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保山市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香童戏
项目名称:香童戏(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隆阳区文化馆
申报目的和意义:香童戏,是流传在云南保山隆阳区的一种古老戏剧,民间俗称“跳神”,属傩戏。因戏剧表演人员被称为香童,故名香童戏。香童戏源于隆阳民间的“老爷神”崇拜。元代初期香童戏的雏形已经形成,明成化年间香童戏趋于成熟。清代至民国时期,香童戏进入繁盛时期。
“老爷神”崇拜、祭祀科仪和戏曲表演是香童戏的核心内容,保山民间信仰36坛“老爷神”,就有36折戏,36个剧目,代表性剧目有《金枪五爷》《黑风五爷》《王林太子》等。演出以家庭为单位,以庭院为舞台。
香童戏在历史、文学、美术、音乐艺术、舞蹈、武术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价值,对研究中国戏剧的发展演变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和高台教化的功能上,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保护责任单位情况说明:隆阳区文化馆有能力承担保护职责。已经调查研究了香童戏从业人员、戏曲剧目、科仪流程等详实资料,并组织出版了《保山香童戏研究》学术著作一部,《保山香童戏研究续集》正在出版中。现有董菲、苏新、王洪昌、丁今4位非遗专职保护工作人员。外围研究专家有倪开升、范南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国礼是隆阳区红庙坛班坛头,传承5代,有戏箱子一套,演出人员11人;代表性传承人杨玉华,是隆阳区沙沟坛班坛头,传承3代,有戏箱子一套,演出人员9人。目前,可供传承的场所有保岫影剧院、太保山古戏台、金鸡古戏台、光尊寺古戏台和多座五郎庙。隆阳区文化馆每年安排3-5万元用于项目保护,同时区政府已将香童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加以保护。
二、甲马
项目名称:甲马(传统美术)
建议保护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目的和意义:甲马,民间俗称纸马、纸火、神马、神马纸等,是中国民间宗教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的总称。保山市隆阳区的甲马源自中原文化,据《保山县志续编》第二卷记载推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隆阳区甲马,其图案内容丰富、千姿百态,涵盖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等。如今主要流传使用的有:青龙、白虎、玄武、太岁、喜神、山神、水神、路神等60多种。每一种甲马都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用途。至今,甲马纸神在民间一直广泛使用。
隆阳区甲马历史悠久,风格突出,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民间美术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还是研究地方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保护传承开发利用。
鉴于甲马在云南省保山市、大理州、昭通市等地都有分布,建议合并申报国家级项目,项目保护单位调整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腾冲玉雕
项目名称:腾冲玉雕(传统美术)
保护单位:腾冲市文化馆
申报目的和意义:腾冲玉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玉雕行业中享有一定声誉。伴随腾冲翡翠玉雕而形成的腾冲翡翠文化与中华玉文化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对研究中华玉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原向西南边疆和向东南亚、南亚的传播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证,对研究传统玉雕乃至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及社会人文发展演变也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腾冲玉雕构图考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商家和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已成为腾冲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做大做强翡翠玉雕,对腾冲扩大内需、促动消费、解决就业、产业扶贫、推动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责任单位情况说明:腾冲市文化馆有能力承担保护职责。腾冲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有非遗保护专职人员4人。馆舍占地10005平方米。有功能厅、展厅约1000余平方米可用以非遗展演、展示。先后参与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及工艺品普查、民间音乐艺人普查及全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先后承担全市共293项非遗名录(其中项目66项,传承人227人)的申报、保护等工作。先后编辑了《腾冲民间文学》《腾冲民俗文化》《阳温暾小引》《腾冲佤族清戏》《腾冲皮影戏》《腾冲农民画》《腾冲市首批非遗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汇编》等非遗书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非遗工作经验,拥有非遗工作所需的相关设施设备,能胜任该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
