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12-9/20250630-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民政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5-06-30
  • 文号
  • 保民政复〔2025〕18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民政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四次会议第90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盟保山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留守困境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第05040090号)已交我局研究办理,提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以下简称为“留困儿童”)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对全市留困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教育体育局、市妇联、团市委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王宁书记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要求,以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留困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委王宁书记以及省领导的多次肯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一)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深入调研,找准问题。2023年,全市上下分地域、分层次、分行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调研覆盖955个村(社区)、1042所学校,入户31108户,收集调查表 38876份,召开调研会89场,形成专题调研报告33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未成年人495073人,其中,留守儿童21164人,占全市未成年人的4.3%,困境儿童19846人,占全市未成年人4%。从调研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三偏三难”问题。即学习偏差、心理偏差、行为偏差,学校教育难、家庭监管难、安全保障难。

2.以上率下,高位推进。202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保山市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保山市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5年2月,成立了全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专班,采取“家校社”联动、“挂联代帮”责任制、“双代理家长”、“1+N”寄宿制度、建设“61520”智能平台等措施,全面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

3.部门协作,形成合力。2024年,健康保山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保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市民政局会同教育体育、卫生健康、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保山市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各部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监测、有效开展关爱保护、畅通转介诊疗通道、协作跟进服务帮扶、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有力推进留困儿童心理关爱服务工作。

(二)强化家庭教育有效干预

1.建强阵地队伍。各级妇联联合教育体育部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及家风家教讲师团队伍,建立了由382名专家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智库和7支家风家教讲师团队伍,成员达180余名,培树20多个家风家教实践基地和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全市955个村(社区)均建立家长学校。提供婚姻辅导、心理疏导1800人次。实施“星沭童梦园”计划,开展创意绘画、音乐疗愈等活动120场次,惠及儿童5000人。

2.加强家庭教育。深入实施“巾帼讲堂”“父母成长行动”,开展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进学校行动,组织心理咨询师精心制作家教课程,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0余场。推出“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网络课堂20余期,常态化开设心理健康服务咨询。

3.打造“爱心妈妈”服务品牌。制定了《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施方案》,组织动员志愿帮扶队伍1541人,针对存在特殊困难的留困儿童,采取结对关爱方式,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入户走访,每月至少开展1次多形式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结对儿童实际情况,为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切实把关爱服务做在平常。

4.深化关爱帮扶。投入“爱暖万家”、“爱在开端”、“阳光驿站”等项目资金400万元,建成“心理健康加油站”12个,开展亲子活动20场次、心理疏导125次,惠及留困儿童2300人。实施“艾玫妈妈”项目,组织心理健康宣讲100场次。充分发挥12338维权服务热线及市、县妇女儿童“一站式”关爱服务中心功能作用,为留困儿童提供维权关爱服务。

(三)推进学校教育全面开展

1.建强阵地,充实队伍。2022年5月,成立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通心理服务平台“心语保航”,服务留困儿童3000余人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建设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稳定充足、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印发《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水平若干措施》,建成保山市未成年成长指导中心暨“守望云心”心理服务平台区域中心,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室988个,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2154名,覆盖率达97%。

2.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各级教育体育部门每学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形成“测评筛查—教师访谈—日常追踪—预警或超预警二次访谈一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分层级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畅通从学校到专业诊治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

3.结合需要,设置课程。各中小学、职校均开设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表,小学4至6年级每学期每班不少于2课时,初中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高一年级不少于8课时,高二、高三年级不少于4课时,中职学校参照普通高中标准开足课时。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班团队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队会。

4.落实“校内代理家长制”,构建“行政统筹、校长带头、教师主力”的工作体系。1361名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担任,11000名班主任担任“校(园)内代理家长”,对家庭监护缺失的留困儿童加强心理关爱。汉营润泽学校于202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在校学生人数220人。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及心理关爱,开学近一年来,学生阳光自信,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在品德修养上取得长足进步,性格行为明显改善,大部分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明显。

5.智数赋能优化服务质量。在全国首创“61520”智能平台,累积为全市709所学校免费开通“61520”平台账号,服务覆盖学生、老师、家长超9万人次。在15所试点学校投入亲情可视话机100部,亲情电话亭50个,智能疏导室15间,智能电子学生证1145台,AI监控及算法200套,智能通话、智能疏导、智能防护、智能提醒、智能学习、智能校园六大功能进一步完善。构建独具保山特色的“AI+三师”心理关爱沟通体系,用一个61520号码连通全市“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体化及“朋辈”志愿者资源、市教体局“心语保航”平台等社会心理热线,汇聚各方关爱力量,以技术创新构筑更有温度的心灵空间。截至目前,61520专用号码已为全市 1.1万名学生提供亲情通话 553万次,AI沟通关爱2.6万次,转接社会关爱热线2511次,AI识别负面情绪下降8%,真正成为沟通心连心的关爱桥梁。

