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0年度部门决算
目录
第一部分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概况
一、主要职能
二、部门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2020年度部门决算表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收入决算表
三、支出决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九、“三公”经费、行政参公单位机关运行经费情况表
第三部分 2020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决算情况说明
二、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四、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其他重要事项及相关口径情况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
二、国有资产占用情况
三、政府采购支出情况
四、部门绩效自评情况
(一)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三)项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表
五、其他重要事项情况说明
六、相关口径说明
第五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概况
一、主要职能
(一)主要职能
我单位是从事公益性农业科研推广技术服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事业编制全额拨款单位,隶属于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单位内设十个作物研究室和一个综合办公室(水稻研究室、麦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油菜豆类研究室、蔬菜研究室、薯类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茶叶蚕桑研究室、果树咖啡研究室、甘蔗研究室、综合办公室)。
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及指导;拟定和推广全市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承担上级部门下达的农业科技项目。
(二)2020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介绍
1.夯实育种基础。2020年共配制玉米、水稻、麦类、油菜、蚕豆、辣椒等作物杂交组合2265份;种植大、小春育种株系材料28730份,较上年同期增加2399份,选留大、小春育种材料22547份。引进新品种及种质资源1059份,其中粮油作物新品种观察鉴定116份,粮油作物种质资源915份,中药材资源28份;承担完成国家、省、市各级新品种试验71组,对选育的881个新品种(系)鉴定,筛选出苗头品系31个:水稻8个、玉米5个、大麦6个、油菜2个、蚕豆6个、豌豆2个、蔬菜2个。
2.研究集成栽培技术。实施完成水稻、玉米、大麦、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蔬菜等8个作物栽培试验共计24组,对109份材料从栽培密度、高效低毒农药筛选、抗病筛选、生物调节、大麦多样性混栽、生物降解膜、草地贪夜蛾防治、除草剂药效试验、肥料试验、辣椒剪枝再生管理、辣椒豆类套种、辣椒极量创新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良种配套良法,促进增产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3.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年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24块9230.5亩,平均亩产558.5千克,累计增加产量494479.1千克,辐射带动20810亩,增加产量1114792.2千克。示范大麦样板8块1356.5亩,平均亩产497.3kg,比非样板增产82.2kg,增幅达19.80%;示范玉米样板4块874亩,平均亩产680.37kg,比非样板增产13.7kg,增幅2.05%;示范水稻样板1块610亩,平均亩产766kg,比非样板增产21kg,增幅达3.40%;示范马铃薯样板1块112亩,平均亩产2236kg,比非样板增产282.5kg,增幅达11.70%;示范蔬菜方面嫁接黄瓜、茄子样板1块30亩,其中嫁接黄瓜15亩平均亩产15020kg,比未嫁接黄瓜的对照亩增产5020kg,增幅达50.20%,嫁接茄子15亩平均亩产13040kg,比未嫁接茄子的对照亩增产5010kg,增幅达62.40%;示范油菜样板1块210亩,平均亩产270.3kg,比非样板增产24.6kg,增幅达10.01%。
实施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0亩,经专家组实测验收平均亩产680.37千克,辐射带动周边10610亩加权平均亩产624.5千克/亩,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573.42千克增产51.8千克,增幅为8.90%。实施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0亩(稻渔模式400亩),累计增收稻田鱼9600千克,增效384,000.00元,投入减少356.5元/亩。实施蚕豆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8亩,目前已播种618亩;实施烤烟、玉米套种两青鲜食豆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等示范5800亩,经保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级专家实际验收,平均亩产557.17千克/亩,比非示范区平均亩产增96.19千克,增20.90 %,示范区增收鲜荚55.79万千克,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仅销售70.00%左右,但销售价平均达9.00元/千克,增加效益3,514,800.00元。
全年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自育新品种并配套新技术112.05万亩,占全市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28.58%,增加产量2628.16万千克,增加产值65,610,900.00元。其中示范推广保大麦系列新品种43.24万亩,平均亩产251千克,亩增产21.8千克,增加产量863.2万千克,增加产值18,852,000.00元;示范推广保油7号、8号、保油杂1号3.2万亩,平均亩产149.7千克,亩增产23.3千克,增加产量74.56万千克,增加产值4,175,400.00元;示范推广保绿豆1号、保豆5号自育蚕豆新品种6.2万亩,平均亩产131.3千克,亩增产16.3千克,增加产量101.1万千克,增加产值6,571,500.00元;示范推广岫椒系列新品种0.41万亩,平均亩产3495千克,亩增产280千克,增加产量114.8万千克,增加产值1,722,000.00元;示范推广保玉系列优良品种19万亩,平均亩产502.3千克,亩增产35.5千克,增加产量674.5万千克,增加产值13,490,000.00元;示范推广两系杂交粳稻保粳杂2号、76两优5号及岫系粳稻品种40万亩,平均亩产556千克,亩增产20千克,增加产量800万千克,增加产值38,480,000.00元。
4.甘蔗试验示范及推广。结合国家糖料产业体系保山试验站和云南省糖料产业体系保山试验站工作,一是完成各种试验项目8项;二是完成国家体系对甘蔗生产调查、2020年甘蔗旱情调查、草地贪夜蛾调查、甘蔗粘虫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及时上报;三是开展甘蔗集成示范样板3片1080亩,加权平均5.10吨,增加糖分15.00%,辐射带动面积8500亩;四是在全市蔗区设立9个点开展全市甘蔗螟虫、甘蔗粘虫、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绿色防控示范,开展性诱剂防治示范620亩;五是完成了国家体系植保研究室新农药、新肥料试验。
5.茶叶试验示范及推广。结合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保山市试验站工作,一是完成绿色防控病虫害试验2组,共计240亩;二是建立腾冲市清水乡驼峰村绮罗茶叶公司基地茶叶绿色发展示范点1个;三是在昌宁县漭水镇黄家寨村建立了100亩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示范样板1个;四是收集保存古茶树活体材料60份;五是完成技术培训和指导2场,47人次;六是助力《云南普洱茶名山名品典(保山部分)》编撰工作,组织编写完成“保山茶区”、保山十一大古茶山和42个普洱茶名品材料;七是助力2020年保山市普洱茶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6.蚕桑试验示范及推广。结合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保山试验站工作,一是通过果桑品种试验展示及我市稀有古桑树资源材料收集保存繁育,引进云桑2号、台湾长果桑、白珍珠、白玉王4个品种。保存繁育的本地特色特长绿果桑品种“阿调调”初选定为我市一个特色果桑品种;二是开展家蚕新品种“云抗1号”的饲养试验,均表现良好;三是完成了桑园套种大球盖菇的相关试验验证及种植全过程视频录制工作,工作总结及视频已报送省推广总站;四是完成了《保山蚕桑志》的初稿编撰工作;五是制定发布《保山市果桑生产技术规程》地方农业标准;六是在保山市隆阳区徐掌村完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下达的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项目,相关材料正撰写报送省蚕蜂所;七是建设绿色高质高效蚕桑核心示范基地600亩,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中。
7.水果咖啡试验示范及推广。结合云南省现代农业水果产业体系保山试验站工作,一是建设甜柿绿色有机高效技术示范样板100亩,推广甜柿绿色生产技术;二是在蒲缥镇建设二次嫁接延长柿果在树上的时间甜柿样板212亩;三是在潞江镇潞江农场芒丈队建设咖啡病虫害防治样板100亩;四是制定《保山甜柿生产技术规程》、《保山小粒咖啡生产技术规程》2个地方农业标准。