四、云南围棋子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云南围棋子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建议保护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目的和意义:围棋是国粹,云南围棋子是弘扬围棋文化的重要载体。云南围棋子从唐代传承至今,承载着云南人文社会和地方文化发展的兴衰流变。特别是在明朝时期,将不同矿物的粉料配比,用高温熔化成岩浆液体,自然冷却结晶成白色或黑色,蕴含丰富的化学、物理、热学等技术要点。传承人用滴棒,巧妙利用高温岩浆的流动性,滴制出自然流畅的棋子弧面,达到了棋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云南围棋子独特的型制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不仅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全国比赛用棋,而且作为国礼赠与国宾,在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方毅副总理曾赞誉“云子虽小,却能为国争光”。世界围棋泰斗吴清源、原中国棋协主席陈祖德、现任棋协主席王汝南,聂卫平、马晓春、常昊、古力等著名棋手,都给予云南围棋子高度赞誉。目前,云南围棋子是国内屈指的高级实用器材,是第二季人机大战、61届欧洲围棋大会、两届中国围棋大会和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的指定用棋。
鉴于云南围棋子(云子)制作技艺和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均为云南省极具代表性的围棋制作技艺,建议合并申报国家级项目,项目保护单位调整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五、腾冲中成药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腾冲中成药制作技艺(传统医药)
保护单位: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申报目的和意义:具有近千年历史积淀的腾冲中成药制作技艺是中原文化影响西南边疆乃至东南亚极其重要的实证。研究腾冲中医药文化,能全面了解腾冲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对研究腾冲医药的历史渊源提供考证,并对在传统制药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参考价值。
滇产地道药材保证了项目的产品特质,创造了近130种中成药。在云南及东南亚国家广为流布,深受老百姓喜爱。安宫牛黄丸、藿香正气水、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颗粒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安宫牛黄丸列为国家抢救必备中成药,香砂平胃颗粒、感冒疏风片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通过对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项目保护单位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目前总资产达5.8亿元,产值近6亿元,实现税收近9000万元。
保护责任单位情况说明: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有能力承担保护职责。该公司成立于1956年,现已发展为一家集药品生产、研发、销售、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种养殖为一体的现代中药制药企业。有600余名员工,执业药师20余人,并建有药材备料车间、前处理车间、原料库、固体制剂车间、液体制剂车间、小容量注射液车间等中成药GMP10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00余吨。 造就的知名品种有心脉隆注射液、安宫牛黄丸、人参再造丸等130个国药准字批文。截至目前,约有50个品种被列入国家及多个省市的基药目录,在云南的终端覆盖数量为16049家,覆盖率高达90%,省外的终端覆盖数量为28061家,腾冲中成药畅销东南亚,并在全国34个省市均有销售。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内科、儿科、骨科、皮肤等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受到广泛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使流传百年的老药绽放新的光辉。
六、施甸龙会
项目名称:施甸龙会(民俗)
保护单位:施甸县文化馆
申报目的和意义:施甸自古以来就有“耍青龙,出青苗”的说法,也有耍龙习俗,从明代一直延续至今500多年。施甸龙会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节庆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到二月期间,人们自发地聚拢来,祭龙、连龙、耍龙。最负盛名的是仁和东山寺“三沟头”龙会与太平“羊皮会”。
施甸龙会是集信仰、贸易、感恩诸多元素相融的民间盛会,也是集民间美术、舞蹈、音乐、审美、口传文学为一体的民俗盛会,具有感召力与教化作用。它凝结着人们对家园、自然的热爱,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聚力和亲和力,对社会起到和谐向上的积极作用。龙会除了耍龙外,还融入了舞狮、高跷、武术、旱船、花灯等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形成了具有施甸本土文化特征的民间活动。全县13个乡镇,主要举办龙会的有8个乡镇,有大小龙120余条,成立了60多个舞龙队,影响极为广泛。
保护责任单位情况说明:施甸县文化馆有能力承担保护职责。从2004年以来申报了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其中:省级项目5项,省级传承人10人;市级项目20项,市级传承人30人。2012年至2019年结合文化馆非遗展室建设,组织收集布朗服饰、民间乐器等实物265件,图片3000余幅,视频16套。施甸县文化馆共有职工20人,2015年评为国家二级馆,目前,有3人从事非遗工作。全县共有传习所5所,面积400余平米。每年投入3万元经费用于传承活动。每年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3次,举办大型民俗活动5次,参与人次达80000多人,举办各种展览、演出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