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79518791-2/20250630-00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5-06-30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四次会议第05040165号提案答复的函

罗英华、林丽、杨茂鱼委员:

您们提出的《深化非遗资源利用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建议》(第05040165号)已交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财政局协办。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办理情况

(一)“注重人才培养与传承创新”建议办理情况。

一是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在深入开展非遗普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启动市级第八批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经过严格规范程序和流程,2025年5月,经市文化和旅游局审定龙陵县传统音乐“傈僳族‘木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朝林等76名代表性传承人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以市文旅局文件向社会公开发布。截至目前,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861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86人、市级303人、县级467人。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队伍结构、梯队结构不断合理和优化。

二是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选派市内各级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非遗中心举办的传承人培训班,培养传承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025年以来,共选派28名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上级培训。积极向上级争取,省非遗中心将于2025年在保山举办“全省雕刻技艺培训班”。在省文化艺术中心支持下,保山市将于8月份举办“全市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培训班”。各县市区依托自身力量,积极举办本级传承人培训班,持续培养传统代表性传承人市场化能力。

三是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依托现有的65家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加大对非遗传习传承人群的培养力度,现有稳定的非遗传习人群、从业人群5000多人,全市非遗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5年以来,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展示活动110多场次,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2025年上半年新增4家省级非遗工坊,永子产业园被国家文旅部认定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人才常态化培训培养阵地不断强化。

(二)“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办理情况。

一是加大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2025年以来,依托省级项目,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及非遗专家对我市100余名非遗传承人进行各类各专题培训,提高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争取到省级非遗文创人才培训2期,计划于7月份和8月份,分别在隆阳区和昌宁县举办。2025年4-6月份,陆续邀请深圳文创企业赴保山调研考察,组织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赴上海、深圳洽谈,搭建起了“传承人+基地+设计师+企业”模式,大力开发具有保山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累计设计研发文创产品40个系列,包含文具、生活用品、明信片、首饰品、工艺品、纪念品、文创冰激凌、文创咖啡等10大种类。

二是打造非遗产业聚集区。深入挖掘保山非遗底蕴,把“非遗作坊”,打造成“非遗工坊”,2025年5月,金鸡彩陶等4家非遗工坊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省级非遗工坊,至此,保山各级各类命名的非遗工坊已达16家,成为保山非遗文创产业的“孵化基地”。2025年以来,指导比顿咖啡文化园建设300平米“非遗展示中心”1处,引入紫陶(泥塑)大师入驻,以“活态+静态”的方式展示保山非遗技艺和非遗产品,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20多项、产品60多个,现已投入运营。建设保山非遗展示厅(市文化馆一楼),现呈展面积163平方米,共展出国家、省、市、县级部分代表性“非遗”项目实物200余件(套),现已开始接待游客。投入经费4万多元,改造提升板桥青龙街非遗综合展示馆,现呈展面积261平米,常年展示展销80多项非遗产品。

三是推动非遗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坚持市场导向,市县乡三级联动,2025年以来,以端午节、遗产日等为节点,广泛组织开展“非遗美食节”“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70多场次,吸引游客190多万人次,实现非遗产品销售收入180多万元,带动周边业态消费超500万元。持续打造金鸡四方街和板桥青龙街,目前集结了以乌铜走银、甲马木版画、洞经古乐、沙登甑子、土陶、抄纸等为代表的一批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掌铺、钟表修理店、传统理发店、特色小吃等各种传统店铺得以“活”态传承,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三)“加大重点项目宣传推广力度”建议办理情况。

一是抓好重点推介。2025年以来,组织赴上海、长沙等重要客源地举办专场推介会3场次,苗族服饰、永子围棋、腾冲皮影、藤编竹编等非遗文创产品和保山小粒咖啡、昌宁红茶等“文化+”特色商品深受游客青睐,成为外地游客了解保山、认识保山的重要窗口和名片。

二是抓好对外展示。2025年,组织腾冲皮影戏、昌宁苗族服饰、隆阳区永子、龙陵油纸伞等我市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海文化遗产日”“上海劳力士国际网球大师赛”非遗展、“云南省航空旅游市场(保山)推介会”非遗展、云南省民族服饰展销会、上海旅交会、昆明南博会、云南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化博览会等展示展览展销活动。

三是建好宣传阵地。投入经费15万元,搭建了保山非遗数字化平台,截至2025年6月,已将保山5个国家级、41个省级、16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部分代表性传承人信息以文字、音频、视频等的方式录入了平台数据库,为全市濒临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永久化、固态化、数字化、可视化保护打好了基础,也搭建了数字化宣传展示保山非遗特色和魅力的平台。

(四)“财政给予必要的项目启动经费支持”建议办理情况。

市财政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统筹安排各级资金,助力全市非遗活态保护和合理利用。2025年上级下达保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75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52.2万元,适时我局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门资金分配方案做好经费下达。市级财政年初预算已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补助经费39.6万元、文化艺术创作及非遗文化街区打造经费25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资金6万元,用于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根据市政府安排,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在谋划全市非遗产品集中展示厅项目,待选址拟定后,再编制经费预算报告报市政府审批,报市财政局争取经费支持。

二、下步打算

(一)加强对非遗传习人群人群的培训培养力度。在组织全市各方面的专家研究探索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县、社区作为试点区。充分发挥项目所在地社区在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多元行动方的资源与力量,在制度设计、传承能力提升、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对非认定的非遗传承传习人群、学徒等非遗人才的培训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努力探索构建非遗人才系统性、整体性培训培养的新格局,做强做大非遗人才队伍。

(二)做强产业激发传承热情。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活动,培育一批非遗示范点,大力加强“非遗+合作社”“非遗+公司+农户”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非遗+直播”“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新兴模式创新发展,做强做大非遗产业,让广大传承传习人群在非遗产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充分激发广大非遗传承人群对非遗的热爱之情,吸引更多人投身非遗产业。

(三)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主动与保山职业学院、保山中专学校对接,争取将保山非遗纳入地方教育序列,推动非遗知识进入职业教育学课程。加强与中小学合作,通过兴趣课堂、非遗研学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支持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建立“非遗学”学科体系,培养研究型、管理型人才。依托非遗传承基地、文化馆等机构,联合传承人开设技能培训班,开展“订单式”培训,强化传承传习人群的实操能力。继续争取市财政局支持,由政府资助传承人带徒授艺,鼓励“大师工作室”与职业院校合作,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课程体系结合,制定标准化培养方案。

(四)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强化部门联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市级财政部门共同努力争取中央、省对非遗项目资金支持。严格落实财政资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探索建立“省级切块、市级细化、快速直达”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压缩中间环节,通过单独标识、点对点拨付确保资金精准直达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现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流程动态跟踪,强化对非遗资金的全链条监管。强化部门协同与绩效考核,落实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确保非遗保护资金和传承人补助经费专款专用。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