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7新年伊始,谷歌Master在线上围棋比赛中连胜60场,狂胜诸多人类顶尖高手。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智能的延伸,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噱头,它必将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就业乃至社会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此,我们既不能杞人忧天,片面夸大人工智能威胁论,又要未雨绸缪,积极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
在过去5年间,人工智能取得的进展超过此前50年的总和,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算法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中文语音识别、戴姆勒的自动驾驶卡车、大疆创新近期推出的MG-1S型农业植保无人机等等,人工智能不仅正在颠覆传统的交通运输,还将颠覆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农忙时节不再需要农民挽起裤腿下地干活了,几个农业工人敲敲电脑就能把事情做完。这可不是什么脑洞大开的幻想,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已经开始了。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无人农业机械和无人机不知疲倦地忙碌在田间地头,田间管理的规划则交给安装了专家系统的计算机:分布于田间的传感器将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成分、气温、光照强度等实时数据传递给计算机,然后专家系统通过算法自动判断采取什么田间管理措施。灌溉用水量、化肥施用量、最佳采摘时间等诸多事项都由整合了海量知识和数据的专家系统决定,其精准的管理水平让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种田能手都自叹不如。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还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新事物的 出现总是伴随着各种争议,科技发展尤为如此。从克隆到反克隆、从转基因到反对转基因,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许多质疑声,特别是人们担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产生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其实,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并不必有这个担心。每次工业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效率,每次都推动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这中间虽然不能避免有工人失业的问题,但社会很快会进入另一个稳态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带来长期大规模的失业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可以说已悄悄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机器因产业发展的需要被广泛开发应用。特别是在生产制造领域,机器人能以一当十。而且机器人还有很多能力是人所不及的,如一些危险环境,人不能去而机器人可以去。这些工作岗位应发展的需要而被智能设备取代,从而增加产能,推动经济发展。以前的工厂工人将向服务业转型,人们的主要精力也将投放到技术革命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同时创造出更多的新工作岗位。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一方面,就业者本身要主动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冰冷的生产流水线和危险的工作环境,大量需要机器人作业,而具有创新、管理、战略思考以及带领团队、需要情感交流的工作,机器都无法取代。人从流水线上下来,必须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新的技能,从而转换到其他新的工作岗位上。另一方面,积极使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相匹配,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深入研究人力市场的变革和需求导向,合理设置高等教育专业,推进再教育培训,最大程度规避结构性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