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79518791-2-/2022-0831004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2-08-31
  • 文号
  • 保文旅函〔2022〕11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保山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027号提案答复的函

九三学社保山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后疫情时代保山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旅游行业而言,相当于按下了“暂停键”。两年多来,疫情不断反复,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内出境游、入境游基本停摆,跨省游频频“熔断”,旅游市场深受疫情冲击、严重下滑,整个旅游业都受到了“断崖式”损伤。由于出境游中断、跨省游熔断,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居家后放飞的平衡中,本地周边游、乡村田园游、乡村研学游、乡村露营游等形式的出游需求逐渐凸显,乡村旅游迎来快速恢复性增长,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排头兵。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近年来,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多次对全市范围内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调研,摸清了全市乡村旅游资源。一是保山有世界级的生态资源。拥有世界高黎贡山、世界地热温泉博物馆、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三大世界级资源”,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二是保山有世界级的气候资源。保山气候温润,四季如春,生态宜人,年平均气温16℃,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是“天然氧吧”“春城中的春城”、最佳“洗肺”养生目的地。三是保山有世界级的地质奇观。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高黎贡山,并造就了独树一帜的火山热海地质奇观。全市共有地热泉田240多处,是全国第二大热气田富集地,火山温泉与多彩自然景观奇妙结合造就了保山“泡汤”养生胜地。四是保山有世界级的文化影响力。丝路文化、永昌文化、霞客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民族文化、善洲精神都是保山所具有的区域文化特征。这四大资源是保山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二)全面统筹抓规划,构建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围绕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目标,高标准编制《保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走在全省前列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保山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提出构建“一核两心四廊四环”空间布局,以全域旅游理念和标准,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业态转型升级进行总体规划,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重点实施美丽宜居乡村、旅游特色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将全市乡村旅游点串连成乡村旅游环线,构建起了全域乡村旅游大格局。

(三)创新机制抓融合,开拓乡村旅游发展多元化新途径。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共建、共享机制,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乡村旅游建设资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统筹整合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闲置资源资本化,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以转包、转让、租赁、互换、托管、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参与乡村旅游。一是积极指导、支持各县(市、区)、有关园区策划包装乡村旅游项目并向上申报,推动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与乡镇建设融合,建设生态景观好、文化特色浓、产业有支撑的示范乡镇,发展乡村旅游。二是探索“政府+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民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激活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成立旅游合作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统一佤族服饰、修建寨门、打造寨歌、寨舞,还原佤族风情,打造成集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司莫拉经验”示范学习及研学、干部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三是以景区开发带动周边农村居民从事旅游配套服务。引导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利用景区影响力辐射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如固东江东银杏村原有贫困人口2520人,占总人口的70%,通过景区辐射带动,依托3万多株古银杏树发展乡村旅游,全村10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万元。和顺景区全镇70%以上的群众参与旅游配套服务,其中,云南柏联集团企业员工90%以上为当地农村居民。四是引进专业的旅游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以龙头企业整体打造特色乡村带动群众创业增收,实现了乡村旅游的专业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如腾冲天赋艺并公司在北海富裕村、清水驼峰村建立竹编工艺加工基地,统一收购、统一加工,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的道路,既恢复和发展了“腾编”工艺,又解决了当地100多人就业,同时带动周边群众1000多人从事竹编产业。五是依托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以提升改造农家乐、民宿客栈为重点,打造庭院旅游经济体为主的民宿民居产品集聚区和体验区。如界头镇依托15万亩油菜花海,举办各种赛事活动,带动当地餐饮、交通等发展,家庭旅馆从业人员3200多人,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四)创建品牌抓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一是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腾冲高黎贡山茶博园、极边乌龙茶庄园、昌宁莽水黄家寨古茶园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景区,腾冲帕连、施甸东篱风语、龙陵镇安镇北社区等以乡村艺术为主题的乡村艺术旅游景区,隆阳比顿咖啡文化产业园、龙陵石斛科创园、腾冲大地茶海等以体验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旅游景区,腾冲银杏村、龙陵勐糯大寨社区、隆阳丙闷等以传统村落为主题的传统村落旅游景区,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和增收。二是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通过举办“高黎贡花海节”“高黎贡山音乐节”“腾冲国际马拉松赛”“高黎贡山超级越野山径赛”“边交会”、潞江坝咖啡旅游节、施甸“娲女神泉谷”春节打歌会、昌宁秘境天堂休闲旅游活动、龙陵龙江稻花鱼节等赛事及民俗节庆活动,进行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目前,全市有乡村农家乐2000多家、乡村民宿800多家,有省级旅游名镇8个,省级旅游名村1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全市依托传统村落打造的A级景区达到29个。2019—2021年,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563.8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98.74亿元,占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的40%、30%。

