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7186295-8/20240129-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公开目录
  • 人才队伍
  • 发布日期
  • 2024-01-29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技能人才风采(三)】2023年“兴保英才培养计划”技能人才专项入选者杨智闳

师古不泥,方得良工

杨智闳,傣族,中共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绝技市级传承人,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职业:高级金属表面处理工,中国工艺美术集团中艺韵泓贵金属工艺生产制造总监,保山学院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客座教授,深圳科技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贵金属表面处理特聘专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现代工艺组委员,云南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保山市隆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委员。玄物品牌主理人,乌铜走银残帖工艺创始人,保山彩铜工艺创始人,主攻研究方向贵金属工艺食品级着色技艺技法。

师古不泥:再造传承

杨氏一支乌铜走银从北洋时期杨仕广始做,因当时市场需求,杨仕广起初是请了一位石屏王姓师傅进行乌铜走银的加工,后石屏王姓师傅年迈要归乡,杨仕广怕乌铜走银制品断货,用一袋花钱与石屏王姓师傅将乌铜走银秘方买下。

后因杨仕广年事已高,又交由儿子杨朝鱼与儿媳赵彩文负责生产制作,按当时乌铜走银传男不传女,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婿的规定,赵彩文去世前将乌铜走银秘方和家中留下的乌铜走银福寿图烟膏盒、焊药等祖传乌铜走银制品一起传给了儿媳杨合玉,也就是杨智闳的奶奶。

传统乌铜走银器具都是单一乌铜材质焊接而成,杨智闳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将银和乌铜巧妙融合,并以拓片的设计元素为灵感,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乌铜走银设计风格。

(乌铜走银残贴与保山彩铜工艺结合作品在纽约时代广场被报道)

乌铜走银残帖风格是在中国拓片艺术上孕育而生的,“设计是满足使用者具体使用需求的前提下,用工艺的手段去解决这个设计需求,新中式的乌铜走银设计是运用传统中式艺术元素和符号标识的设计产物,而我选择了残帖这个东方的符号,因为它中国味十足,我只是选择了乌铜走银工艺结合这个艺术形式去解决设计的需求而已,只是在解决这个设计需求时一并探索了工艺。”杨智闳说。

(2022年中国昆明国际石博会作为受邀嘉宾分享金属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方得良工:创新求存

杨智闳自成为传承人以来,除了完善自家传统乌铜走银技艺制作,秉承“师古不泥”之意志不断革新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先后创新出乌铜走银一体锻打技艺、乌铜走银熔锻残贴技艺、乌铜走银木纹金技艺,多金属工艺组群下的乌铜走银残贴技艺。在2011年杨智闳已不满足单金属材质下的乌铜原料工艺创新,又经过3年时间的研究,从古滇国保山昌宁青铜器“红斑绿绣”,传统宣德炉皮壳色中提炼出保山食品级彩铜工艺,加乌铜的玄米色(黑色)共7个基础色阶制作技艺,保山“彩铜工艺”最初并没具体工艺名字,经过保山隆阳区非遗负责人董菲最初提出的新工艺需要有"自己名字”开始,经过了永昌红铜、保山红铜名称的过度,因该工艺颜色多样后北京服装学院胡俊教授赐名“保山彩铜”工艺,就此“保山彩铜”工艺诞生。同时为丰富产品色块,彩银工艺也纳入杨智闳贵金属工艺表面处理着色技艺技法研究板块,并在2023年得到突破和生产动能转化。杨智闳先后带出全国贵金属工艺品表面处理技艺支系徒弟20余人(含保山彩铜工艺玄米色/乌铜走银)。其公司与杨智闳私人工作室先后依托杨智闳研发创新的丰富贵金属工艺表面处理技艺,直接或间接带动行业数百人生产制造就业,杨智闳多次完成国礼壶生产制造任务,为全国贵金属工艺品的丰富“色彩”做出巨大贡献,同时提升了国内国贵金属工艺品表面处理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保山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到工作室教学实训)

杨智闳作品获奖情况:

2016.05云南省第十届工美杯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银奖

2018.08大华杯全国设计作品大奖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二等奖

2018.06时代杯.全国文化艺术大赛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一等奖

2019.06时代杯.全国文化艺术大赛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一等奖

2019.08大华杯全国设计作品大奖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一等奖

2019.12月云南省工美杯铜奖

2023.8月全国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2023.7月中英国际设计大赛优秀奖

2023.11月第四届“丝路之星”国际艺术大赛优秀奖

杨智闳参加国家再教育项目:

2014.12云南省文产办开办的“云南特色工艺创意设计高级研修班”

2015.7-2016.10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和“文化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

2017.6参加被中国人力资源岗位教育职业技能管理中心的国际信息化人才项目,职业认定为国际信息化人才高级金属工艺美术师。

2018.6被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遴选加入“云南省金属工艺创新人才培训”且作品被收藏,

2019.6中国美术学院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跨界研修培训计划”。

2021.3“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济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银饰锻造技艺研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