(四)引导社会教育积极参与

1.提供常态化服务。团市委依托保山市青少年宫,精心打造了全市首个专业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健康、法律咨询等常态化服务。在保山一中、汉营润泽学校等重点学校挂牌成立12355服务站,有效延伸青少年服务。组建了由“团干部+心理咨询师+律师+青少年社工+志愿者”构成的专兼职服务队伍。开展“青春筑梦”公益课堂,将文体艺术课程和心理团辅课程送到基层一线学校,2025年已开展8场次,服务学生2819人;开展“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中高考减压活动25场次,服务备考学子7500余人。

2.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市民政局、市慈善会统筹全市慈善资源,大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慈善事业,2024年“9.5中华慈善日”筹集善款387247.18元,全部用于留困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市民政局先后投入市本级福彩公益金100余万元,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施“星耀童梦园”“心赋能、护成长”“福彩伴成长”等心理健康服务项目17个,强化儿童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共开展各类活动110场次。

(五)开展可持续和连贯的志愿服务

1培育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8家单位建立资源整合与协同推进机制,累计招募6664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成功举办两届“情倾故乡 点亮未来”保山市在校大学生假期志愿服务周活动,服务42065名儿童,累计服务时长达到21.15万小时。

2.强化队伍建设与机制保障。市委社会工作部制定了《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为全市45家成员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印发《2025年全市志愿服务工作要点》,发出关爱留困儿童的行动倡议,并将相关服务活动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推动留困儿童志愿服务长效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市已成立志愿服务队伍3272支,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4.69万人;注册登记志愿服务社会组织2个,社工机构18个和省级标准化社工站4个;全市持证社工师、助理社工师893人。累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42439个,累计服务时长758.6万小时。

3.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坚持“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深度协同”,将“儿童所需”与“志愿所向”紧密结合,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整合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场所等资源开展留困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大政协的监督帮助下,全市留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关注关爱,关爱保护留困儿童氛围日益浓厚,但面对广大留困儿童的健康成长需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

(一)家庭主责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效益不高、就地创收困难等原因导致留守儿童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关爱,隔代监护人普遍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多数农村家庭重创收、轻教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质量堪忧。许多留困儿童成长经历特殊,家庭关爱缺失,心理困惑无从纾解,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心理危机不断凸显。

(二)义务教育“内卷”现象突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招生制度不完善、初中“择校热”等问题,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内卷”,增加教育投入,加剧社会焦虑。义务教育“内卷”,导致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压力层层集中到学生身上,造成学生身心俱疲。

(三)学校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有的学校不按照教学日历开展教育教学,随意调整收放假时间,擅自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或变相违规补课,随意赶超教学进度,提前结课刷题备考、提高教学难度,挤占体育锻炼时间,挤占课间10分钟、用餐时间和睡眠时间,超量布置作业。种种原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不达标,学生课业压力巨大,近视、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凸显。

(四)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全市青少年社工机构缺乏,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社会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力量不足,对未成年人保护、帮教、矫治等方面的工作很大部分仍由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存在不专业、形式单一、帮教对象认同感低、短期性、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发挥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专班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大各领域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发挥职能优势,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专业培育,补齐服务短板,优化服务供给,不断完善留困儿童心理关爱服务体系。

(二)进一步加大家庭监护监督。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家长学校、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作用,不断充实家风家教讲师团队伍,广泛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亲子沟通、婚姻家庭等宣传宣讲。加大检察机关监督力度,依法对“甩手家长”发放“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引导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责。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深化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治理义务教育“内卷”。积极回应学生和家长最急切的期待,加快教育转型,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优化教师评价改革,探索学生评价改革,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落实监测问题整改,以整改促进质量全面提升。

(四)进一步推进教育全面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学生体质、心理、卫生、营养健康“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做好新时代教育体育工作,深入落实“五育”并举综合改革,建立涵盖课程、活动、评价于一体的“五育”并举支撑体系。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作用,建好用好“守望云心”区域服务中心,持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五)进一步推动心理关爱提质增效。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兼顾“大群体”和“小个体”,聚焦需求,分类施策,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关爱三年提质行动。一是统筹社区、社工和志愿者资源,通过开展政策宣讲、假期成长营、团队辅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广泛开展关爱服务活动。二是以留困儿童较多的村(社区)为阵地,为留困儿童定期开展心理监测干预、心理辅导,对可能潜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开展个案跟踪,并在寒暑假、六一等节点,组织开展假期托管班、成长营、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等活动,加强留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强化家校互动。以润泽学校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强化“1+N”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家校两端连接互动,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优化学校教育保障职能。四是发挥专家工作站人才优势,与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开展课题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全市留困儿童在生活、健康、教育、心理、安全、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五位一体”关爱服务网络,制定儿童福利工作未来中期规划,将留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长期重点工作不断推进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留困儿童关爱救助保护的工作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压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强留困儿童心理关爱,持续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感谢贵委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