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2019-0202008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9-02-0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教育扶贫相关政策知识

    教育扶贫相关政策知识

1.“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提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全前教育资助资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育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率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云发〔2015〕38号)提出:着力发展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区基层倾斜。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对建档立卡贫户学生实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在高中阶段除享受其他政策外再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的助学金资助。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迪庆、怒江率先实施14年免费教育。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从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程资助,全程扶持。考入一本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本科学习期间,除享受其他政策外由省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学费奖励。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加强毕业两年内未继续升学学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校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动员组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就读。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行城市优质学校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1”城乡结对帮扶共建工程,扩大优质学校民族班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教育扶贫示范区。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规划》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五大教育群体、五项重点任务”力争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

“一个目标”: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含非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两个重点”: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简称贫困县)为重点,以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为重点。

“五大教育群体”:针对建档立卡学龄前、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学龄后五个阶段教育群体分类施策。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高等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夯实教育脱贫根基,主要聚焦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个人生起点阶段,以及教育队伍建设、特殊群体等薄弱领域,为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未来发展奠基。二是提升教育脱贫能力,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教育脱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办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开展公益性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不会因缺少技能无法就业而陷入贫困。三是拓宽教育脱贫通道,通过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完善就学就业资助服务体系等措施,拓宽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纵向流动通道,为他们改变命、实现人生出彩创造条件。四是拓展教育脱贫空间,动员高校通过定点扶贫、对口支援等形式,在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五是集聚教育脱贫力量,从精神动力、财政支持、教育帮扶、信息技术、社会力量五个层面,构建多方参加、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大格局。

3.《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1)整合存量资金向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倾斜。根据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和有关政策精神,对现有教育存量资金进行结构方向和着力点的适度调整,优先保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需要。一是省级统筹学前教育资金向贫困县倾斜。二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引导和支持地方于2017年底前完成贫困县全面改薄任务。三是鼓励地方扩大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实现贫困县全覆盖,中央财政给予奖补支持。四是特岗计划优先满足贫困县的需要,国培计划优先支持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五是省级统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中央资金和地方相关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每个地级市(州、盟)至少建设好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六是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优先支持贫困县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校条件。七是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实现建档立卡在学人口的全覆盖。八是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

(2)启动实施新的教育脱贫政策。一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基础上,各地给予必要的住宿、交费等补助,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就业。二是启动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国家示范和国家重点中职,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单列招生计划,针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招生,让贫困学子掌握实用技能,脱贫致富、服务家乡。三是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四是各地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

(3)核准建档立卡教育人口底数。教育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库与学籍系统、资助系统等教育数据库的对接工作,实施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化管理项目,进一步摸清建档立卡各学龄段人口的底数,加强动态跟踪,掌握其就学状况、受资助状况、就业状况等,为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脱贫资金精准投放提供支撑。

4.我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任务是:加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贫困地区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大贫困家庭学生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加大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教育扶持力度,关爱贫困地区特殊教育群体,支持贫困地区技能有人才培训,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大极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教育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精准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开展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工作,落实贫困地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准扶贫的部署安排是什么?

主要有:一是优先保障贫困地区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在特别困难的县(区)建立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示范区。鼓励8个民族自治州和29个民族自治县教育局建立民族教育专门机构。二是科学推进双语教学。加快民族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加强以基本语文、实用数学、创业知识与技能、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公民生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扫盲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少民数族扫盲教育,促进“直过民族”等少数民族掌握汉语。三是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对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四是构建对民族地区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健全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构建省内教育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学校结对帮扶的平台。加大省内教育发达地区、高校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支援力度,形成帮助民族地区培训和选派中小学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帮助培养各类人才的长效机制。

6.教育结对帮扶全覆盖包含哪些内容?

一是实施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在县域内建立“县一乡”和“乡一村”两层结对帮扶关系。二是实施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在县域内建立“市一县”、“县一乡”和“乡一村”三层结对帮扶关系。三是实施普通高中结对帮扶。在县域内建立“省一县”和“市一县”的“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四是实施职业教育对帮扶。在市域内建立“职教集团一市”和“示范校一县”两层结对帮扶关系。五是实施高等教育结对帮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遴选省属高校对口帮扶片区高校,在省域内建立团队式结对帮扶关系。六是继续教育结对帮扶。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开放大学升级版,为片区县每一个行政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七是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支持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活动。

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教育的退出标准是什么?

