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79518791-2/20250630-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5-06-30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四次会议第05040052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保山市总支:

您们提出的《关于挖掘整理保山地方文化传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第05040052号)已交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民宗局协办。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办理情况

(一)“通过统战、民宗、社科、文旅、大专院校等部门共同协作,组织专班,对保山地方民族历史进行系统性调查研究,特别是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建议办理情况。

第一,2025年3月以来,市县两级文旅、民宗、社科部门协作,邀请大专院指导,对保山地方民族历史,特别是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调查研究。经过调研论证,2025年6月底,初步提出了《保山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腾冲佤族清戏、金鸡乡姬家鞍子传统制作技艺、由旺滇剧坐唱等25项濒临消失或面临失传困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并同步上报了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诚请省文化和旅游厅予以支持。

第二,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投入经费15万元,搭建了保山非遗数字化平台,截至2025年6月,已将急需加强保护的5个国家级、41个省级、16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部分代表性传承人信息以文字、音频、视频等的方式录入了平台数据库,为全市濒临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永久化、固态化、数字化、可视化保护打好了基础。

第三,2025年以来,保山民宗部门和文旅部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保山各民族文物、古籍、音乐、戏曲、服饰、传统体育、医药等优秀传统文化,推荐上报中华文化符号10项,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永昌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侨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打造历史文化体验区;以国宝永子、保山南红、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等为载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认定扶持民间文化传承人、工艺传承人、民间艺人,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用,完善519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经有传承人的跟踪落实实施效果,对符合条件没有申报的及时申报”建议办理情况。

市县两级联动,组织统战、民宗、社科、文旅、大专院校力量,在深入开展非遗普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启动市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第八批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2025年3月,经保山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审定“保山市小粒咖啡制作技艺”“永昌墩绣技艺”“昌宁白茶制作技艺”、等50个项目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并以市人民政府文件向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5月,经市文化和旅游局审定“保山市小粒咖啡制作技艺”李丽红、“永昌墩绣技艺”寸静娟等76名代表性传承人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以市文旅局文件向社会公开发布。截至目前,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467项,涵盖了非遗申报10大类别项目,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1项、市级211项、县级2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861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86人、市级303人、县级467人。

(三)“深入挖掘保山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精华素材,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促进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建议办理情况。

第一,2025年以来,保山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民族宗教等多部门,深入挖掘保山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地方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开展田野调查,整合资源优势创作民族文艺作品500余件,基于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网红打跳《咚次打次》并推广20余场。截至2025年6月,完成濒危剧种香童戏公益性演出20余场次,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100场次。2025年4月,联合民宗局将洞经音乐图册纳入2026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经费支持计划。结合国有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戏曲进乡村演出、濒危剧种演出、“四季村晚”活动、群众文艺广场舞活动项目,大力提升打造民族文化节目并开展2000余场基层文化惠民活动,覆盖群众超千万人次。

第二,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持续用力,实施了一批世居民族文化精品工程,2025年累计争取云南省民族项目专项资金186万元,实施民族文化项目7个、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8个,积极向省民族宗教委申报2026年度省级民族文化项目24个,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项目17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356.315万元,申请省级补助1210.315万元。项目涉及彝族、傣族、傈僳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多个民族,内容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收集整理、民族文化习俗挖掘保护和转化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促“三交”、民族舞台剧编制演出、保山和合文化展演等方面,有效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事业发展。

(四)“通过保山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形成,提供极具保山特色的工作思路、鲜明案例”建议办理情况。

近年来,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系列行动,拍摄专题公益宣传片、微电影、专题电台访谈节目45部(期),包含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电影《石榴花又红》、主题视频《爱的深处在潞江坝》等。常态化开展主题摄影、征文、演讲比赛、网络答题、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其中司莫拉幸福佤寨旅游致富的经验做法在人民网刊发,新寨村咖啡红果果变成“金果果”的经验做法在民族画报刊发,保山市5篇典型案例入选省民宗委《践行正确民族观典型案例选编》,占全省总数的1/12。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总书记来到司莫拉》入选全国“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建成“牢记领袖嘱托,永远感恩奋进”“杨善洲精神”“红色教育”“爱国戍边”四条现场教学示范带,开展现场教学活动1.4万余次,受众人数达260万余人次,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立足腾冲市、龙陵县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及抗战文化、民族文化等,将腾冲市、龙陵县打造成全省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线路之一——爱国戍边·幸福蝶变之旅,通过重温滇西爱国戍边历史,重走抗战路线,切身了解和感受滇西抗战那段悲壮、血与火的抗战历史,忆苦思甜,回首当下,跟随总书记一起走进幸福的地方,见证山村蝶变。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统筹统战、民宗、社科、文旅、大专院校等部门力量,共同协作,充分挖掘保山地方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艺术基金、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工程、云南基层一线人才培养等项目资金,在精品文艺创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国有文艺院团队伍建设、剧(节)目创作和演出,提升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挖掘咖啡、温泉、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背后的文化故事,创作相关主题的音乐、舞蹈、舞台剧,展现保山文化独特魅力,重点打造中型舞台剧《悲从“杯”中来》,各县(市、区)确定1个以上剧目打造。积极组织参加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等艺术赛事活动。全市完成“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三下乡”等惠民演出400场以上。

二是做好第二次全省非遗资源普查,同步启动保山市非遗“田野调查”工作,全面摸准全市非遗资源现状、保护传承状况等,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筹备排练参加云南省第十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抢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机遇期,通过联合县(市、区)、相关涉旅企业策划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全年联动策划推出不少于30场“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化文化体验活动。

四是深入挖掘保山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精华素材,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文化赋能,打造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体育、低空、咖啡、茶叶、中医药等相关产业融合互促,促进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发展,积极拓展城市、乡村、夜晚等消费空间。以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为依托,持续加大精品线路打造力度,推出生态研学、温泉康养、度假旅居、红色文化、非遗体验等主题精品线路,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实际场景依托。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