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以磊委员:
您在政协保山市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提案》(05040012号)已交我局办理,经商市农业农村局、市税务局、市教育体育局、云南保山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分行,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开展‘量身定做’式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技能和水平”的建议
为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技能和水平,我们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以及东西部合作等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结合保山咖啡、石斛、热带水果等特色产业优势,与职业院校紧密合作,开设专项课程,对农村劳动力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同时,根据创业群体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创业群体有效掌握创业的新模式、新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2021年至2024年全市共培训农民工5.97万人次,2025年预计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 2021年至2024年,全市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1.15万人次,其中SIYB创业培训2524人次,网络创业培训8927人次,2025年预计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285人次。
二、关于“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建议
(一)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扶持力度
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教体、市场监管、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最高30万元、期限最长三年、财政部分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办小微企业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农业农村部门对建档立卡脱贫户(含监测对象),给予最高5万元(含)、期限最长3年财政全额贴息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切实解决他们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难题。截至2025年5月,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贷款余额12.55亿元,涉及贷款农户2.52万户(次),2025年新增小额信贷发放1.97亿元,涉及农户3902户;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14亿元,扶持创业10.71万人(次),2025年新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015人,发放贷款2.49亿元,其中: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19人,发放贷款420万元。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推出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在额度、期限、担保、利率等要素上进行创新优化,多方位满足农村中小微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需求。金融系统推出“保山咖啡贷”“种植e贷”“果蔬贷”“烟农贷”“蔗农贷”“茶农贷”“田柿贷”“肉牛贷”等定制化信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聚焦特色产业,优化涉农信贷产品供给,助力保山特色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广“云岭创业贷”专项贷款,满足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截至2025年5月全市累计发放“云岭创业贷”专项贷款184笔,发放贷款7840.01万元。
三、关于“以产业集聚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建议
(一)落实省级家庭农场提质培优试点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落实省级关于创建农业规模经营户试点工作,已完成2023年施甸县姚关镇海艳家庭农场省级家庭农场提质培优试点创建项目的实地验收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扩大我市试点范围,2024年申报的6个省级家庭农场提质培优试点项目,已严格按照“县级初验、市级核验”工作流程组织验收,且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及时足额兑付了资金。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农业农村部门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农业农村部门依托我市独特多样的自然、人文、历史等优势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解锁“乡村旅居”新业态。
目前,全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21条,乡村旅游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80余家,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云南省金牌旅游村5个,省级旅游名村10个,建成3个乡村旅居民宿集群,全市乡村旅游民宿828家,等级旅游民宿16家,纳入省级旅游民宿培育库8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游客,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创业
(一)整合平台载体资源
人社部门整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业小镇、街区、社区、村落、就业“幸福里”社区等平台载体资源,对于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全市共建成23个创业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创业服务活动,孵化创业团队入驻企业356户,带动就业1800余人,充分发挥创业平台的创业孵化效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场地、品牌培育、文案策划、包装设计、运营等免费公共服务。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税务部门落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税两费”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按规定落实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返乡农民工能够及时了解和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减轻创业负担。
(三)优化社会保险服务
人社部门持续推动“跨省通办”社会保险提质增效,为农民工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云南省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云南人社12333APP、一部手机办事通APP等,即可办理社保关系转移、社会保障卡申领、社保参保证明查询打印等24项社保“跨省通办”事项,实现“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提供更加简单便捷、好办易办的服务体验,更好保障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认真落实上述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