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保山市博物馆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展览地点
保山市博物馆一楼五展厅
展览时间
2024.4.05—2024.6.03
展览介绍
白族服饰是白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凝聚着白族的民族感情、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白族服饰种类繁多,按其生活环境来划分,可分为坝区白族服饰、山区白族服饰两种主要类型;按其生活区域来划分,可分为大理白族服饰、鹤庆白族服饰、剑川白族服饰、洱源白族服饰等。白族服饰男装的基本款式由包头、对襟上衣、比甲、阔腿裤、剪刀口布鞋组成;女装的基本款式由包头、无领或立领右衽上衣、比甲、有飘带的绣花围腰、直筒裤、绣花布鞋组成。女装还常佩有手帕、荷包、三须或五须链等饰件,首饰常见的有金、银、铜、玉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白族妇女擅长刺绣,常以花、草、树、果、虫、鱼、鸟、兽、日、月、星、云及神仙、抽象纹符为纹样绣于服饰上,寓以吉祥、美满之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灵动之美。
白族服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绚丽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在中华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美丽大理
大理是白族的发祥地,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和开放较早的地区,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3000多年前,大理先民就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大理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崛起,大理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时期,大理社会发展逐渐与中原同步,被誉为“文献名邦”。近代,大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大理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劳动成果,它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历经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凝聚着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种种文化心态。其中的每一绣件、每一纹样都反映出白族人民质朴的审美思想与深层的生活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鹤庆白族服饰
洱源起胜白族妇女服饰
贵州毕节白族妇女服饰
节庆大理
白族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怀着浓郁的诗情,白族人民把平凡的日子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希望、充满激情的节日。一位民俗学家把大理州所辖十二个县市的民族节日作了一个统计,发现从农历的正月到腊月,每月都有节,经常一个月有四五个节,白族是一个在节日中生活的民族。
三月街
绕三灵
石宝山歌会
白族刺绣
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用不同方法进行穿刺,以绣迹构成不同纹样的民族工艺。大理地区的刺绣早在汉、晋时期就有记载,唐、宋时期已经十分发达。白族的刺绣艺术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并逐渐发展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白族刺绣广泛运用于衣服、围腰、头饰、鞋帽、裹背、香包、方巾、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白族妇女刺绣技法娴熟,针脚致密均匀,手工精细,从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反映了白族的手工艺术风格。
扎染工艺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少数民族服饰与民族、族群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息息相关。它有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展现特有的文化魅力与艺术表征。
通过对白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及展示,可以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白族的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了解白族的精神面貌、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以白族服饰为载体,传播民族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