8.中药材试验示范及推广。结合云南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体系保山试验站工作,一是开展红花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样板两块288亩,每亩增加产值440元,示范区合计增加产值149,760.00元。带动红花种植面积7000亩,每亩比当地平均增加单产2.7kg,累计增加产值1,512,000.00元。实施项目累计增加产值1,661,760.00元。农资补助农户203户,378亩,合计补助金额81,837.00元;二是与云南斛健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陵专业种植户联合开展林下石斛示范1000亩,与云仙草中药材种植户开展大棚石斛35亩;三是收集了红花地方品种、白及、黄精、仙茅等中药材品种资源30份进行筛选鉴定;四是收集续断单株183个,红花单株74个进行基础育种;五是研究开发红花手工皂2款。
(1)育成并通过审定或登记新品种7个:其中岫粳28号、岫粳29号、保两优285通过云南省审定。保大麦25号、保油杂1号、保油杂2号、保油10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保大麦20号、22号入选2020年云南省主导品种;“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入选2020年云南省主推技术。“保啤麦26号”,在丽江创造了大麦亩产745.9千克的纪录,仅比全国纪录756.6千克低7.04千克。
(2)个人表彰奖励成绩突出。郑家文同志入选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赵加涛同志入选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赵加涛和杨旭2同志获保山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杜新雄获保山市第九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钏兴宽同志获得“保山工匠”称号,刘猛道同志获得“保山工匠”提名奖;牛文武、李国生同志获得2020年“保山市学科带头人”称号,杨楠同志获得2020年度“保山市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党支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表彰,李国生同志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11人获优秀党员称号。
(3)科技成果卓有成效。参与完成的“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高原两系杂交粳稻品种保粳杂2号和76两优5号的选与推广”等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农学科学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保山甜柿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农学科学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辣椒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应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农学科学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4)在省级以上科技期刊刊发表科技论文37篇,在国家、省级产业体系建设平台报送信息276条。在自办《保山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微信平台发布信息28条。
(5)完成水稻、大麦、油菜、豌豆、甜柿、咖啡、果桑地方农业标准17项。完成《保山蚕桑志》初稿编撰工作。
二、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纳入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度部门决算编报的单位共1个。其中:行政单位0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0个,其他事业单位1个。分别是:
1.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部门人员和车辆的编制及实有情况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末实有人员编制75人。其中:行政编制0人(含行政工勤编制0人),事业编制75人(含参公管理事业编制0人);在职在编实有行政人员0人(含行政工勤人员0人),事业人员70人(含参公管理事业人员0人)。其他人员0人。
离退休人员0人。其中:离休0人,退休0人。
实有车辆编制2辆,在编实有车辆0辆。
第二部分 2020年度部门决算表
(详见附件)
第三部分 2020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决算情况说明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度收入合计16,604,528.63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5,392,028.63元,占总收入的92.70%;上级补助收入0.00元,占总收入的0.00%;事业收入0.00元(含教育收费0.00元),占总收入的0.00%;经营收入0.00元,占总收入的0.00%;附属单位缴款收入0.00元,占总收入的0.00%;其他收入1,212,500.00元,占总收入的7.30%。与上年对比增加3,262,485.21元,增长24.45%,主要原因分析:
1.基本支出收入增加1,981,654.86元。其中: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增加166,705.44元;单位职业年金缴费增加57,978.33元;退休人员死亡抚恤费减少354,232.40元;单位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增加186,761.17元;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缴费增加68,707.76元;职工住房补贴增加3,920.00元;人员工资等增加1,751,814.56元;高层次人才工作津贴增加100,000.00元。
2.项目支出收入增加1,280,830.35元。其中:“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增加60,000.00元;中央引导地方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增加600,000.00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减少75,768.08元;市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赵加涛)专项资金减少25,000.00元;市级部门预算项目增加194,509.43元;市级非税收入增加484,589.00元;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减少1,1700,00.00元;非财政拨款收入增加1,212,500.00元。
二、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度支出合计15,696,751.35元。其中:基本支出12,311,959.63元,占总支出的78.44%;项目支出3,384,791.72元,占总支出的21.56%;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共0.00元,占总支出的0.00%。与上年对比增加2,663,391.25元,增长20.44%,主要原因分析:
1.基本支出增加1,981,654.86元。其中: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增加166,705.44元;单位职业年金缴费增加57,978.33元;退休人员死亡抚恤费减少354,232.40元;单位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增加186,761.17元;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缴费增加68,707.76元;职工住房补贴增加3,920.00元;人员工资等增加1,751,814.56元;高层次人才工作津贴增加100,000.00元。
2.项目支出增加681,736.39元。其中:“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增加支出17,300.00元;中央引导地方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支出327,400.00元;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减少支出72,804.00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减少支出75,768.08元;市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赵加涛)专项资金减少支出25,000.00元;市级非税收入增加支出484,589.00元;市级部门预算项目增加支出194,509.43元;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减少支出480,203.38元;非财政拨款资金支出311,713.42元。
(一)基本支出情况
2020年度用于保障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正常运转的日常支出12,311,859.63元。与上年对比增加1,981,654.86元,增长19.18%,主要原因分析:
1.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增加支出166,705.44元;
2.单位职业年金缴费,增加支出57,978.33元;
3.退休人员死亡抚恤费,减少支出354,232.40元;
4.单位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增加支出186,761.17元;
5.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缴费,增加支出68,707.76元;
6.职工住房补贴,增加支出3,920.00元;
