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保发〔2015〕12号)文件规定,从2016年起,连续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市商务局、市财政局根据(保发〔2015〕12号)文件规定,制定了《保山市2018年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工作实际,2018年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市场营销、贫困地区农村产品上行等;扶持认真开展区域品牌打造、农产品营销和宣传推介的各县(市、区);在保山电视台、保山报社开设电子商务专栏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专题片制作;支持在昌宁县举办保山市电商网货大赛;支持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支持全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监理、审计、绩效评价等方面。
二、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问效,确保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严格项目管理,保证项目有效运行。
3.加强督促指导,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4.认真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按照相关规定,市财政、商务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各县(市、区)财政、商务部门及有关企业。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资金执行情况良好,严格资金用途,做到专款专用。没有挪用、截用等现象发生。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商务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商务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保山市2018年电子商务专项资金使用方案》。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当遵循依法设立、统筹兼顾、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绩效评价、跟踪监督的原则,资金申报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安排使用合法、合规、高效。
(二)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1)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我市已建成市级和5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要提供设计包装、人才培训、营销策划、创业孵化、服务外包、宣传推广、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系列服务。
表10保山市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示范地区 |
县电商服务中心(个) |
乡镇电商服务站(个) |
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 |
村级电商服务点(个) |
村级电商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 |
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率 |
隆阳区 |
1 |
15 |
100% |
135 |
50.5% |
64.28% |
昌宁县 |
1 |
13 |
100% |
71 |
57.25% |
58% |
龙陵县 |
1 |
10 |
100% |
75 |
62% |
59% |
施甸县 |
1 |
13 |
100% |
75 |
54.34% |
55.55% |
腾冲市 |
1 |
18 |
100% |
109 |
50% |
69% |
合计 |
5 |
69 |
100% |
465 |
51% |
58% |
(2)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全市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已建成了1个市级和5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69个乡(镇)物流服务站,已建成465个村级物流配送点。以市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为枢纽,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为依托、乡(镇)级配送站为主干、村级配送点为基础的四级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切实解决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表11保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物流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个) |
物流快递乡镇覆盖率(%) |
村级物流配送服务点(个) |
从县到村级服务站点的配送时效 |
|
1-3天 |
3-7天 |
|||
5 |
100% |
465 |
√ |
(3)农村产品供应链建设
梳理、建立本地农村产品数据库,建立本地电商大数据平台和溯源监管平台。通过对全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梳理出咖啡、核桃、茶叶等适宜打造网货的产品。各县区制定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各县区农产品数据库。通过搭建全市溯源监管平台,现已纳入溯源体系企业 55家,其中深度溯源15户、标准溯源40户,制作发放并使用溯源标签216837枚。初步实现了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探索制定部分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依托咖啡、石斛、茶叶、核桃等地方特色产品,先后制定了30个品类的产品流通标准,为推动县域农产品上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签订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协议,并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农产品检测检验工作。农村网络零售额和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较快增长。2018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7.87亿元,增长39.28%。
(4)活动及培训
我市在开展传统电商人才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微商、直播、抖音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培训,形成人才培训机制。全市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共422期,培训2858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86人次;市级开展跨境电商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直播技能培训11期,共计960人次。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自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市推进以来,我市严格遵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截止2018年,全市已建成市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个,县区级电商快递物流配送中心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9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465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242个;开展电商培训420期,28580人次;全市电商企业820户,新增149户、电商网店13043个,新增3124个、电商从业人员28000余人。2018年,全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61.4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23.88亿元,同比增长5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87亿元,同比增长39.28%。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整合市县资源,抓实“三个”统筹。
