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保山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第05030019号),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保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保山市依托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80余家,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云南省金牌旅游村5个、最美乡愁旅游地4个,省级旅游名镇8个、名村10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13个,省、市级旅游特色村84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3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34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1人。截至2023年12月,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909户,其中农家乐804个、休闲观光农园(庄)101个、其它4个。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2.78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数2.2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82.37%,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54亿元,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5.08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5.51亿元,占总收入的34.4%,带动农户8.32万户。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重要抓手。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全面统筹抓规划,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高标准编制《保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走在全省前列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保山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提出构建“一核两心四廊四环”空间布局,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标准,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业态转型升级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实施美丽宜居乡村、旅游特色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将全市乡村旅游点串连成乡村旅游环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二)立足资源抓品牌,有序发展乡村旅游。对全市范围内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已查明的文化旅游资源共206处,其中特品级(世界级)旅游资源达12处,优良级旅游资源达56处,普通级资源达138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传统村落142个,并制作了“保山传统村落旅游导览”小程序,游客可以在小程序中查询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周边景区和美食等信息,还可导航至传统村落,依托传统村落创建的A级旅游景区有26个。截至目前,全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名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2个、云南省旅游名镇8个、名村10个、云南省金牌旅游村5个、最美乡愁旅游地4个。凭借旅游品牌吸引力,2024年1—6月,全市共接待乡村旅游者913万人次,同比增0.33%;旅游总花费87亿元,同比增10.54%。
(三)创新机制抓融合,开拓乡村旅游发展多元化新途径。一是探索“政府+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民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活力。如腾冲市清水镇成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景区管理、资产租赁、产业经营、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村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集体得实惠、公司有盈余。周边村寨开设民宿、农家乐等10余家,周边群众就近就业120余人。二是指导村(社区)成立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公司,对辖区内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提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如龙陵县勐糯镇大寨社区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建设大寨特色民族旅游村3A级景区,在餐饮、民宿、务工等方面带动周边群众100多户吃上了“旅游饭”,户均年增收1.6万多元。2023年,大寨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27万元。三是鼓励高A级旅游景区通过开发建设,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和村民从事旅游配套服务。如和顺古镇现有餐馆242家、民宿客栈575户,床位6500余张,7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促进了和顺5A级旅游景区与周边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四是引进专业的旅游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以龙头企业整体打造特色乡村带动群众创业增收,实现乡村旅游的专业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如腾冲天赋艺并公司在北海富裕村、清水驼峰村建立竹编工艺加工基地,统一收购、统一加工,既恢复和发展了“藤编”工艺,又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带动周边1000多人从事竹编产业。各类“藤编”产品成为了广受游客欢迎的特色旅游商品。五是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入选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8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6人。同时,成立保山市文化和旅游专家服务团,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和研讨,为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四)依托特色抓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一是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充分发掘乡村民族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等特色资源,建设了比顿咖啡文化产业园、高黎贡山茶博园、龙江稻田公园、三道桥等80多个研学基地、旅游农庄,并逐渐发展成为温泉康养、研学教育、田园休闲、亲子体验、拓展训练、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二是推出一批农特产品伴手礼品牌。依托保山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植入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开发了一大批以高原果蔬、咖啡、茶叶、石斛等为重点的农业旅游商品伴手礼,结合农业产业链发展,推进保山小粒咖啡、茶叶等农特产品品牌打造、包装和宣传,提升了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了群众收入。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建立113项投资支撑项目库,总投资216.0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99.46亿元。健全完善“市+县市区”“宣介+招商”等工作机制,包装重点招商项目12个,确定目标企业20家,赴北京、上海、湖南、山东等省市开展招商引资。1—5月,新签约文化旅游业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0.1亿元。
