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晓等委员:
感谢您对保山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您提出的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5030006号提案《关于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议》,对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就提案作如下答复: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2011年5月,保山市被国家财政部、文化部确定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2013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10月被国家授牌命名,正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通报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发展复核结果,保山获评优秀等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8个,其中一级馆4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3个;文化馆6个,其中一级馆3个,二级馆1个,三级馆2个;全市建成8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其中12个文化站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特级文化站;建成95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场所3647个,实现市、县、乡、村、自然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昌宁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推广项目。隆阳区芒宽文化站等4家单位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隆阳区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最美十大基层图书馆”之一、腾冲市腾越镇绮罗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图书馆”;腾冲清水乡三家村中寨被确定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旅游融合国家试点;腾冲和顺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二、工作措施
(一)积极争取公共文化资金支持。2021—2024年,全市争取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12587.54万元,其中2020年2666.36万元、2021年2984.72万元、2023年4060.61万元、2024年2875.85万元。
(二)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完善。进一步培育打造文化精品,创作繁荣文化艺术,创作《“贵客”临门》、纪念梁金山的小话剧《一丘田》、音乐作品《嘎嘎情歌》等音乐、戏曲、美术、舞蹈文艺作品200余件。其中《苗岭欢歌》获省第十七届新剧节目展演优秀节目奖,《幸福阿昌感党恩》等节目荣获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银奖等奖项,大型腾冲抗战题材4D秀皮影戏、《云岭星火》舞台剧获省级创作歌舞艺术金牌或高品质大型演艺节目奖,美术作品《劳动者》入选云南省第八届中国画大展,中国画作品《唱起山歌》被云南省选为重点冲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举办全民阅读大会、“阅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读书、“喜迎党的二十大艺苑风彩绘中华”等活动200余期。
(三)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广泛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群众文化活动,扶持组建业余文艺队2654支,积极组织“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腾冲市三桥广场成为云南省“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化活动被列为省级示范点,常态化开展渔鼓、花灯、台阁等特色文化演出,成为腾冲旅游的靓丽名片。各级文化站、文化大院开展“欢乐过大年”、群众性“大家乐”广场舞、“村晚”、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其中腾冲清水司莫拉“村晚”被评为全国“村晚”示范点之一。编创的《一丘田》《咖啡村里故事多》两个作品获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创演沉浸式历史情景剧《清官留史》,拓展提升警示教育成果。2021—2023年,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服务400余万人次,950个村(社区)开展文艺演出3742场次,演出节目14426个,观众达294.66万人次。
(四)乡村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我市将文化服务作为必要条件,有力地保障贫困村群众和其他地方群众一样享有读书看报、参加文化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编创、演出了一批与脱贫有关的文艺节目,发挥了文化扶志与扶智作用。如怒江州5000多名傈僳族群众移民到保山市,在移民点建设中全部配建文化活动场所,成为民族团结融合、民族文化传承、文明生活习俗培养的重要阵地,实现了“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移民新村逐渐变成了文明新村;腾冲市中寨清水乡司莫拉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将农旅联姻、三产融合,严格落实“十条村规民约”,实施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群众就地就业,推动强村富民“双促进”;芒宽乡文化站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新型文化综合体,实现了从“火柴盒”到新地标、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小目标到大格局、从唱唱跳跳小天地向和谐发展大舞台的“四大转变”。
(五)公益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全市实现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全部免费开放,提供图书阅览、各类文化活动、道德讲堂、农民文化网络培训等服务,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免费开放服务,每年服务175万余人次。全市各级文化站围绕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扫黑除恶、美丽乡村、禁毒防艾、综治维稳等主题开展创作,编创演出歌舞、快板、小品、相声、戏曲等文艺节目100多个,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脱贫政策,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依托文化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三、下步工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大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被统筹未按时拨付、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提升不够、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专职不专干等问题。下步工作我市将从以下方面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创新做好文化惠民工程。
(一)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整合国家、省、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不截留、不挪用,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站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公共服务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实践所、国门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以政府为主导,统筹社会各界的力量,以“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探索利用多种公共文化服务开放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以提升社会效益为前提,以公共文化产品标准化配送为主要服务内容,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各行各业,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产品新业态。
(二)培育群众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对全民艺术普及指导作用,使其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充分发挥“群星奖”“彩云奖”等优秀群众文艺品牌示范作用,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积极组织开展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和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幸福大舞台”群众文艺展演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村晚”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鼓励群众充当活动主角,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快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人才的顶层设计,以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围绕文化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升,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对基层文化队伍、图书馆专业人才、乡土文化人才和文化人才行业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突破人才体制壁垒,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柔性人才引入机制,重点培养引进公共文化策划、组织、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