根据云南省商务厅“三个统筹”的要求,为整体推进全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我市围绕“以县区实施为主,市级统筹为辅”的思路,在统筹项目布局上,由市级统筹现有农村电商项目,科学合理地规划电子商务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物流体系、农产品上行等项目布局,统一建设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在统筹资金使用上,2017年综合示范项目资金由市级统筹使用和调配。市级统筹1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滇西电子商务产业园内统筹规划建设保山高原特色农产品020实体体验馆(包含五县市区产业特色体验馆),提升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功能;搭建市级溯源体系建设及各县市区溯源体系子平台;建设市级电商交易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建设改造市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在统筹推进力量上,市级层面建立健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横向由商务、财政、农业、扶贫、供销、邮政等多部门参与,纵向由市到县(市、区)到乡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2)加强资金管理,规范相关票据。一是出台项目资金制度,提高资金效率。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联合对综合示范项目资金出台了项目实施方案和制定管理办法,对综合示范项目资金使用进行了有效的监管。二是统筹资金使用。该项目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000万元,由市级统筹使用和调配,按照统筹和自建项目、工作任务及资金需求合理安排调配项目资金,形成资金规模优势,发挥资金带动效应。市级统筹中央资金1000万元,用于市级电商服务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全市溯源体系建设项目、全市电商数据收集平台建设项目和市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三是严格规范中央资金使用。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000万元于2017年11月到账,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下达中央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的通知》(保财外〔2017〕106号)下达,隆阳区财政局1250万元、龙陵县财政局1250万元、昌宁县财政局1250万元、施甸县财政局1250万元。截至目前,中央资金共拨付32996493.53元,拨付率为54.99%。其中保山市商务局1000万元,已共拨付9038493.53元,拨付率为90.38%,资金使用率为90.38%。并且及时规范票据,严格资金使用。根据相关资金管理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做到每一笔资金使用有请示、方案、审批、预算、决算、明细、验收等材料,确保资金使用规范。
(3)建设服务(物流)站点,完善电商服务(物流)体系。全市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已建成1个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已建设完成69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46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50%以上,其中: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42个,覆盖率达58%。另外,全市已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建成了1个市级物流配送中心,5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全市69个乡(镇)物流服务站,已建立456个村级物流配送点覆盖率达94%。为全面搭建农村快递物流网络,全市规划了农 件业务量共82.2243万件,同比增长149.21%。
(4)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精准扶贫。一是建设改造了贫困村服务点。全市已建成贫困村电商服务点242个,覆盖率达58%,完成年计划的201%;建成贫困村物流配送点171个,完成年计划的154%。培训贫困村5686人次。2018年,村淘网购额达10684万元,其中贫困地区村淘网购额达2936.8万元,带动560名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节支387万元。通过电商平台,今年我市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额达3732万元,带动958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893元。二是抓大带小推进。通过抓大企业、大商品对接大市场,抓小生产对接小市场的方式,带动电商扶贫,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问题。我市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缺少产业支撑,所生产的农产品规模不大、数量不多、难以和外面大市场对接的实际。我市依托已建成村级服务站点搭建完善小生产、小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由市级统筹先后开发了腾冲市的“腾生鲜”、施甸县的“菜到家”、隆阳区的“鑫隆农优商城”、龙陵县的“龙陵优品”、昌宁县的“昌宁商城”等5个本地电商平台,将全市100余种贫困户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形成了本地电商闭环,实现了小生产与小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挖掘人才,打造示范点。如:我市皇冠级的网店卖家周维超与隆阳区蒲缥镇、昌宁县耇街、珠街乡结对帮扶,2018年7月为解决昌宁县耇街、珠街乡的核桃滞销问题,周维超带领团队销售两个乡核桃112.5吨,销售额达211.5万元。昌宁县建立“服务中心(站点)+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机制,建设“新农业扶贫种植示范基地”,租用贫困户近10亩土地,打造鸡非四个电商扶贫示范村,带动50多户贫困户参与,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四是县区电商扶贫亮点纷呈。1.腾冲市:腾冲市极边茶业股份公司带动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就业259人,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有职工500多人(建档立卡户17人),带动茶农3万多户10万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13户4478人)增收;腾冲放宁公司、有全公司、腾雾公司等创业和电商服务站带动1007户农户增收(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2.隆阳区:隆阳区瓦窑镇下麦庄核桃专业合作社采取“互联网+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收购贫困户种植的核桃进行深加工,生产的枣夹核桃、蜂蜜核桃、核桃油等系列产品已经通过电商平台开展销售,2018年网络零售额150余万元,带动入社农户101户,其中贫困户70余户增收,户均增收4000元。3.昌宁县:昌宁县搭建“一村一品”+“农业经纪人”+“贫困户”+“农产品商品转化器”+“全渠道销售网络”的模式助力电商扶贫。2018年,正强嘎薄、江沅、成天茶业等电商企业,帮助贫困户销售滞销核桃、石斛、咖啡等农特产品,实现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其中辐射带动14个贫困村,236户贫困户。4.施甸县:依托35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51949户,带动农户603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1260户),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着力提升电商对“三农”发展的推动作用。企业带动,澳鑫公司以“公司+平台+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带动农户加入合作社76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6户,2017年分红24.5万元。5.龙陵县:通过村级服务站点,帮助村民足不出户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部分服务站点帮助村民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农产品,目前已实现3个合作社业务延伸,带动贫困户259户,实现贫困户增收206.6万元。