(五)创新形式抓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一是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打造了腾冲高黎贡山茶博园、极边乌龙茶庄园、昌宁莽水黄家寨古茶园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腾冲帕连艺术村、龙陵雪山等以乡村艺术为主题的景区,隆阳比顿咖啡文化产业园、龙陵石斛科创园等以体验研学为主题的景区,腾冲银杏村、龙陵勐糯大寨等以传统村落为主题的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二是按照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创建“绿美A级旅游景区”,以绿美景区美丽村庄建设推动“一村一品”品牌打造。2022年以来共创建绿美景区71个,其中获绿美景区标杆典型奖补9个。2024年计划创建绿美景区43个。三是精心策划各类赛事和活动,通过举办“高黎贡花海节”“高黎贡山音乐节”“高黎贡山超级越野山径赛”“边交会”、小粒咖啡文化周、施甸“娲女神泉谷”春节打歌会、昌宁秘境天堂休闲旅游、龙陵龙江稻花鱼节等赛事和民俗节庆活动,对乡村旅游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助力乡村振兴。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产品开发多元化不足。全市近80个乡村旅游景区,大多为资源观光型景区,缺乏与一产二产的深度融合,“农业+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多元化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认知度不高。
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产品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全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大部分缺乏项目规划和项目设计,5个县(市、区)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中,基本只有腾冲市能够做到项目建设与项目规划、项目设计同步,其他4个县、区的乡村旅游产品普遍存在“无规划无设计”现象,产品存在低端化、同质化,表现为:有农家乐而无乡村休闲农庄,有农家旅馆而无特色民宿,有点状分布而无乡村旅游线路产品。
三是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全市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由于投入不足,导致普遍存在游客中心功能不全、旅游停车场不规范、旅游厕所不达标、标识系统不完善,无法提供高质量和规范化的乡村旅游服务环境。
四是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大量乡村旅游产品的涌现,大批农户短时间内成为了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这支乡村旅游队伍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更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的认识和规范的管理服务理念,从而制约了保山乡村旅游高质量、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形成体系化发展。按照“一山两心两带”(一山:围绕高黎贡山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两心:将腾冲、隆阳打造成大滇西旅游双集散地和双目的地;两带:保—龙—腾、潞—施—昌“V形”高质量旅游发展带)和“一圈一环一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圈、高黎贡山旅游环、红色经典旅游线)的规划布局,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精准扶贫专项规划结合起来,综合布局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定位。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结合沿线周边乡村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推出乡愁体验、生态寻茶等一批精品乡村游自驾小环线,构建农耕、农事、农味、农乐、农情乡村新体验。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套资源。提升乡村旅游道路设施,加快完善通往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路网,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按“四好农村路”标准整治旅游道路沿线环境风貌,主要乡村旅游点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加快“三级”旅游咨询集散体系建设,旅游道路沿线完善观景台、休闲驿站等设施。加强乡村原始风貌保护,保护乡村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民俗文化、古镇古建等乡村原始风貌,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提升,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停车位,缓解旅游旺季停车难。完善公共信息服务,推行“互联网+”模式,打造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平台,培育一批智慧旅游乡村。加强对乡村旅游点及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卫生整洁的村容村貌,为游客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乡村旅游环境。
三是立足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掘乡村民族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等特色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康体养生等多种业态,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康养、民俗非遗、体育健身等相结合,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和农业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实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提升改造农家乐、民宿客栈为重点,推动形成一院一故事、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的庭院旅游经济体建设。
四是加强品牌宣传,做好网络营销。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整体营销计划,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民宿、特色商品等乡村旅游品牌。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新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乡村旅游。开发新的营销渠道,建立网上宣传推广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多种形式,在线展示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进和聘请专业的策划管理公司来点对点指导,重点指导规划实施、管理经营、服务培训、宣传营销。抓培训、建基地,根据乡村旅游景点的功能定位、发展前景等,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造就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旅游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专业技能培训实践基地,定向培训优质的乡村旅游人才。育人才、用乡贤,发挥乡土人才的智慧,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等“创客”投身保山乡村旅游。
再次感谢民建保山市委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进保山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