7.人员工资等,增加支出1,751,814.56元;
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11,605,372.53元,占基本支出的94.26%;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办公设备购置等日常公用经费706,587.10元,占基本支出的5.74%。人均10,094.10元。
(二)项目支出情况
2020年度用于保障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机构、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的经费支出3,384,791.72元。与上年对比增加681,736.39元,增长25.22%,主要原因分析:“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增加支出17,300.00元;中央引导地方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支出327,400.00元;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减少支出72,804.00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减少支出75,768.08元;市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赵加涛)专项资金减少支出25,000.00元;市级非税收入增加支出484,589.00元;市级部门预算项目增加支出194,509.43元;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减少支出480,203.38元;非财政拨款资金增加支出311,713.42元。
具体项目开支及开展工作情况:
1.“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项目支出380,014.00元,主要开展为授援单位提供水稻、玉米、麦类、蔬菜、蚕豆、豌豆、马铃薯、甘蔗、水果、蚕桑、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农作物种植样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当地村民规范种植、科学养殖。
2.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红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项目支出59,283.00元,主要开展筛选鉴定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适宜保山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种植的红花品种1~2个。根据筛选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相应的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播种方法、施肥种类、施肥数量、施肥方法,病虫草属害防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配套抗旱减灾和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1套。利用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举办科技样板2块累计200亩进行科技示范,广泛召开现场观摩会议和科技培训会议,培训农户200户以上,大幅度调动农户科学种植红花技术水平。以点带面,辐射带动5000亩红花生产提质、增产、增效,促进贫困户科技脱贫。
3.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支出327,400.00元,主要开展以粮油作物种质技术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项目建设内容为农作物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所需的仪器设备购置、试验基地租赁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
4.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项目支出733,598.48元,主要开展水稻、玉米、蚕豆、蚕桑四个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项目,分别在隆阳区、昌宁县和施甸县的17个乡镇实施,共举办绿色优质高效示范样板2998亩,示范展示新品种104个,组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9组,建成蚕桑种质资源圃1个。推广蚕豆稻茬田免耕栽培、烤烟套种,玉米抗旱沟播栽培、生物降解膜、机械化耕作,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优质稻+鱼”,蚕桑优质桑园桑树夏伐、早秋伐、果叶桑兼用等绿色优质高效技术。
7.市级非税收入安排项目支出559,769.00元,主要开展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1、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2。
8.市级科技计划(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项目支出70,300.00元,主要开展水稻、大麦、蔬菜的科研示范研发投入。
9.非财政拨款项目支出311,713.42元,主要开展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水稻、豆类试验示范。
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一)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5,385,037.93元,占本年支出合计的98.01%。与上年对比增加2,351,677.83元,增长18.04%,主要原因分析:
1.基本支出增加1,981,654.86元。其中: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增加166,705.44元;单位职业年金缴费增加57,978.33元;退休人员死亡抚恤费减少354,232.40元;单位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增加186,761.17元;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缴费增加68,707.76元;职工住房补贴增加3,920.00元;人员工资等增加1,751,814.56元;高层次人才工作津贴增加100,000.00元。
2.项目支出增加370,022.97元。其中:“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增加支出17,300.00元;中央引导地方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支出327,400.00元;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减少支出72,804.00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减少支出75,768.08元;市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赵加涛)专项资金减少支出25,000.00元;市级非税收入增加支出484,589.00元;市级部门预算项目增加支出194,509.43元;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减少支出480,203.38元。
(二)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外交(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3.国防(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4.公共安全(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5.教育(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6.科学技术(类)支出836,997.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5.44%。主要用于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红花新品种引种筛选和示范推广)项目支出;市级科技计划(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补助经费)项目支出;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出;“三区”科技人才支出计划科技人员项目支出。
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8.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支出1,155,664.49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7.51%。主要用于退休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支出;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支出。
9.卫生健康(类)支出963,528.44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6.26%。主要用于单位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支出;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缴费支出。
10.节能环保(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1.城乡社区(类)支出14,70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10%。主要用于职工住房补贴支出。
