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保山市总支: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度实施抢救性挖掘保护的建议》(第0051号提案)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你提出的关于加大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度实施抢救性挖掘保护的建议,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也具备实施条件。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1世纪伊始,国家层面在文化建设领域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一项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大事。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一项工作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云南非遗资源领先全国,保山市作为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殊地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永昌文化,留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含大量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云南境内不多的特色文化区域。端阳花市、哀牢犁耙会、保山美食、永子围棋、珠宝玉石、百年茶馆、滇西戏曲高地、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等等,为保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力佐证和可行性。其中永子围棋、腾冲玉雕、中医药等国家级、省级项目更是极具现实意义,为当今社会持续发挥着显著的社会作用。对这些项目进行普查、挖掘、申报、保护,将有助于保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助于永昌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宣传推介保山。
提案中所提保山传统手工艺比如犁、耙、马鞍、杆称、大漆、土布、土陶等都是保山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马鞍、土布、土陶等项目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加以保护传承。其中保山土陶烧制技艺涉及全市五个县(市、区),所列项目众多,具体包括金鸡乡育德村制陶工艺之乡、马站乡碗窑村制陶工艺之乡、镇安镇大坝村向阳寨汉族制陶工艺之乡、腾冲土锅子制作工艺等,我局在传承人培育、推行生产性保护方面更是做了大量工作。提案所提“目前陶艺制作人人数有限,且年龄偏老龄化,而绝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了从事其他行业,后继乏人,传统实用器皿经济价值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纯手工生产的陈旧模式缺乏市场竞争力,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形不成一个强有力的经济组织,导致缺少市场信息,产品销售不畅,缺乏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没有创新,没有特色。”等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下面就所提建议具体答复:
一、关于记录好制作工艺,组织专门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文字、图片、音像方式完整记录制作技艺、工序,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供后世参考的建议
你们所提建议非常好。多年以来,保山市非遗保护工作正是采用这一方法开展田野调查和普查,对公布命名的各级项目采用这一基本方法加以保护。目前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局均有非遗保护对口科室,均设有非遗保护中心或工作部室,各单位均设有专职工作人员1至5人开展工作。对具体项目,特别是技艺类项目,均采用调查报告(图文)、项目照片、申报片、音频、视频方式加以记录流程,进行最基本的档案式保护。目前全市列入保护名录的项目,档案式保护率已经达到100%。
二、关于开发好利用好难得的地方性重要的文化遗产,在积极保护的同时,作为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加以开发的建议
近年来,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后,2019年12月,我局开展“非遗之旅”生产性保护专题调研,对全市30多项重点项目开展调研。2020年8月,我局重点针对旅游景区非遗项目组织“非遗+旅游”专题调研,涉及旅游景区非遗项目20多项,基本明确了“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同年11月,我局提出了打造青龙街非遗文创街区的构想,投资3500万元培育打造青龙街非遗文创街区,在旅游景区建设中,把非遗作为旅游产品核心,融入文创、文博、文旅多业态,集中打造非遗活态街区。项目的实施为传承人提供了宣传展示和融入市场的平台,为景区建设注入了核心文化活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茶余饭后文化休闲的新去处,为保山文化品牌推广提供特色文化内涵。青龙街的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文旅企业、文化市场、市民休闲、游客消费等各方面融合起来,让各板块都受益,让非遗有活态传承的空间和平台。街区自6月12日启动运营以来,社会各界反响都非常好,青龙街人气飙升,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一些濒危的、传承有困难的非遗项目,我局特别设立了非遗文创综合馆,将这些项目引入到馆内进行完全免费展示、自愿定价销售,借助街区人流的热度,逐步培育这些项目的市场活力,提升社会关注度,促进活态传承。
三、关于保护传承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扶持培养传承人的建议
培养非遗传承人工作是非遗保护重中之重的核心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近年来,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建立和发展壮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2019年,保山市新增省级传承人7人,2021年新增市级传承人55人,全市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达到601人,他们在传承发展全市337项非遗项目中,发挥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坚作用。例如土陶类项目,现有代表性传承人10人,其中2021年6月新增4人。二是对传承人给予经费补助,目前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1800元,县级传承人根据地方财政状况也有一定补助。三是每年组织传承人培训,组织搭建展示活动平台,加大代表性传承人的推介宣传,扶持培育传承人。下一步,我局还会不断根据项目传承保护需要,不断培育扶持传承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再次感谢你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