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克难奋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四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大关,增长4.8%,其中一产增长5.6%、二产增长4.5%、三产增长4.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8亿元,增长1.8%;进出口总额40.7亿元,下降1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5亿元、下降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0.9亿元、同比持平;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6.4亿元、增长2.5%,贷款余额1050.9亿元、增长13.3%;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007.1亿元,增长15.7%;开发就业岗位3.9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33元、增长3.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6元、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防范风险
为提高经济运行调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于6月12日印发《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完善保山市2020年重点经济指标监测预警及通报问效工作机制的通知》(保办字〔2020〕29号)。根据通知要求,一是调整充实经济运行监测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位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项重点指标涉及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统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二是季度抓实预警通报。围绕我市支撑GDP的33项基础指标及6项重点经济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7月、10月下旬行文下达时段性计划目标;6月、9月、12月的18日前对以上指标进行收集汇总、梳理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7月、10月、次年1月中下旬,及时通报各项指标季度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年度考核问效的依据。三是月度抓细运行分析。一方面根据省发改委综合处和调节处通知要求,按照常态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机制,及时梳理上报新情况、新特点。另一方面每月中下旬,对上月经济运行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提示,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完善对策措施,有的放矢,切实增强宏观调度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稳增长政策对冲新冠疫情影响
认真贯彻落实省“17条”、“22条”等各项政策措施,迅速制定《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意见》《关于稳定全市经济运行15条措施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10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在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水电气、资金、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对标全年经济发展既定目标任务,安排市级财政多方位进行激励奖补,深入实施企业纾困扶持政策;抓住关键环节,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在减税降费、援企稳岗、信贷支持、投资拉动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力对冲疫情影响,助力全市经济稳定运行。
三、存在问题
产业发展层次总体偏低,制造业链条短,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大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不足,投资增长后劲乏力;沿边开放障碍壁垒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区位优势尚未充分转换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压力持续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发展能力偏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补齐民生短板任务依然繁重,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存在差距。
四、下步工作
一是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进一步加强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域经济运行情况的研判分析,紧密对接统计部门,强化预警监测,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加强精准调控,创新和完善月度监测分析、季度预测调度工作机制,会同有关方面紧盯重点行业领域、重要基础指标、重点县区等“点”上的运行情况,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在月度、季度间平稳运行。二是着力强化预期管理。创新宣传手段,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稳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信心。下大力气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稳增长政策工具储备,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做好政策出台前研究评估、执行中监测分析、发现问题后纠偏整改、实施完成后评估评价等工作,提高政策实效。三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完善经济安全工作机制,建立经济安全定期会商机制。主动做好粮食、物价、能源等领域的重点风险防范,做好水、电、煤、气、油等要素保障。全力配合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风险,协助推进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及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
(市发展改革委综合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