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保山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恢复修缮仁寿门城楼建议》的提案(05030111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仁寿门的基本情况
永昌府城仁寿门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九隆街道太保山东麓,始建于唐天宝二年,明初改土城为砖城,是永昌府城8道城门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2005年5月,保山市人民政府将永昌府城仁寿门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恢复永昌府城的标志性建筑、彰显地方文化底蕴、保障群众出行安全,2023年4月启动仁寿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该项目由文物本体修缮和仁寿门遗址文化广场两部分组成,项目计划总投资2076万元,其中仁寿门文物本体修缮工程650万元,仁寿门遗址文化广场建设1426万元。
经过市、区党委政府合力推进仁寿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该项目建设现状如下:一是文物本体已完成城洞地面、墙体和青石门臼的修缮;对城台的地面、墙体、墙心、宇墙、雉堞和城台排水明沟进行恢复和修缮,恢复马步道;对城墙的地面、墙体、墙心、宇墙和雉堞进行修缮;修建城墙室外散水及排水沟;恢复制安“仁寿门”石牌匾。约占总工程量的90%。二是文化广场工程已完成南北广场清理、铺装3803.79平方米,硬化路面760.89平方米,绿化702.4平方米,公厕1个94.65平方米,连廊1个30.5平方米,四柱三开间石牌坊一座,重点支砌仁寿门西端挡墙、护坡与相关排水设施;对保留的4院民居进行改造;配套建设永昌古城模型展示、南方丝绸古道、升庵文化、围棋对弈、人马雕塑等文化景观小品;相关的给排水、残疾人通道、灯光亮化、管线入地等设施。约占总工程量的80%;预计2024年10月30日前完成绿化工程及广场文化景观及石牌坊工程以及其他相关工程,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完成工程的结算、审计工作并最终验收、移交。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意见
(一)关于“恢复修缮仁寿门要以十分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整体恢复修缮,恢复其原有城门和城楼的格局”的建议。仁寿门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修缮工作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此,各相关部门在修缮过程中,一直秉持着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一是修缮前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记录,收集历史资料和实地勘察数据,以确保对仁寿门的了解充分、准确。二是修缮过程中采用科学的修复方法,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段,确保修缮工作的精确性,尽量减少对原始结构的破坏。三是在修缮材料的选择上,严格遵循历史原貌的要求,尽可能使用与原建筑相同或相近的材料,以保证修缮后的仁寿门在外观和质感上与历史原貌基本一致。修缮工作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项充满敬畏与尊重的文化工程。
“关于恢复城楼的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定,城楼的复建需要得到省政府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社会各界一直呼吁复建仁寿门城楼,既能留住保山人的乡愁记忆,也能使仁寿门的修缮更加符合古建规制。然而,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只能优先进行文物本体的修缮和广场的建设,门楼的恢复只能放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考虑。
(二)关于“对仁寿门原貌进行深入详细调查,收集到更多图片、文字记载原始资料,结合升阳门、镇南门的老照片体现的建制风格,通过文物专家深入研究,还原历史本真”的建议。关于仁寿门的修缮工作,自2011年以来,市区两级文物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征拆范围、估算资金需求、走访仁寿门周边的原住居民了解他们记忆中的仁寿门等。2022年,在仁寿门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前,市区两级文物业务部门深入挖掘和整理了仁寿门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其原貌、建筑结构和文化背景。为了确保修缮工作的准确性,文物部门特别走访了年纪在70至80岁之间的原住居民,如王春芳、王荣昌、林炳焕等老人。他们的口述资料对复原仁寿门的原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文物部门还开展了系统性的调查,根据史料记载及现存永昌府城城墙的残垣,基本弄清了城墙与太保山的连接点及走向。在修缮过程中,文物部门参考和借鉴了升阳门和镇南门的老照片及建制风格,通过这些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对比研究,为仁寿门的修缮工作提供了更为翔实的依据,确保修缮后的仁寿门能够更加贴近其历史原貌。
(三)关于“仅仅靠原址地基来推断地上建筑的形状、尺寸恢复修缮仁寿门是不科学的。要本着还原历史的真相,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量的原则,在工程实施中整体原貌恢复修缮”的建议。
一是科学组织勘探。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市文物管理所组织开展了3次考古发掘及清理工作,基本查清各个时代的城墙构成,为项目的科学实施提供技术佐证。施工现场安排驻场代表、文物专家,全程指导施工方建设施工。二是深化项目设计。组织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对《永昌府城仁寿门保护修缮勘察设计方案》进行3次优化修订;于2023年3月3日完成仁寿门修缮项目招标公告发布,3月28日已完成评标,4月19日完成施工合同签订和召开技术交底会;委托云南华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厦门圣将集团概念性方案基础上编制《仁寿门遗址文化广场设计方案》并进行3次修订,6月9日召开专家评审会,同意修改后通过。6月21日方案编制单位完成设计方案修改,7月3日,市发展和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批复,原则同意通过;同时委托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仁寿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三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程相关各方及时沟通协调,在严格遵照文物保护原则、贯彻保护理念方面达到高度统一,并通过施工前详勘、施工中隐蔽部位打开后对设计方案及时准确调整。在修缮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确保修缮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标准,最大程度地恢复仁寿门原有的格局。尽量保留原有材料和结构,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最大程度地恢复仁寿门的历史风貌。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4月,通过保山日报等媒体广泛向社会征集永昌古城城砖、古城城楼构筑物(建筑构件、牌匾)、古城照片、影像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遗物。目前已接受捐赠城墙砖1500余块,其中重要的历史铭文砖200余块,核实相关城砖及遗物线索13条。同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永昌府城仁寿门保护修缮勘察设计方案》《仁寿门遗址文化广场设计方案》意见建议,充分吸纳民众意见并运用到项目实施中。因此,修缮工作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经得起历史考量的原则,确保修缮后的仁寿门具有历史真实性和价值。
(四)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参与仁寿门城楼修复重建”的建议。保山市文旅局依据相关政策规定,结合保山实际,制定出台《保山市文物建筑认养管理实施方案》,将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纳入“认养”范畴,探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注入的认养方式,推动国有、集体产权文物保护单位由领养人投入资金修缮并给予一定使用权限等方式开展保护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个项目获得社会力量投入资金1500万元实现文物修缮保护。但是仁寿门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较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保山市文旅局积极与上级文物部门沟通汇报,尝试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仁寿门城楼的修复和重建的可能性。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多种方式,汇聚更广泛的力量和资源,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中,共同守护历史遗产,传承文明之美。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仁寿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推进。我局将指导、督促仁寿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建设方——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协调各方力量,加快项目进度,力争尽快完成仁寿门文物本体修缮和广场建设工作,让修缮后的仁寿门早日与广大市民见面。
(二)争取资金,完成仁寿门城楼的复建。我局将积极向上级文物管理部门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遵循相关程序,完善城楼复建的各项手续。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争取早日完成仁寿门城楼的复建,使其恢复昔日的风采,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地标。
(三)精心谋划,打造保山文旅新IP。结合住建部门对仁寿门的城市更新方案,我局将精心谋划与布局,通过以仁寿门为核心,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多样化的业态,推动仁寿门街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将仁寿门片区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保山的独特魅力,成为保山文旅的新IP。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