(3)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职业院校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职业院校教育;(按照国家2016年脱贫成效考核标准,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的原则上不列为脱贫户)

8.云南省贫困退出考核实施细则中教育指标内容是什么?

(1)贫困人口退出考核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考核内容: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标准分10分)

考核指标: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

评分标准:若建档立卡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有因贫辍学的学龄儿童少年的扣5分;初中毕业后有因贫无法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扣3分;通过国家采取补助及社会救助,高中毕业后由因贫无法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的扣2分。

备注: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普遍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国家采取补助及社会救助,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

(2)贫困村退出考核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考核内容: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标准分10分)。

考核指标: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评分标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以上的得5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1分;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的得5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1分。

备注: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建档立卡贫困村幼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贫困县退出考核评分标准(标准100分)

考核内容: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认定(标准分10分)。

考核指标: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评分标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得4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得6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且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控制在1.8%以下的得10分。

备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9.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是什么?

(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等三个方面。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调查作为评估认定的重要参考。

(2)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0.65、0.55;

——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得分85分以上;

——公众满意度调查得分85分以上。

1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的“一票否决”指标有哪些?

(1)对县域内“三个增长”近三年中有一年存在不达标

(2)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

(3)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达标

(4)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四项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5)把“控辍保学”(小学、初中辍学率必须分别控制在0.6%和1.8%以下)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11.我市“全面改薄”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到2019年,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不超过50人;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12.我市“全面改薄”保障基本教学条件的要求是什么?

要保障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按照学校规模和教育教学要求配备必要的教学食品设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课桌椅。配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图书,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达到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15册,初中生均不低于25册。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保障学生活动锻炼空间和条件。

13.我市“全面改薄”改善学校生活设施的要求是什么?

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和条件。食堂和伙房要洁净卫生,满足学生就餐需要。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确保学生饮水安全便捷。厕所要有足够厕位。

14.依法“控辍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家长或法定监护人不履行送子女入学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辍学学生经多次动员仍不返校的,由属地乡级人民政府向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下达《限期复学通知书》,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学生法定监护人在接到《限期复学通知书》一周内仍不送学生复学的,由乡级人民政府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在规定时间内仍未改正的,以及被监护的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务工的,乡级人民政府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确保失学辍学学生尽早入学复学。

15.“控辍保学”“双线”“六长”责任制内容是什么?

完善并落实县长、乡(镇)长、村长和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校长等“双线”“六长”“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压实建档立卡户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扶责任,形成控辍保学合力。督促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履行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16.各级人民政府和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在“控辍保学”中承担什么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和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是“控辍保学”工作第一责任人。乡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控辍保学”工作的动员宣传和组织实施,要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确保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全面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复学,全力遏制在校学生流失。指导好村(居)委会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登记、辍学情况排查及信息上报工作,做到不漏户、不漏人。

17.什么是“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是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就业为核心,以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途径,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专项扶贫措施。

18.“雨露计划”的扶持对象是谁?如何扶持?

(1)扶持对象。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以下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2)扶持方式。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无论在何地就读,其家庭均在户籍所在地申请扶贫助助学补助。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一折通)直接补给贫困家庭

19.“雨露计划”的扶持政策有些什么内容?

贫困家庭子女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给予家庭扶贫助学补助。学生在校期间,其家庭每年均可申请补助资金。各地根据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中央到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确定补助标准,可按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享受上述政策的同时,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

20.我省在特殊困难地区推进14年免费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6年12月,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了《云南省关于在迪庆州怒江州实施14年免费教育的意见》(云教财〔2016〕110号)和《云南省关于对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14年免费教育试点的意见》(云教财〔2016〕111号)。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迪庆怒江全州范围内核对昭通、镇雄、彝良、威信县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学前2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的14年免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