12.农林水(类)支出12,414,148.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80.69%。主要用于人员经费支出;机构运行经费支出;省级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出;市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非税收入安排项目支出;非财政拨款项目支出。
13.交通运输(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4.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5.商业服务业等(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6.金融(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7.援助其他地区(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8.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19.住房保障(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0.粮油物资储备(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2.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3.其他(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4.债务还本(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5.债务付息(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26.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类)支出0.00元,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支出的0.00%。
四、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说明
(一) 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为170,000.00元,支出决算为139,383.00元,完成预算的81.99%。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为0.00元,完成预算的0.0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为130,000.00元,完成预算的100.00%;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为9,383.00元,完成预算的23.46%。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
1.公务接待费支出资金,由于按照差旅费管理规定和保山市公务接待相关规定要求,厉行节约、严控开支,未使用预算资金30,617.00元。
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比2019年减少4,785.66元,下降3.32%。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增加0.00元,增长0.0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增加5,948.34元,增长4.80%;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减少10,734.00元,下降53.36%。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减少的主要原因:
1.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资金,同比增加车辆维修5,948.34元;
2.公务接待费支出资金,同比减少交流、检查、调研等接待费10,734.00元。
(二) 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具体情况
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0.00元,占0.0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130,000.00元,占93.27%;公务接待费支出9,383.00元,占6.73%。具体情况如下:
1.因公出国(境)费支出0.00元,共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0个,累计0人次。
2.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130,000.00元。其中:
公务用车购置支出0.00元,购置车辆0辆。
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130,000.00元,开支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的公务用车保有量为2辆。主要用于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日常工作及项目开展所需车辆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
3.公务接待费支出9,383.00元。其中:
国内接待费支出9,383.00元(其中:外事接待费支出0.00元),共安排国内公务接待18批次(其中:外事接0批次),接待人次143人(其中:外事接待人次0人)。主要用于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日常开展、业务交流、项目检查验收、指导、调研等发生的接待支出。
国(境)外接待费支出0.00元,共安排国(境)外公务接待0批次,接待人次0人。
第四部分 其他重要事项及相关口径情况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2020年机关运行经费支出0.00元,与上年对比增加0.00元,增长0.00%,主要原因分析:我单位是事业单位。
二、国有资产占用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门资产总额13,161,481.89元,其中,流动资产1,877,402.50元,固定资产11,284,079.39元,对外投资及有价证券0.00元,在建工程0.00元,无形资产0.00元,其他资产0.00元(具体内容详见附表)。与上年相比,本年资产总额增加684,448.54元,其中固定资产增加147,456.30元。处置房屋建筑物0平方米,账面原值0.00元;处置车辆0辆,账面原值0.00元;报废报损资产0项,账面原值0.00元,实现资产处置收入0.00元;出租房屋783.95平方米,账面原值150,892.98元,实现资产使用收入41,464.90元。
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表
|
| |||||||||||||||||||
|
|
|
|
|
| 单位:元
|
| |||||||||||||
项目
| 行次
| 资产总额
| 流动资产
| 固定资产
| 对外投资/有价证券
| 在建工程
| 无形资产
| 其他资产
|
| |||||||||||
小计
| 房屋构筑物
| 车辆
| 单价200万以上大型设备
| 其他固定资产
|
| |||||||||||||||
| ||||||||||||||||||||
栏次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合计
| 1
| 13,161,481.89
| 1,877,402.50
| 11,284,079.39
| 7,522,451.37
| 457,200.00
|
| 3,304,428.02
|
|
|
|
|
| |||||||
|
|
|
| |||||||||||||||||
填报说明:1.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有价证券+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资产
2. 固定资产=房屋构筑物+车辆+单价200元以上大型设备+其他固定资产
3. 填报金额为资产“账面原值”
|
|
|
三、政府采购支出情况
2020年度,部门政府采购支出总额140,110.00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支出90,110.00元;政府采购工程支出0.00元;政府采购服务支出50,000.00元。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140,110.00元,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100.00%。
四、部门绩效自评情况
(一)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项目一:
1.项目名称:2020年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2.项目基本情况
2020年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中的四个项目,包括水稻、玉米、蚕豆、蚕桑四个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项目,分别在隆阳区、昌宁县和施甸县的17个乡镇实施,共举办绿色优质高效示范样板2998亩,示范展示新品种104个,组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9组,建成蚕桑种质资源圃1个。推广蚕豆稻茬田免耕栽培、烤烟套种,玉米抗旱沟播栽培、生物降解膜、机械化耕作,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优质稻+鱼”,蚕桑优质桑园桑树夏伐、早秋伐、果叶桑兼用等绿色优质高效技术。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科所所长任组长,副所长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包括,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于2020年9月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000,000.00元,其中,粮食作物生产项目750,000.00元、经济作物生产250,000.00元,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支出733,598.48元,结余资金266,401.52元,结余结转2021年上半年开展项目支出。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执行科研单位会计制度。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云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资金使用有严格的申请报批程序,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进行资金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2020年度下达的项目资金计划,严格单位财务制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0亩,加权平均亩产766千克,比非示范区亩增21千克,增3.40%。开展稻田养鱼200亩,实测稻谷产量728.8千克/亩,实收鲜鱼37.6千克/亩,比投放30千克/亩增鲜鱼7.6千克/亩。项目完成新品种新技术试验5组,展示水稻新品种8个,开展培训县、乡技术人员5场次86人次。有3个种植大户和4个专业合作社参与示范。