(五)强化基础抓设施,优化乡村旅游配套资源。不断的完善和健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配套项目的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绿道”“慢道”和“自驾车风景道”体系,完善城乡旅游交通功能,开通旅游专线和推进生态廊道建设。腾冲市投资1.53亿元,建成了第一条通往行政村(银杏村)的二级旅游公路,建成界头乡村马拉松赛道,完成荷花慢行道建设。按照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旅游服务等软硬件上下工夫,规范设置乡镇、村庄内各类供电、通信、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乡容村貌环境,打造了29个传统村落旅游景区。同时,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载体,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基础信息以及吃、住、行、药店、厕所、加油站、导览、投诉咨询以及游客评论等信息,成为乡村旅游全方位一体化的活地图。

二、下步工作和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全域旅游创建目标,把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全市变景区,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旅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同时与乡村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充分融合,用规划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构建农耕、农事、农味、农乐、农情乡村新体验。

(二)理清发展思路。对保山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摸清全市传统古村落、乡村旅游模范村、旅游名镇名村、旅游特色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家底,根据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通过“非遗+旅游”“文博+旅游”“研学+旅游”“演艺+旅游”“玉石+旅游”“观鸟+旅游”“文创+旅游”“旅拍+旅游”等创新发展模式,全方位打造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三)强化典型引路。加快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司莫拉幸福佤乡、银杏村、腾冲花缘里、深闺里和隆阳牧云栖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积极开展互看互比互学活动,推广运用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市场营销,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新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乡村旅游。开发新的营销渠道,建立网上宣传推广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多种形式,在线展示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结合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亮点,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四)坚持项目带动。重点推进腾冲“大和顺”旅游区、清水司莫拉幸福佤乡、隆阳高黎贡勐赫小镇、潞江坝新寨村3号咖啡庄园、施甸怒江大峡谷、昌宁阿背寨半山酒店、龙陵七仙谷温泉半山酒店等乡村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加快G219沿边国道泸水至腾冲、黄草坝至龙镇桥段等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大滇西旅游环线路网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力度,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开发建设,促进旅游集群发展。加大永子围棋小镇、玛御谷温泉小镇等旅游小镇,腾冲司莫拉佤族村、帕连艺术村,隆阳区金鸡育德村等旅游示范村,板桥青龙街等特色街区的创建工作力度。围绕生态旅游,鼓励农户采取“景区+农家”模式,让民房变客房,直接参与到特色农家乐和民宿客栈的经营管理中来,将符合条件的民宿客栈,打造为星级精品民宿客栈,增强旅游吸引力。重点包装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加大对乡村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力度。通过抓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满足和适应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需求的“沉浸式”“漫游式”“体验式”等乡村旅游新产品,实现全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旅游促进和助力乡村振兴。

(五)做深乡村文旅。一是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全省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完善提升司莫拉佤族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力争将潞江坝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突出咖啡、石斛、茶叶等产业优势,建设一批以“大和顺”、潞江坝、昌宁“千年茶乡”等为重点的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田园综合体。三是建设一批现代休闲农业庄园。按照“三生并举”(生产、生态、生活)、“三园同建”(庄园、田园、家园)、“农业三文”(农业文明、农业文化、农业文艺)要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延伸产业链,建设和提升一批集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精品农业庄园。四是打造精品旅游示范村。结合全省精品示范村建设,实施环境、产业、服务、素质提升工程,打造腾冲界头沙坝社区、龙陵龙江赧等社区、施甸摆榔摆榔社区、隆阳潞江新寨村等一批精品旅游示范村。五是打造美丽旅游村庄。以全市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打造一批传统村落型、民族文化型、田园观光型、康体养生型、生态休闲型、文化传承型、产业依托型美丽旅游村庄。

(六)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一是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品牌。充分发掘乡村民族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共享农庄、温泉康养、研学教育、亲子体验、拓展训练、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新产品品牌。二是构建农特商品品牌。积极开发以高原果蔬、咖啡、茶叶、中药材等为重点的农特旅游商品,结合“三品一标”认证标准,推进保山咖啡、茶叶、石斛等品牌化打造、包装和宣传。三是构建民间工艺品品牌。优选彩陶、民族刺绣、手抄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推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现代使用功能结合,打造民间工艺精品品牌。四是打造特色节庆活动品牌。提升端阳花市、哀牢犁耙会、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布朗族“刀神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水平,打造咖啡节、稻花鱼节、荔枝节等品牌农事节庆活动,开发花海节、音乐节、乡村嘉年华等现代节庆项目。

(七)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行业自律、服务培训、整体营销等功能,做好政府与农户间的桥梁纽带。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组织化发展,构建村集体和村民以田地、房屋等资源入股,与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建设运营景区、田园和文旅综合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动报酬”分配机制,让村民优先享利最大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