(5)打造公共品牌,促进产品上行。为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和农村产品上行,保山市全面启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一座保山”注册成区域公用品牌,并在上海进行了发布宣传、宣传、推介。一是建立本地农产品数据库,鼓励企业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认证。根据保山市实际情况,对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龙陵县分别对电商发展产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制定了项目供应链管理方案,以及出台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保护管理办法和流通标准,加强品牌规范管理,统计出本地农、林、牧产业情况,建立农产品数据库,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与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合作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免费为本地电商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二是搭建平台,解决数据缺失、产品质量管控难的问题。市级统筹开发了电商数据收集平台和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电子商务数据收集平台的建设,将全市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品牌培育(地标产品)、非遗产品、特色产品(翡翠、黄龙玉、玛瑙、琥珀)、物流快递、电商企业网络交易等数据纳入大数据平台。并打通行业、部门之间信息对接,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为电子商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与支撑。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已将56户企业纳入全市溯源监管平台,提高了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源头可溯、去向可查、品质保证”,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农村网络零售额和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较快增长。自我市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进以来,全市电商产业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日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截止2018年底,实现网络零售额21.88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86亿元,同比增长39%。
(6)建立培训机制,强化人才培训。一是加强人才培训。各县(市、区)积极采取举办培训班、送课下乡、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培训,以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建档立卡户等人群为重点的培训,组织举办了电商技能、电商基础知识、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技巧、县乡村三级网上供销体系建设等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培养各领域的电商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422期,共培训28580人次(其中,隆阳区开展培训225期,培训11749人次,昌宁县开展培训61期,培训4063人次,施甸县开展培训40期,培训4283人次,龙陵县开展培训38期,培训3398人次,腾冲市开展培训47期,培训4127人次,市级组织培训11期,培训960人次),成功孵化创业企业140余户。二是加强服务站点人才培训。积极加强服务站负责人、有意愿开办网店的贫困学生和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进行电商运营体系技术培训,进一步扩大电商参与度,并且依托公共服务中心,为全市农特产品网销提供摄影美工、品牌培育、创意设计、文化包装、运营推广、品牌展览等系统性全面电商服务。三是探索电商新模式,培育新产业。我市积极探索微商、直播、抖音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大力开展了电商专业人才培训,并且市级统筹建立人才培训长效机制,依托保山学院、保山滇西职业技术学院和各县区职业中学开设电商专业,形成人才培训机制;依托市级服务中心,组建市级电商讲师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在全市开展电商培训;市级以跨境电商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以及直播技能培训共计11期,共培训960人次。
(7)加强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会议、网络、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专栏、墙体标语等渠道和形式,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和发展农村电商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事业,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宣传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与保山日报社合作,在保山日报开设电商专栏,截止2018年,共刊登新闻44条;与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共播出17条电商新闻专栏。在省级媒体刊发2条。施甸县在县电视台播出12条电商新闻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在市区县电商公众号共发布378条,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信息287条。在各县区乡(镇)、村集市醒目的地方或电子商服务站点附近进行喷绘广告,刷字,立广告牌等共计143余条。2018年端阳节期间,我市电商工作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等国内40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对我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给予了全方位宣传报道,在新华网等媒体共刊发新闻13条。
10月27日至28日,第五届A20·新农展暨网红生鲜节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全市共组织13家企业提农特产品参展。活动中,网红、采购商、分销商等对保山小粒咖啡、茶叶、甜柿、核桃、石斛等农特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场体验后购买了部分产品并达成一些长期合作意向。
