县4个兴农扶贫品牌站。
8.举办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保山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7年12月成功举办“寻找中国最美咖啡保山行”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网红团队和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记者参加。通过微博、直播等形式吸引4600万粉丝关注了保山小粒咖啡,为此,保山市荣获由新浪微博、人民网组织的“金梧桐杯”全国“农产品品牌创意奖”。与中央电视台对接,2018年5月28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一场特殊的比赛》为题,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了保山小粒咖啡历史以及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烘焙、比赛的盛况,成为保山有史以来登上央视名牌栏目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地扩大了保山电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问题及建议
我市电子商务进农村整市推进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定困难和问题。
一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而且所有建设项目均需要按政府投资要求进行公开招投标,所需时间跨度长、审批手续多、环节多。服务站点建设容易,但要发挥它的整体功能,实现“建得起、稳得住、能发展”,在指导和服务上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人才。政府管理部门懂电商的专业人才不多,加之部分中标服务商,懂电商进农村实施的人才较缺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以老办法复制为主,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实施起来与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产品缺乏竞争力。一方面本地农产品与其他地区农特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是有机环保,缺乏相应的品牌、标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生产标准的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未形成规模,产品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整改措施及建议
下一步,我市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综合示范绩效评价工作为契机,巩固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做好综合示范各项后续工作,压实责任,认真整改,补齐短板,打造特色、确保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可持续发展。
(1)强化人才培养,整合培训资源。一是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二是重点培育从事电子商务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和懂电商业务、会经营、能带头致富的农村电商领军型人才。三是扩大培训覆盖面,引导贫困户参与电商产业链就业创业,培育孵化网商,力争树立一批新农人网商典型,带动区域电商队伍发展,增加网上农产品销售。
(2)完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增加“农产品上行”,解决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站点)功能建设,调试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并投入运营,开展物流配送,在配送过程中逐步调整优化配送线路和运营方式,形成可持续模式。
(3)加强品牌培育,促进农产品上行。建立我市农特产品数据库,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和公共品牌打造,整合全市名特优农产品资源,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性的农产品,积极与电子商务服务商、电商平台进行对接,采取原产地直供等多元化方式开展网络售销活动,助推全市农产品上行。结合保山实际,尽快区域品牌推进工作,重点推介“一座保山”、“保山小粒咖啡”区域品牌,制定出台《保山市区域品牌授权使用保护管理办法》和《保山市区域公用品牌流通标准》,加强品牌规范管理。
(4)强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电商发展。本着“建得起,稳得住,能发展”的原则,下一步尤其要继续完善乡、村两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站点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指导帮助有意从事电商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充分发挥电商助力脱贫攻坚作用。特别要指导好广大贫困地区电商服务站点开展多样化服务,做好便民,利民、惠民工作,扩大农产品上行,为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出贡献。
建议
(1)建议国家出台电商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及电商区域品牌培育、宣传推介工作等相关政策,促进电商产业发展。
(2)在综合示范县项目推进中,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指标覆盖率达50%以上,还有50%的村未建设服务站点,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电商发展的要求,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实现村级服务站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