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2020年玉米绿色优质高效创建项目完成核心示范区面积610亩,其中百亩核心区实施203亩,千亩示范片实施407亩,超过计划面积10亩。技术指导小组9月20日对青贮玉米示范区实地测产,100亩青贮玉米加权平均亩产为4786.3千克,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4464.7千克增321.6千克,新增饲料产量为3.22万千克,增幅为6.70%;2020年10月12日由保山市玉米绿色优质高效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主持,邀请市、区相关领导及种子、植保、栽培等方面的专家对示范片进行复测验收,测产结果:百亩核心区产量为712.98千克/亩、千亩示范区产量为664.12千克/亩、万亩辐射带动区产量为621.09千克/亩,其中实际实施510亩普通玉米示范区加权平均亩产680.37千克/亩,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573.42千克增106.95千克,新增粮食产量为5.454万千克,核心示范区和周边辐射带动区共10510亩加权平均亩产624.5千克/亩,合计总产656.35万千克,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573.42千克增51.80千克,新增粮食产量为54.44万千克,增幅为8.90%。项目展示玉米新品种72个,开展培训县、乡技术人员224人次,培训农户592人次。
蚕豆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完成蚕豆绿色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面积618亩,其中烤烟套种透心绿蚕豆核心区实施500亩,鲜食蚕豆稻茬免耕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示范118亩,超过计划面积18亩。经实地测产,118亩鲜食蚕豆稻茬免耕加权平均亩产为1268.5千克(折合干籽粒产量253.7千克),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1088千克增180.5千克,新增鲜豆荚产量为2.13万千克(折合新增干籽粒产量0.43万千克),增幅为16.59%;500亩烤烟套种透心绿蚕豆加权干籽粒产量为264.87 千克/亩,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223.6千克增41.27千克,新增总产量为2.06万千克,618亩干籽粒加权平均亩产262.74千克/亩,合计总产16.24万千克,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222.45千克增40.29千克,新增粮食产量为2.49万千克,增幅为8.90%,超过计划产量。项目示范展示新品种6个,种植蚕豆株系材料1000份,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4组;开展培训县、乡技术人员520人次。
蚕桑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完成蚕桑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示范面积1160亩,超计划610亩,超任务111.00%。其中完成果桑示范面积70亩,超20亩,超任务40.00%。建成特色果桑种质资源圃1个。开展培训县、乡技术人员及养蚕户420人次。示范展示新品种14个,其中收集本地特色品种6个,引进优良果桑品种8个。经调查统计,示范区平均亩产桑叶2526公斤,产鲜茧137公斤,与大面积相比,亩产桑叶增加1476公斤、增140.60%,鲜茧增产67公斤、增104.50%。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项目累计增产稻谷1.28万千克,以每千克3.00元计算,增加产值38,400.00元;实施稻田鱼200亩,按平均40.00元/千克稻田鱼计算,稻田鱼增收304.00元/亩,增加产值60,800.00元;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520亩,带动水稻,每亩节支100.00元,实现节本52,000.00元;项目采用的品种均为针对项目区气候生态条件选育的强适应品种,表现抗病、耐湿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通过采取系统防治,每亩比非项目区减少2次用药,每亩节约防治农药和工时费25.00元,实现节本15,300.00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措施,节约用肥10.00%,实现了节约成本125.00元/亩,增加经济效益77,300.00元。合计达到了节本增效243,900.00元。项目保护了农田生态,有效防治农田面源污染。
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项目示范区新增粮食产量为5.45万千克,按照目前市场价2.40元/千克计,增加产值130,800.00元,由于选用抗病品种和推广专用控释肥,每亩减少了农药和肥料投入26.00元,实现节约成本15,900.00元,合计实现节本增效146,700.00元。超计划完成了任务指标。
蚕豆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示范区鲜食蚕豆新增鲜荚总产量2.13万千克,以市场平均售价5.00元/千克计,新增总产值106,500.00元;透心绿蚕豆新增产量2.06万千克,以市场平均售价7.60元/千克计,新增产值156,600.00元。项目应用的品种均为抗病、优质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通过采取规范化栽培措施,病虫害发生少,每亩比非项目区减少2次用药,每亩节约防治农药和工时费36.00元。由于蚕豆根瘤菌固氮作用和采用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同时充分利用了烤烟地富余养分,节约使用化肥复合肥15千克,减量施用25.00%,实现了节约农药化肥成本88.50元/亩,项目节本54,700.00元。合计节本增效317,800.00元。
蚕桑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项目:综合示范区绿色高质高效桑园养殖情况分析,亩均养蚕3张,亩均产值为4,658.00元。扣除化肥、桑园管理、蚕种、共育费等生产成本1,120.00元,示范区每亩可获得农业增加值3538元,合计新增农业产值410,400.00元。通过项目实施,桑褐斑病等主要病虫危害率降低5.40%,化肥使用量较常规减2.0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3.00%以上。果桑示范园区主要示范推广“云桑2号”果叶兼用品种,按“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云桑宴”为契机,多渠道综合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0.00%以上。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部分项目具有跨年度的特点,资金需跨年度使用。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8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通过近几年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达到了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保障了保山市粮食生产安全,建议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增加经费预算,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加大高产、抗病水稻、玉米、辣椒、两青豆等新品种的应用,并积极选育和引进试验新品种;加快“两减”推广力度,真正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同时要加快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种植效益。对项目在应用“稻鱼共养”高效模式、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适度规模化取得的成效,今后继续扩大推广范围,辐射带动其他稻区应用。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建议:一是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根据项目类型,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二是今后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以便及早规划落实,在最佳节令播种,取得更好的项目绩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一是由于市场的原因,粮价持续走低,而农业生产成本却持续走高,农民种粮效益持续下降,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稻积极性,这使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矛盾不断增大。二是育种经费不足,特别是非主要农作物经费时断时续,严重影响育种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议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项目二:
1.项目名称:2019年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9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单位额度结余结转2020年使用的通知》(保财农〔2020〕21号)文件。2020年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包括粮食生产(水稻高产创建、玉米高产创建、两青豆高产创建),农业科技推广(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示范、油菜极量创新、两青鲜食豆试验示范、地膜使用及回收),生物产业发展(中药材品种试验示范),面源污染普查,产业发展项目(茶叶发展项目),经济作物产业项目(水果产业体系、蔬菜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甜柿有机高效集成示范),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蚕桑体系、蔬菜极量创新)。合计下达资金592,713.82元。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包括,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资金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592,713.82元,资金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支出592,713.82元,其中: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支出42,089.74元;两青豆高产创建项目支出42,017.00元;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支出16,239.00元;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示范项目支出25,838.80元;油菜极量创新项目支出32,951.00元;两青鲜食豆试验示范项目支出72,765.00元;地膜使用及回收项目支出18,140.00元;中药材品种试验示范项目支出5,057.00元;面源污染普查项目支出10,000.00元;茶叶发展项目支出72,254.30元;水果产业技术体系保山试验站支出50,050.36元;蔬菜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支出31,963.32元;甜柿有机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支出54,865.10元;蚕桑产业体系保山试验站支出59,737.20.00元;蔬菜极量创新支出58,746.00元。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云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资金使用有严格的申请报批程序,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进行资金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严格单位财务制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百亩核心区15个点平均亩产825千克;千亩示范片17个点平均亩产769.6千克;万亩示范区23个点平均亩产735.5千克,比非样板区水稻产量增产57.9千克,增8.50%,累计增产稻谷57.9万千克。
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合计11200亩,加权平均亩产672.95千克,合计总产753.704万千克,玉米单产亩增产102.65千克,增产17.90%,合计增加粮食产量114.968万千克。
两青豆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烤烟、玉米套种两青鲜食豆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示范5800亩,超计划800亩,超16.00%,辐射带动5200亩,超计划的40.00%。经保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级专家实际验收,万亩示范平均亩产557.17千克,比非示范区平均亩产增96.19千克,增20.90%。
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示范项目:栽培鉴定辣椒品种资源520份(含不育系转育材料80份),测配组合124个。维修建设试验育种大棚面积1424.01㎡。创建岫椒系列新品种高产示范样板70亩,经测产,岫椒系列新品种平均亩产3862千克,比对照(相邻田块)亩产3480千克,亩增产382千克,增11.00%;辐射带动1000亩,平均亩产3684千克,比对照(相邻田块)亩增产204千克,增5.70%。开展岫椒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豫艺818、大果168共8个品种进行高产展示。其产量为:岫椒5号亩产3053.5千克;岫椒6号亩产4216千克;岫椒7号亩产4247千克;岫椒8号亩产3751千克;岫椒9号亩产4045.5千克;岫椒10号(自交系)亩产3332.5千克;豫艺818亩产3069千克;大果168亩产2883千克;其中岫椒6号亩产最高。开展科技培训4次,累计培训农户126人次。
油菜极量创新项目:种植油菜育种材料2245份,配制新组合568份。种植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扩繁10份,杂交制种4份。完成品种试验及栽培试验14组次。展示自育油菜品种16个,增产达8.00%以上。示范保油杂1号、2号各100亩,亩产达270.3千克。开展保油杂1号、2号极量创新各5亩,亩产达303.65千克。在板桥镇小永基地开展饲用油菜引种示范12亩,在龙陵县平达乡开展饲用油菜示范21亩,由于播种(11月15日)较迟,平均亩产鲜饲料2565.46千克。
两青鲜食豆试验示范项目:在板桥农科所试验基地种植蚕豆育种材料1058份,在隆阳区蒲缥镇种植青豌豆育种材料132份,配制新组合221个,种植鉴定新品系112个。组织实施品种试验6组。展示自育蚕豆品种6个,面积112亩,鲜荚测产平均亩产1533.8千克,干籽粒实产结果平均亩产288.65千克,比对照增产36.7千克,增14.57%。示范青豌豆保丰1号、2号102亩,经专家复测验收,平均亩产豌豆鲜荚1422.98千克,比非示范区亩增产248.6千克,增21.17%。按市场平均价9.00元/千克计,亩产值12,806.82元,新增亩产值2,237.40元。其中蒲缥镇核桃村杨永华种植5.7亩,亩产豌豆鲜荚2011.5千克,产值亩18,103.50元,首次实现最高亩产超2吨,亩产值超15,000.00元以上。开展科技培训5场次,培训县、乡从业人员115人次,培训指导种植农户48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上报信息11条。
地膜使用及回收项目:完成全市78个乡(镇)地膜应用及污染调查表;配合云南农大完成农户地膜抽样调查129份。
中药材品种试验示范项目:一是举办高产高效丰产示范样板2块累计288亩,其中瓦房120亩,亩产33千克/亩,瓦马168亩,亩产35千克/亩,两个示范点加权平均亩产34千克/亩(非示范区平均单产≤28.50千克/亩);二是带动周边7000亩红花大面积提高单产,每亩比当地平均增加单产2.7千克,增加产量18900千克;三是举办培训2次,合计培训330人次。四是示范区带动建档立卡户25户。
茶叶发展项目:承担试验1组;建立百亩核心高效示范区1个,平均产值较当年当地增加12.00%,辐射带动本区域1万亩茶园提质增效;技术培训和指导500人次。
水果产业体系:建设甜柿标准化栽培核心样板112亩,辐射带动1500亩;新品种及栽培试验研究3组;新品种引进3个;建设大秋品种母本园1个;开展技术培训1200人次。
蔬菜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建设绿色蔬菜高产高效示范样板3片,样板面积852亩,辐射带动100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0.00%;良种覆盖率≥90.00%;农药使用增长率≤1.00%;开展科技培训405人次。
甜柿有机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建设甜柿标准化栽培核心样板1片,样板面积100亩,打造甜柿绿色高效示范区1000亩;推广甜柿绿色有机高效生产技术1项;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个;实蝇绿色防控试验1个;开展科技培训150人次。
蚕桑体系:引进蚕抗脓病品种(云抗1号)1个,进行试验示范,累计推广200多张;开展防治桑褐斑病、红蜘蛛、桑蓟马的生物农药试验1组;研发桑葚新产品1个;完成“保山蚕桑志”编撰1项;完成5个示范村、394户示范户、1000多种植户的培训工作。
蔬菜极量创新:收集保护野生蔬菜楤木(刺老苞)品种3个、野生苦瓜品种1个、老品种黄瓜品种1个及老品种番茄1个;开展“温凉区大棚茄子创新嫁接栽培技术”示范1项,示范面积1.60亩;建设冬春蔬菜(甜脆豌豆“滇宝3号”)标准化示范样板1片,面积108亩;培训农户1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40余份。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水稻高产创建项目:项目累计增产稻谷57.9万千克,以每千克3.00元计算,增加产值1,737,000.00元。开展稻田养鱼600亩,每亩增收稻田鱼24千克,按平均40.00元/千克计算,稻田鱼每亩增收960.00元,稻鱼共养增收578,000.00元,实现增加经济效益2,315,000.00元。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1500亩,带动水稻机插面积6000亩,机收面积9000亩,每亩节支100.00元;项目区每亩节本增效356.50元,增加经济效益3,565,000.00元,达到了增产节本,保护农田生态,有效防治农田面源污染。