自11月10日,2018首届云南保山市好网货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大赛将通过网络投票、专家评选、电商平台销售业绩考核等方式。最终评出“保山十佳好网货”、“保山好网货优秀奖”、“保山好网货最佳组织奖”等35个奖项。最终保山市云雾清凉商贸有限公司等10个产品获得了最多评委的肯定,被评为“保山十佳好网货”。通过好网货大赛的成功举办,遴选出了一批具有保山特色的优质网货产品,保山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近期,阿里研究院大数据显示,保山隆阳区咖啡豆/粉在全国贫困县中农产品排名位居第16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11日至13日,全国电商扶贫工作会议在四川省凉山州召开。保山市商务局作为特邀部门,以《云南保山探索农村电商整体推进新路径 形成资源合力》为题,在大会上交流我市的做法和经验,受到商务部等部委表扬。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的满意度达96%。
四、下一步改进措施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扎实推进我市电子商务各项工作。
1.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综合示范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后续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管理规范。
2.进一步优化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中心站点布局,加强业务指导,完善服务功能,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电商大数据、溯源平台、服务中心站点等工作机制,确保“建得起、能运转、起作用”。
4.千方百计扩大农村产品上行。一是配合做好品牌培育、产品认证、质量追溯、产品供应链等工作;二是做好与电商平台市场对接工作;三是宣传、培训、引导电商经营者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商品销售和服务;四是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5.继续抓好电商扶贫工作。鼓励贫困地区群众网购,实现节支;有条件的开设网店、微店,销售自产产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电商企业+贫困户等模式;鼓励企业、合作社、个体与签订网货包销合同,销售贫困地区农户农特产品。
五、绩效自评结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虽然资金不多,带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是显著的。根据既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绩效评价结果显示:本项目绩效评价等级为“优”,自评得分为104.5 分,较好的完成了项目专项资金绩效考核指标。并且,我市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使用和管理中央财政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补助资金,能够确保实际支出与项目规定的用途一致(市、县配套资金使用部分除外),能够确保资金使用做到公开、公平,按程序上报和审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无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
六、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2018年市级电子商务专项资金是有利于促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尤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公布,作为下年度项目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
七、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经验
1.强化资金管理,确保用在“刀刃上”
我局在申报资金过程中,严格按《保山市2018年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资金申报流程,我局将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初审后,送呈市领导审签,并积极向市财政汇报、跟踪落实,由市财政局终审后及时将专项资金拨付到各项目单位,确保了专项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发挥了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完善四级服务和物流体系,解决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市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已建成1个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及物流中心,5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及物流中心,全市69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及物流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已建46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及物流配送点覆盖率达53%以上。其中: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42个,占年计划的117%。
3.搭建两个市级监管平台,解决数据缺失、产品质量管控难的问题
市级统筹开发了电商数据收集平台和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电子商务数据收集平台的建设,将全市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品牌培育(地标产品)、非遗产品、特色产品(翡翠、黄龙玉、玛瑙、琥珀)、物流快递、电商企业网络交易等数据纳入大数据平台。并打通行业、部门之间信息对接,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为电子商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与支撑。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已将55户企业纳入全市溯源监管平台,提高了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源头可溯、去向可查、品质保证”,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4.建立完善本地电商闭环,将本地的小生产与小市场对接,带动贫困地区农户增收
针对我市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缺少产业支撑,所生产的农产品规模不大、数量不多、难以和外面大市场对接的实际。我市依托已建成村级服务站点搭建完善小生产、小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先后开发了腾冲市的“腾生鲜”、施甸县的“菜到家”、隆阳区的“鑫隆农优商城”、龙陵县的“龙陵优品”、昌宁县的“昌宁商城”等5个本地电商平台,将全市100余种贫困户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形成了本地电商闭环,实现了小生产与小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本地电商平台下单,将贫困户的产品配送到机关、学校、企业食堂以及社区等。截止目前,已累计实现线上销售3780万元,其中:销售贫困地区产品1260万元,带动10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218元。
5.抓大带小,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贫困户增收
