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79518791-2/20250427-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5-04-27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展讯 | 《大河梵音——玉门、肃北石窟艺术展》在保山市博物馆开展

展览名称

《大河梵音——玉门、肃北石窟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5年4月25日—7月10日

主办单位

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玉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保山市博物馆

玉门市博物馆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

展出地点

保山市博物馆一楼五号展厅

4月25日,由保山市博物馆、玉门市博物馆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共同策划推出的《大河梵音——玉门、肃北石窟艺术展》在保山市博物馆一楼五号展厅正式开展。

展览介绍

玉门、敦煌的母亲河——疏勒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河,孕育了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文化。大河两岸及其支流的峡谷峭壁上,分布了大大小小众多的石窟,伫立着闻名天下的莫高窟,还有昌马石窟、东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等。这里是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的汇集之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

玉门昌马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就是这条大河东西两头重要的两座重要石窟,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河西走廊早期的石窟,在我国石窟和佛教艺术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次主题展览分为“疏勒遗珍——昌马石窟”与“党河遗珍——五个庙石窟”两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交融发展。今天,隐秘千年的玉门昌马石窟与肃北五个庙石窟相遇在一起,给世人带来不一样的壁画艺术盛宴。

疏勒遗珠:昌马石窟

昌马石窟地处祁连山昌马盆地、疏勒河畔,是佛教从西域东传中一座重要的石窟,与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同在疏勒河流域,内容及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始凿于北凉时期,是河西走廊最早期石窟。塑像题材为简单的一佛二菩萨,壁画内容是宋或西夏时期以及清代的,延续1500多年。反映了玉门地区尤其是昌马地区的历史政治状况与民间宗教信仰状况。

昌马石窟虽处祁连山一隅,但属于我国早期开凿石窟,历经1500多年营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壁画和造像,对研究佛教和佛教艺术在丝绸之路的演变有重要的作用。昌马石窟是佛教东传的早期见证,对研究中国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区历史、文化、民族关系、区域交流、民间信仰及佛教传播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昌马下窖石窟特别是这里的早期作品,对于研究我国石窟寺艺术的发生、发展、变化,以至对内地其他重要石窟的影响等,都是很好的资料。

六尊——拈花赴会菩萨、举手赴会菩萨、合十赴会菩萨、执莲赴会菩萨、举手赴会菩萨、合十赴会菩萨

五尊—供养人

党河遗珠——五个庙石窟

五个庙石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千米党河水冲刷形成的高约30米的砂崖上,最早的石窟建于北朝晚期。五个庙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区(今瓜州、敦煌地区)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的外围中、小石窟之一,现存有壁画的洞窟共6个,石窟内共有36处壁画,内容主要是经变画,另有尊像画、曼茶罗、装饰图案以及世俗人物像等。五个庙石窟壁画是研究西夏时期该地区历史文化、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丰富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也是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2013年3月5日,五个庙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佛

千手观音

此次展览不仅是促进地区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对玉门、肃北的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欢迎各位观众前往保山市博物馆,一同领略“大河梵音”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