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项目累计增加粮食产量114.968万千克,按照目前市场价2.00元/千克计,增加产值2,299,360.00元,由于选用抗病品种和推广专用控释肥,每亩减少了农药和肥料投入26.00元,合计节约成本291,200.00元,超计划完成了任务指标。
两青豆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区鲜荚总产580.50万千克,以市场平均售价9.00元/千克计,总产值52,245,000.00元,新增产量100.21万千克,新增产值9,019,000.00元。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00%,采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的办法,在生产前中期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黄蓝板统防统治两青豆病虫害面积达95.00%以上,农药使用增长率≤1.00%。
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示范项目:创建岫椒系列新品种高产示范样板70亩,经测产,岫椒系列新品种平均亩产3862千克,比对照(相邻田块)亩产3480千克,亩增产382千克,增11.00%;辐射带动1000亩,平均亩产3684千克,比对照(相邻田块)亩增产204千克,增5.70%。此次高产示范样板创建,累计增加鲜椒产量23.07万千克,按市场价3.00元/千克计算,累计增加产值692,100.00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油菜极量创新项目:示范项目区产量提高率≥8.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0.00%;良种覆盖率≥90.00%;农药使用增长率≤1.00%;服务对象满意度≥90.00%。
两青鲜食豆试验示范项目:试验示范项目区产量提高率≥8.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0.00%;良种覆盖率≥90.00%;农药使用增长率≤1.00%。
地膜使用及回收项目:全市地膜年使用总量5496.40吨;地膜覆膜总面积86.32万亩;地膜年回收总量4504.50吨;回收率为81.95%。
中药材品种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周边7000亩红花大面积提高单产,每亩比当地平均增加单产2.7千克,增加产量18900千克,增加产值1,512,000.00元,实施项目累计增加产值1,661,760.00元。
茶叶发展项目:百亩核心样板平均单产120公斤,增长20.00%,比考核指标12.00%高8个百分点;辐射带动1.69万亩(其中,隆阳1.21万亩、昌宁0.3万亩、腾冲0.18万亩)提质增效,超额完成考核指标。
水果产业体系:项目区(蒲缥镇)甜柿亩产量达到2.5吨,售价为8.00元/千克,优质果达50.00%,果农增收30.00%,产值达到20,000.00元/亩,扣除当年的生产成本5,000.00元/亩,亩纯收益15,000.00元,有效提高果农的收入。
蔬菜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示范项目区产量提高率≥8.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0.00%;良种覆盖率≥90.00%;农药使用增长率≤1.00%。
甜柿有机高效技术集成示范:2019年百亩核心示范园(板桥镇)平均亩产3.2吨,单价7.50元/千克,亩产值24,000.00元,300亩样板试验区平均亩产量3吨,单价7.00元/看看,亩产值21,000.00元,比2018年平均每公斤增加1.40元~1.80元,为保山甜柿产业的发展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蚕桑体系:在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建成100亩高产示范桑园和省力化养蚕示范基地。2019年对示范区5位农户调查统计,亩均养蚕3.43张,亩均收入5,400.00元。左所村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怒江州、德宏州、县区有关乡镇相继组团实地考察左所村发展经验,参观学习该村空调大蚕房、优质连片桑园建设,辐射示范带动3000余亩。抗病良种、秋伐技术、地蚕大棚、控释肥技术、黑布覆盖免耕等技术覆盖率达100.00%。
蔬菜极量创新:开展“温凉区大棚茄子创新嫁接栽培技术”示范,面积1.6亩,总计产量10307.5千克(商品茄),平均亩产达6442.2千克,加权平均单价为2.80元/千克,平均亩产值达18,038.16元;冬春蔬菜(甜脆豌豆“滇宝3号”)标准化示范样板1片,面积108亩,平均亩增产14.00%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示范推广区减少防治病虫草害1~2次,由此减少了生产成本投入,减少农药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0.00%以上。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5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通过近几年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达到了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保障了保山市粮食生产安全,建议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增加经费预算,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建议:一是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根据项目类型,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二是今后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以便及早规划落实,在最佳节令播种,取得更好的项目绩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三:
1.项目名称: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红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2.项目基本情况
红花是保山农业的优势特色产业,《保山市红花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并实施,本项目通过引种试验筛选鉴定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适宜保山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种植的红花品种1~2个。根据筛选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相应的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播种方法、施肥种类、施肥数量、施肥方法,病虫草属害防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配套抗旱减灾和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1套。利用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举办科技样板2块累计200亩进行科技示范,广泛召开现场观摩会议和科技培训会议,培训农户200户以上,大幅度调动农户科学种植红花技术水平。以点带面,辐射带动5000亩红花生产提质、增产、增效,促进贫困户科技脱贫。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包括,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于2020年7月28日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00,000.00元,上年结转5,263.00元,合计105,263.00元,资金足额下达。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支出59,283.00元,结余资金45,980.00元,结余结转2021年上半年开展项目支出。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项目资金使用有严格的申请报批程序,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进行资金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2020年度下达的项目资金计划,严格单位财务制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已初步摸清了保山红花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引进8个红花品种进行引种栽培,积累了相关数据,筛选鉴定适宜保山生态类型区域种植的红花新品种1个(绩效目标≥1)品种编号2019-2;二是科技培训农户220户(绩效目标≥200户),印发相关技术资料200多份;三是研究集成高产高效配套栽培集成技术1套(绩效目标=1);四是示范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绩效目标≥6)。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举办高产高效丰产示范样板2块累计270亩,其中瓦马260亩,预计亩产干花32千克;蒲缥10亩,预计亩产干花43千克,加权平均32.4千克/亩;与非示范区比平均单产24千克/亩),平均亩增产干花8.4千克(绩效目标≥3千克),今年市场价格110.00元/千克,平均亩增产924.00元(绩效目标≥240.00元)。同时与之套种的青豌豆,单产400千克/亩(非示范区≤380.00元),今年市场价格4.00元/千克,每亩青豌豆增加产值80.00元。每亩红花与青豌豆合计增加产值1,004.00元,合计增加产值271,080.00元。
