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79518791-2/20240722-00005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4-07-2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三次会议第05030017号提案答复的函

九三学社保山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把保山错误定位的“茶马古道”重新纠正为“西南丝绸古道”的建议》的提案(05030017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的保护利用情况

一是通过数十年的踏察,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复查,我市已完成了辖区内古道各路段基本路线(主线)和主要支线的调查工作。查实登记或复核了上百处各个时期的相关遗址遗迹,并收集了丰富且详实的资料。2012年,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中,保山市高黎贡山北斋公房东坡古道、高黎贡山北斋公房西坡古道、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东坡古道石板路、高黎贡山南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路、高黎贡山城门洞东坡古道、高黎贡山城门洞西坡古道、高黎贡山大风口东坡古道、高黎贡山大风口西坡古道、北斋公房寺庙(马站)遗址、冷水箐七十六道坎古道石板路、石马山至乌头塘古道、盘蛇谷古道石板路、惠人桥遗址、黄竹园铺遗址、水寨铺古街道及马店、橄榄坡古道石板路、赤土铺古道石板路、玉璧坡古道石板路、棕包河得胜碉、大歇场坡古道槽谷路、一碗水西坡古道石板路、芒宽双虹铁索桥、高黎贡山大风口东坡古道石板路、北斗铺石铺路面、九转十八弯、博南山古道、官坡古道石板路、万马归槽、霁虹桥摩崖石刻被列入其中;根据前期开展工作及资料收集,我局于2020年11月结集出版了《南方丝路永昌道》一书。二是近年来,文物部门共筹措622万元实施了6个重要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具体为玉璧坡古道修缮320万元,永昌道基础资料整理和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建立工作37万元,双虹桥抢救维修85万元,野猪箐木悬臂桥30万元,得胜碉迁移保护200万元。三是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将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开发成了一条以品味古道文化的重要徒步线路,2018年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市高黎贡山管护局完成了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全线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我局拟在隆阳区打造推介霁虹桥摩崖石刻—平坡古道—梯云路—水寨古街道及马店、官坡古道—板桥古镇、仁寿门—石马山古道—青岗坝古道三条以考察保山民间传统文化原生态性和地方性的经典徒步线路,现已完成方案编制。四是2024年组织完成了茶马古道—博南山古道文物保护展示工程、茶马古道—芒宽双虹保护修缮工程及茶马古道—赤土铺古道石板路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计划书的申报。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意见

(一)关于“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纠正保山境内‘茶马古道’的错误定位,还保山古道‘西南丝绸古道’的真实名分”的建议。一是“南方丝绸古道”和“茶马古道”的概念和关系。“南方丝绸之路泛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四川、云南、西藏等中国南方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包括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等”(见全洪涛:《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探析》,《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较早的史书则多称之为“蜀身毒道”,而“丝绸之路”一词则于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首次提出,后渐被接受(见冯建勇:《海路绵延通万国》,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08-11)。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蜀身毒道”,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也是富于盛名“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唐宋时期茶马贸易兴起,成为南方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交易商品,并且绵延千年而不衰,影响深远。事实上,茶马贸易是对整个西南贸易的统称,茶、马则是贸易的象征性物质,行走的古道也称之为茶马古道。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致力于茶马古道的认定,木霁弘、陈保亚等专家学者对滇藏、川藏古代马帮行走路线进行了学术考察,在一路探察后,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在随后的学术研究、推介中得到了普遍认可,茶马古道被确认。保山辖区内的古道最晚在哀牢立国后就逐步形成了其区域内部落之间的连接路径和向外的通道。随着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得以与通向蜀地及中原的道路连接贯通。特别是哀牢归汉和永昌郡的设置,古道以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和“官道”的“身份”呈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线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群分布区域的拓展及需求的变化从一条主线拓展出多条主线、支线、附线,构成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区域线路图。道路往来运输的物品丰富多样,根据需求,有的是主流商品、有的是需求量小的商品,有的是长距离贩运的、有的是短距离贩运。且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后世人们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根据对材料的掌握和研究,得出符合事实、符合唯物史观的不同的认知、定位、定名及价值判断属正常的学术观点表达,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体现。从一个文物遗存的角度看,其具有的价值有唯一的,也有两重甚或多重的。比如一个古代建筑, 首先具有古建筑的价值,但在某个历史阶段,因某个重要事件在这里发生,就具有了新的重要事件的价值,再因社会变迁其使用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又具有了新性质和新功能的价值。因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定位中,会有主要价值、次要价值、附加价值等,以便更加充分地介绍一个文物遗存。综上,保山辖区内的古代道路历史悠长,主线、支线、附线“枝繁叶茂”,线路往来运输商品多样,功能变化经历丰富。因此,它是史载的“蜀身毒道”的构成,也是后世学界谓之“西南丝绸古道”“南方丝绸古道”“茶马古道”的构成。不存在否定、替换、更名的问题,是具有多重价值的表达。二是保山辖区内的古道(保山学界惯称为“永昌道”)申报定名。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程中,文物部门严格执行法定申报程序,并通过严谨论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遴选工作包括形式审核、现场考察、专家评审、征求意见、形成报送意见五个环节。现场考察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开展,重点审查申报对象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展评审工作,形成推荐意见,根据专家委员会推荐意见形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名单,书面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以及专家代表召开会议,形成申报遴选报送意见,报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国保单位的评审工作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公布,共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5月~2010年初,推荐项目的申报。各地共推荐了5573处申报项目;第二阶段2010年7月~10月,遴选申报项目,确定初步推荐名单。以记名投票方式确定了3057处初步推荐名单;第三阶段2010年10月~2013年1月,征询中央相关部委办局和各省意见,确定推荐名单。最终确定1943处申报项目,另有47处申报项目与前六批国保单位相应项目合并,一并上报国务院核定公布)。遴选评审专家们讨论后普遍认为,古道作为线形道路文物既是南方丝绸古道的构成,也是茶马古道的构成,具有双重价值和特性。因此,不存在否定、“抛弃”、代替“南方丝绸古道”和更名的问题,只是在“南方丝绸古道——永昌道”的基础上诠释了新的价值,增加了一项荣誉,使其得到更好地保护。基于此,保山辖区内古道主线被国务院列为贯穿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文物构成部分(见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名称的公布,即具法定规范性。因此,不存在“名称的恢复工作”,地方也无权修改,若确有需要,待学术界最终形成定论并由相关部门根据法定程序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请予理解。三是文物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展古道保护利用工作。所树立的保护标志碑名称、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依据《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19〕22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298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的通知》(云文旅联发〔2019〕13号)进行的,具有法定规范性。

(二)关于“加强宣传推广应用,防止此类历史篡改事件误导群众,影响党委政府形象和声誉”的建议。“南方丝绸古道——永昌道”纳入云贵川茶马古道三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文物构成部分,整个过程符合规范。永昌道作为线形道路文物,既是南方丝绸古道的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具有双重价值和特性。因此,不存在否定、“抛弃”、代替“南方丝绸古道”、篡改和更名的问题,而是在“南方丝绸古道——永昌道”的基础上诠释了新的价值,增加了一项荣誉,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实施意见》《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通知》《保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中,已将永昌古道保护利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高黎贡山南线等多个项目已列入重点项目进行推介和建设。今后,我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上述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为保山辖区古道保护利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做出应有的努力。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