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75356612-1/20251114-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投资促进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25-11-14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好在保山 | 百草“土留麸醋”

晨光微熹,屋外寒意尚未散尽,杨玉钦已轻手揭开作坊里的盖子。霎时,酱香与醇酸气息裹挟着晨间的水汽扑面而来,这正是他守护了二十余载的麸醋。这缕穿越时光的酸香——百草土留麸醋,一门以山川草木为引、用岁月耐心酿造的黑色传奇。



百草麸醋的灵魂,深藏于莽莽群山。隆阳区河图街道河上村社区的杨家作坊里,第四代传人杨玉钦将一筐刚采收的草药倾入竹垫上。这里面加入了紫苏、藿香叶、薄荷、小米通、香薷、香毛草、茴香……百余味中草药,须于阴历八月份采摘,更有几味草药只生长于高海拔特定地域,待生长茂盛时节,取其鲜活。杨玉钦介绍道。


采集好的草木经洗净、晾晒、切段,与面粉拌匀,之后便是交给微生物来运作,发酵完成后则需摊开来晾晒,一周翻搅一次,20天左右百草曲则成,既是发酵的引子,更赋予醋液清雅药香与温厚回甘。



百草曲成,真正的淬炼方才开始。采用上好的红米进行熬煮,以陶瓷大缸为窖池,隔绝地气防菌,置于阳光常晒墙面之下。红米熬煮软烂后与百草曲拌匀入窖,温度全凭掌心感知,新一轮的发酵开始了。


尝、闻,发酵到何程度都是根据多年经验来的。发酵好不好全凭口感与经验。


当缸中那股酸香钻入鼻腔时,便要转入下一道工序。发酵好的醋曲挪入另一个缸中,同时加入提前晒好的麦麸,又一轮的微生物会议开始。



温度得看季节,冬天升温,夏天则要降温。杨玉钦翻搅着醋曲。一天一夜,微生物们终于商量出结果。过滤、炒糊米提色,再入大锅熬煮浓缩,至此,土留麸醋成。


制醋,急不来。


杨玉钦掀盖观色嗅味,如同与老友对话。从投料到出醋,长逾三月有余,光阴是唯一的秘方。


手艺的延续,总浸透着家族的温度。杨家的醋缘始于1949年以前,当年杨玉钦的曾祖已年近古稀,为讨生活习得一门制醋手艺,后教得其女,其女不舍手艺沉寂,便又教于舞象之年的儿子杨学春,最终传于杨学春之子杨玉钦。时代浪潮席卷作坊,期间醋缸封存、又开又封存……四代人,醋曲的呼吸曾因时代而暂停,但技艺未灭,配方以口传心续,从未真正断绝。那缕穿越尘封岁月的酸香,在每一代人手心的温感中复活,最终化作时光窖藏的陈酿。



快时代里,总有人愿做慢功夫的信徒。杨玉钦一家坚守古法,与时光慢磨,拒添化学制剂,终使土留麸醋酸香绵长、久存不腐。


“‘土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我的父亲杨学春乳名叫土留,这醋也算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所以叫土留麸醋杨玉钦介绍道。


赚多赚少事小,醋的味道不能变!这便是杨家制醋古训。容器迭代,百草曲与发酵的根脉始终未移。



这些黝亮的醋汁,何止是调味?它们是山风与晨露的凝结,是掌温与耐心的刻度,更是乡野匠人写给时间的陈年情书。揭开一坛土留麸醋,便是启封一方水土的记忆,酸味回甘的刹那,齿颊留驻的,是大地血脉的延续。


转载来源:保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