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贫攻坚部分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两不愁、三保障”?
“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确定“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二)“五个一批”是哪五个?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三)“六个精准”是哪六个?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四)什么是“两率一度”?
“两率一度”是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满意度。计算方法如下:
(五)什么是“三率一度”?
“三率一度”是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确定的贫困县退出评估指标体系,是指:
错退率(把不该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错误地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漏评率(把应该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遗漏了)、综合贫困发生率、群众满意度(群众对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帮扶方式、帮扶成效的满意度)。
计算方法如下:
(六)“六十五”考核指标体系具体是什么?
贫困人口退出六条考核标准:
1.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当年国家扶贫标准,达到不愁吃、不愁穿;
2.有安全稳固住房,房屋遮风避雨,房屋结构体系整体基本安全;
3.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职业院校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职业院校教育;
4.基本医疗有保障,家庭成员百分之百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符合条件的参加大病统筹;
5.社会养老有保障,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百分之百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6.享受扶贫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得到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带动、教育帮扶、资产收益、就业培训、有序转移就业、金融扶持和生态扶持等一个以上资金项目帮扶。
贫困村退出十条考核标准:
1.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2.县城、乡(镇)到行政村通硬化道路,且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
3.贫困村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
4.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
5.网络宽带覆盖到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
6.通自来水或卫生安全饮水有保障,取水半径不超过1公里;
7.建有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8.行政村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
9.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0.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
贫困县退出五条考核标准:
1.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2.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3.到2019年,原则上贫困村全部退出;
4.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到户,实现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百分之百覆盖;
5.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内。
(七)什么是“四到县”?
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个方面全部下放县。
(八)贫困人口“三评四定、五查五看”具体内容是哪些?
“三评”即:村民小组内部评议、提交村(组)党员评议、提交村(组)民会评议。
“四定”即:村委会初定、村民代表议定、乡镇审定、县确定。
“五查五看”即:查收入,看家庭收入来源的结构稳定性;查住房,看住房的安全稳固性;查财产,看贫富程度;查家庭成员结构,看能力和负担;查生产生活条件,看基本生产生活状况。
(九)易地搬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区域是哪六类?
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震活跃带和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国家禁止或限制开发地区;地方病高发地区;其他确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
(十)农危改“四类重点对象”是哪四类?
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户。
(十一)什么是“两线合一”?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扶贫标准相一致。
(十二)保山市“五个做成”?具体是哪五个?
把产业扶贫做成产业发展;把易地扶贫做成美丽村庄;把生态补偿做成绿水青山;把教育扶贫做成育人成才;把社会兜底做成光彩事业。
(十三)保山市易地搬迁“三一三一”计划是什么?
通过 3年 努力,投入资金 10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 3万户、10万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
(十四)保山市从严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十条”具体是哪十条?
1.压实管理责任。选派管理工作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牵头、“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席办)(扶贫办)具体负责。日常管理以县(市、区)为主,总队长、副总队长负总责;乡镇党委、第一书记(队长)具体落实;派出单位配合管理,每季度至少跟踪了解1次,每半年分析研判1次。
2.严格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严把工作队员选派关、质量关,严禁凑数派人;领导干部要带头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市级领导干部、市直单位领导干部、县(市、区)单位领导干部每年驻村分别不少于5天、7天、10天,其他普通干部要经常住村;逐级建立挂包部门帮扶情况台账,定期上报帮扶情况。
3.强化日常管理。工作队员吃住必须在村,每年驻村不少于200天;严格落实签到、工作例会、外出报备、定期报告工作、安全管理和巡视督查等制度,不得随意抽调、借调工作队员;严格遵守“八必须”“八严禁”纪律要求,制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纪律提醒卡》,按月交纳伙食费,向社会公开“12317”扶贫咨询和监督举报电话,工作队员凡有不在岗、不履职、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的,严肃按有关规定处理。
4.实行工作队员分片包组制度。工作队员必须分别联系村民小组,全面负责所联系的村民小组驻村扶贫工作,做到5个到组到户,即:政策宣传到组到户、资料收集到组到户、定期走访到组到户、落实帮扶措施到组到户、督促挂包干部走访到组到户。
5.推行工作队任务清单和工作日志制度。以工作队为单位按月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工作队员对照任务清单记录工作日志,并及时上传“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第一书记(队长)每月对队员完成任务情况对账销号和点评,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6.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工作队员要对脱贫攻坚政策、所驻村村情、贫困户情况、帮扶措施、脱贫期限做到“一口清”;始终按照“六个精准”扎实推进所驻村脱贫攻坚工作,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7.指导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各工作队要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工作队员是党员的,必须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到村,参加工作队党支部和所联系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协助乡镇党委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帮助支部规范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重视村级后备力量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做好“传帮带”,第一书记(队长)要向所在乡镇和派出单位双重述职。
8.从严从实召回。严格落实《云南省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试行)》,对照召回“十种情形”,综合工作队员分片包组、落实任务清单、记录工作日志、外出报备、民意调查等结果,认真开展季度测评,对不合格、不履职、不作为的队员严格按规定召回,不得隐瞒不报,严禁随意应付、轮流坐庄。
9.严格督查考核。工作队员在岗履职情况纳入基层党建定期督查和联席办(扶贫办)季度综合督查,依托信息网络开展随机督查;严格开展民意调查、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对只挂名、不驻村、不胜任、不作为、乱作为和基层反映较大的工作队员,坚决按有关规定调整撤换,问责追责;考核不称职(不合格)的工作队员,一年内不得提拔任用,一律取消派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
10.关心关爱工作队员。严格落实驻村扶贫工作专项补助资金、工作经费和工作队员食宿补助等保障性政策,严格执行培训制度,实行轮休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加大优秀工作队员选拔使用力度,贯彻落实好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意见(试行)》,各级挂包部门每年要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提拔使用情况报同级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