我市已建立了保山滇西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68户,其中,咖啡电商企业由原来的12户增加到现在的52户,2017年咖啡网络零售额达2.2亿元,该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电商产业园区。重点支持园区咖啡电商企业到咖啡传统产区设立种植基地5万亩,涉及贫困户种植面积5320亩,1812户,亩产值达8010元,户均增收14498元。该园区培育了中咖、云贡城2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中咖咖啡公司发展咖啡种植基地2000余亩,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涉及贫困户种植面积422亩,125户。该公司基地种植户每亩比一般种植户每公斤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5元以上,仅此一项带动1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不仅如此,还培育了一批电商小企业,如:腾冲放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腾冲有全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隆阳区微微电子商务服务部、云南菜到家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6.利用电商新模式,培育新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我市积极探索微商、直播、抖音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大力开展了电商专业人才培训,积极发展壮大琥珀产业,通过三年新模式的培育,腾冲琥珀销售额已经从四年前不到1000万元增加到2017年销售额达35亿元,其中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把琥珀产业打造成了新产业,2017年腾冲荣获“中国琥珀之城”的称号,腾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琥珀交易集散地。截止现在,在腾冲从事琥珀的商家达1486家,常驻腾冲的世界各国商人达1000多人,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贫困人口1417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
隆阳区芒宽乡敢顶社区依托资源优势,“以石试金,大胆探索”,搭建“互联网+党建+奇石”搭起群众致富桥。2015年10月以社区党总支名义开办起了“敢顶奇石”微店,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亲自任“店长”,将原本“很普通的石头”通过电子商务转变成了经济发展优势,目前,在当地已形成了奇石一条街,开设实体奇石店45个,网店、微店86个,销售奇石874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
7.引进大平台,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便民惠民服务
近年来,我市引进了阿里巴巴、邮掌柜等电商平台,与各大银行合作分别到农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开展各类便民服务,阿里巴巴村淘(天猫优品)在全市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点269个;邮政部门设立邮乐购、邮乐网村级服务点1782个,改善农村网购环境,实现购物不出村。截止12月末,村淘网购额达13亿元,其中贫困地区村淘网购额达3936万元,带动560名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节支487万元。与金融部门合作,设立村级金融服务点526个,为村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小额取款不出村;与电讯部门合作,设立村级电话费代收点485个,实现村民缴费不出村。
此外,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我市设立了隆阳区、昌宁县、腾冲市、龙陵县4个兴农扶贫品牌站。
8.举办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保山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7年12月成功举办“寻找中国最美咖啡保山行”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网红团队和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记者参加。通过微博、直播等形式吸引4600万粉丝关注了保山小粒咖啡,为此,保山市荣获由新浪微博、人民网组织的“金梧桐杯”全国“农产品品牌创意奖”。与中央电视台对接,2018年5月28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一场特殊的比赛》为题,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了保山小粒咖啡历史以及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烘焙、比赛的盛况,成为保山有史以来登上央视名牌栏目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地扩大了保山电商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问题
我市电子商务进农村整市推进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定困难和问题。
一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而且所有建设项目均需要按政府投资要求进行公开招投标,所需时间跨度长、审批手续多、环节多。服务站点建设容易,但要发挥它的整体功能,实现“建得起、稳得住、能发展”,在指导和服务上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人才。政府管理部门懂电商的专业人才不多,加之部分中标服务商,懂电商进农村实施的人才较缺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以老办法复制为主,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实施起来与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产品缺乏竞争力。一方面本地农产品与其他地区农特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是有机环保,缺乏相应的品牌、标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生产标准的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未形成规模,产品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建议
下一步,我市将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综合示范绩效评价工作为契机,巩固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做好综合示范各项后续工作,压实责任,认真整改,补齐短板,打造特色、确保全市电子商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1)强化人才培养,整合培训资源。一是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二是重点培育从事电子商务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和懂电商业务、会经营、能带头致富的农村电商领军型人才。三是扩大培训覆盖面,引导贫困户参与电商产业链就业创业,培育孵化网商,力争树立一批新农人网商典型,带动区域电商队伍发展,增加网上农产品销售。
(2)完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增加“农产品上行”,解决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站点)功能建设,调试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并投入运营,开展物流配送,在配送过程中逐步调整优化配送线路和运营方式,形成可持续模式。
(3)加强品牌培育,促进农产品上行。建立我市农特产品数据库,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和公共品牌打造,整合全市名特优农产品资源,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性的农产品,积极与电子商务服务商、电商平台进行对接,采取原产地直供等多元化方式开展网络售销活动,助推全市农产品上行。结合保山实际,尽快区域品牌推进工作,重点推介“一座保山”、“保山小粒咖啡”区域品牌,制定出台《保山市区域品牌授权使用保护管理办法》和《保山市区域公用品牌流通标准》,加强品牌规范管理。
(4)强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电商发展。本着“建得起,稳得住,能发展”的原则,下一步尤其要继续完善乡、村两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站点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指导帮助有意从事电商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充分发挥电商助力脱贫攻坚作用。特别要指导好广大贫困地区电商服务站点开展多样化服务,做好便民,利民、惠民工作,扩大农产品上行,为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