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农业局
关于印发2018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局:
为推进全市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茶农持续增收、茶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经市农业局研究,特制定2018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计划,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保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安排部署,坚持农业发展规模为要的理念,以品牌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以茶农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优化,大力培育新型茶叶经营主体,加强人才培养,推动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保山茶叶产业竞争力,争创保山茶业新辉煌。
二、目标任务
(一)茶叶综合产值55.3亿元,同比增加4.3亿元、增8.4%。其中:农业产值18.4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7.6%,工业产值22.3亿元、同比增加2.9亿元、增14.9%,第三产业产值14.6亿元、同比增加0.1亿元、增0.69%。
(二)打造综合产值20—50亿元重点县1个,综合产值5—20亿元重点县1个。打造昌宁县、腾冲市2个重点产茶县,昌宁县茶园面积31.3万亩、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28亿元;腾冲市茶园面积15万亩、产量1.35万吨、综合产值17.8亿元。
(三)总产量5.22万吨、同比增加0.12万吨、增2.3%,成品茶2.79万吨、同比增加0.23万吨、增9%。精制率达到53.4%、增3.3个百分点。
(四)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户,腾冲市、昌宁县各1户,总户数达到12户。其中:5000万元产值以上4户,分别为: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腾冲极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山市凤溪茶业有限公司。
(五)新建无公害茶园面积4.6万亩、高效优质生态茶园1.32万亩、有机茶园0.34万亩和知名古茶树(园)基地2个,总数分别达到38.1万亩、30.02万亩、2.93万亩和3个;建设万亩连片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个,腾冲市、昌宁县各1个。
(六)打造区域品牌2个,分别为“腾冲茶”和“昌宁红茶”;知名企业品牌1个,为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高黎贡山”。
二、工作重点
(一)创建高优茶园,夯实基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调整优化茶叶种植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通过加强茶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良生态环境、改植换种等方法,进一步提高高优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比重,使茶叶平均亩产量达到85公斤以上、平均亩产值达到8500元以上,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二)提升加工水平,增加效益。按照“巩固绿茶、提升红茶和普洱茶、稳步发展乌龙茶、创新开发名山古茶”的思路调整茶类结构,形成普洱茶、红茶和名优绿茶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改善茶叶初制所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经营分散、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力争改造提升茶叶初制所4个,每个加工能力不低于100吨。支持有条件的茶叶深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培育新型经营组织,做强主体。通过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及人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股份制茶叶企业,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重点扶持省、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力,逐步实现做大企业、做精品牌、做深加工、做广市场、做强产业的目标。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茶园面积千亩以上的村组积极组建村级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由茶叶企业+茶叶合作社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致富的发展新格局,同时,发挥好全市各级茶叶协会在茶叶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保山茶叶品牌、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茶叶信息网络服务、弘扬保山茶文化、加强对外交往联络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大宣传推介,创建名牌。大力塑造“保山普洱茶”、“保山红茶”、“保山绿茶”三大系列品牌,全面提升保山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逐步推出高黎贡山、尼诺山、天堂山、阿干、黄家寨、芭蕉林、大亮山、雪山、清凉山九个茶山品牌,重点打造昌宁红、高黎贡山、清凉山、凤溪玉叶、康露春、万兴、尼诺、龙眉、勐鑫和盖章山等红茶和绿茶的知名产区品牌。今年重点组织茶企到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6个省市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加快保山茶叶“走出去”步伐,届时请各县(区市)认真组织好茶叶企业积极参展。
(五)推广茶文化,扩展外延。充分挖掘保山茶文化内涵,推动成立茶文化研究会,积极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叶诗会、茶叶采风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传播茶文化,巩固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努力实现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共同繁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机构健全、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全市茶叶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县(市、区)要继续支持茶产业发展,从整合的涉农资金中配套一定茶叶产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茶文化宣传、茶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等方面,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三)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加强和完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好标准茶园、标准初制茶所示范带动作用,把茶叶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推广到茶农、茶园、茶企。同时,积极与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使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茶叶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
(四)强化质量监管。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认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实现优质优价。加强部门联动,切实加大对茶园投入品销售、使用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把好茶园“投入品”准入关。大力推广《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逐步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五)强化舆论宣传。把宣传工作作为加快茶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大局的重要载体,借助媒体,推动茶产业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广辟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工作共识,利用网络、电视、杂志、报刊等媒体渠道,发挥高速公路、机场、重点茶区和旅游景点的窗口作用,打造各有优势、互相策应的舆论网络,为茶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发展合力。
保山市农业局
2018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