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7186295-8/20240125-00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公开目录
  • 人才队伍
  • 发布日期
  • 2024-01-25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技能人才风采(一)】2023年“兴保英才培养计划”技能人才专项入选者戚松

以“手艺”助“守艺”促“传艺”

戚松,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二级技师,入选2023年“兴保英才培养计划”技能人才专项,现任保山学院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教研室主任;保山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致力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玉雕和珠宝艺术高级人才,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贡献力量,戚松便是工艺美术专业众多辛勤耕耘者之一。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践行者”

戚松曾先后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和泰国东方大学(BURAPHA UNIVERSITY),在学习了前沿的设计理念,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后,在保山学院承担着《设计基础》《首饰创意设计与制作》《工艺品材料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多年教学总结了集“产教学研用管”于一体的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所授课程曾荣获保山学院“线上优秀教学案例”,保山学院“课程思政”微课竞赛二等奖,保山学院“微党课”二等奖,同时,还申报立项了保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了云南省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其中,所授核心课程《设计基础》被认定为保山学院C档次课程。除教书育人外,工艺美术专业2015年开设之时,戚松便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论证,本科专业综合与成效评价,设计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等工作中;工艺美术专业连续多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C级专业,2020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备案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戚松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将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成为,有着“玉文化”专业办学品牌特色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的“融创人”

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科教融合,积极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以来是高校行之有效的办学机制。戚松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促进科教融合育人,开展了非遗项目研创、实践转化运用和创新发展研究,在推进非遗项目创新发展方面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可从他所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跨境民族手工艺整理与传播交流研究”看出,戚松的研究从个体到群体,从区域到整体,从国内到国外,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推进着,非遗项目的转化、创新、传播、交流工作;除此之外,他还主持(参与)了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项目,保山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保山学院科研项目等国家、省、市、校级项目课题20余项;

因此,戚松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其借助省市级创新团队、滇西3D打印中心等平台的科研技术优势,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融合,以此提升传统成型的效率和质量,拓宽了作品的设计载体和宣传途径,个人和指导学生收获颇丰;目前,戚松个人合著和副主编《从“手艺”到“守艺”》《民族元素创意设计》等4部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1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10项;他个人还获得了国家省市校级的展赛金银铜奖20余项,作品被云南民族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2项。同时,戚松指导立项了“澜湄流域跨境民族竹编工艺与云南草本香薰饰品融合研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30余项,到账总经费15.7万元;他还指导学生参加了国家省市校级的展赛,共计获奖70余项。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戚松个人和学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教学相长、成长同行的“老师哥”

教学过程中最好的状态,就是可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成长与进步,老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资源的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发展。戚松犹如兄长一般,与所带班级学生一起努力、共同成长。他曾2次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9级工艺美术班及同学们分别获国际赛事,“英国生态设计奖”银、铜奖3项;国家级荣誉6项,如“全国活力团支部”“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等;省级荣誉10余项,如2次“省级先进班集体”“省级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省级百名大学生自强之星”“挑战杯省赛二等奖”等;市级荣誉10余项,如“保山市生态文明书画作品展一等奖”等;获校、院级荣誉100余项,如“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校级活力团支部”“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校级模拟政协优秀提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2名等;

同时,戚松也指导李雪凤等同学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通过项目申报、立项孵化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创建助农品牌、注册商标、产品质检、设计包装,他所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入围省级赛事,并获得一、二、三等奖5项,李雪凤还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帮扶计划项目资金扶持,并受到云南网、今日头条、保山日报、潇湘晨报、搜狐网、腾讯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新闻报道。戚松以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育人理念,在思想上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成为学生的参照,引领学生奋发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