二是带动周边9600亩(绩效目标≥5000亩)红花大面积提高单产,每亩比当地平均增加单产2.50千克(绩效目标≥1.50千克),增加产量24000千克(绩效目标≥7500千克),增加产值2,640,000.00元,实施项目累计增加产值2,911,080.00元(绩效目标≥648,000.00元)。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达95.00%。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绩效目标均超额完成。建议相关项目主管部门单位给予长期项目支持,更好完成各项技术研究。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7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该项目实施前坚持做到论证充分、方案具体、开展红花、白及等新品种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利用,有效推动保山中药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其次严格预算管理,用好专项资金。坚持统筹使用、合理分配资金,认真执行保山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的条款规定,把项目经费用好用活,保障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以来,以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户等为培训对象,以理论培训和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结合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220人次,通过培训,广泛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技能。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建议:一是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根据项目类型,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二是今后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以便及早规划落实,在最佳节令播种,取得更好的项目绩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一是项目经费不足,不能够支撑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二是项目经费不连续,项目实施过程中易出现隔年断层现象;建议相关项目主管部门单位给予长期项目支持,更好完成各项技术研究。
项目四:
1.项目名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
2.项目基本情况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20年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总体目标以粮油作物种质技术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项目建设内容为农作物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所需的仪器设备购置、试验基地租赁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项目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所长刘猛道任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支部书记李国生和会计鲁秀丽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副所长赵加涛和研究员康洪灿负责项目实施,其它成员参与项目实施和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2020年6月2日,到位资金600,000.00元。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支出327,400.00元,结余资金272,600.00元,结余结转2021年上半年开展项目支出。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云办发〔2017〕9号)、《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云厅字〔2017〕21号)、《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云财教〔2017〕367号)、《关于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云财教〔2019〕48号),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及财务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及标准执行。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数量指标:2020年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农作物品种介绍、栽培技术)人数1062人次(含观摩、座谈会人数),超计划62人次;培训和指导农业科技服务(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新品种推介等)数量2580人次,超计划80人次。配制杂交组合2616个(大小麦965个、水稻626个、玉米775个、蔬菜120个、蚕豆豌豆55个、油菜75个),超计划16个;种植育种材料26406份(大小麦16000份、水稻8016份、玉米1100份、蔬菜325份、蚕豆豌豆215份、油菜750份),超计划3406份;出圃株系385份(大小麦150份、水稻170份、玉米20份、蔬菜15份、蚕豆豌豆21份、油菜9份),超计划185份。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效益指标:转化科技成果数量5项,超计划1项。其中:本单位育成水稻品种转让给云南腾丰种业有限公司开发,蔬菜、大麦、油菜、蚕豆品种转让保山市增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玉米品种保玉12号转让云南云单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促进技术合同成效额210,000.00元,超计划10,000.00元,其中:玉米保玉12号成果转化费100,000.00元,水稻成果转化70,000.00元,大麦成果转化费18,000.00元,蚕豆、油菜成果转化费16,000.00元,蔬菜成果转化费6,000.00元。
社会效益指标:通过云南省审定和国家登记品种4个(岫粳29号、保两优285、保大麦25号、保油10号),与目标任务持平;研究集成和制定地方标准与技术集成5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规DB5305/T35-2019,保大麦13号、14号和16号栽培技术规程DB5305/T37-2020;核桃林下套种大麦栽培技术规程DB5305/T38-2020;“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入选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岫粳28号、保大麦20号、保大麦22号入选云南省2020年农业主导品种),超计划1项;举办样板3.05万亩(大麦5片1.05万亩,水稻0.6万亩,玉米0.8万亩,辣椒0.1万亩,蚕豆0.2万亩,油菜0.2万亩,甘蔗0.17万亩),超计划1.05万亩;辐射带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1万亩(大麦20万亩,水稻32万亩,玉米38万亩,蔬菜5万亩,蚕豆豌豆18万亩,油菜8万亩,甘蔗10万亩),超计划31万亩,综合平均亩新增产值40.00元,合计新增产值52,400,000.00元。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被服务企业满意度:通过对被服务企业、被服务农民及从事相关工作科研人员的电话调查,未收到“不满意”的意见,单位未收到任何投诉意见,满意度达到100.00%。
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实际完成示范新品种新技术3.05万亩,未完成下达的6万亩主要原因是下达的部分绩效目标与实际签订合同不符。《保山市财政局 保山市科技局关于下达2020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及绩效目标的通知》(保财教﹝2020﹞121号)中示范新品种新技术面积为6万亩,而实际签订《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合同书》示范新品种新技术面积为2万亩。
6.绩效自评结果
项目完成度好,取得显著的效益,自我评价为好。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按照相关要求向社会和单位内部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五:
1.项目名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项目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 保山市科技局《关于下达201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市级财政引导资金奖补及绩效目标的通知》(保财教〔2020〕76号)和《关于下达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市级财政引导资金奖补及绩效目标的通知》(保财教〔2020〕166号)的目标任务,下达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研发投入引导资金40,300.00元和2020年市级研发投入资金30,000.00元,共70,300.00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单位实际,资金主要用于水稻、大麦、蔬菜的科研示范研发投入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为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内容、经费开支等,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项目方案,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由保山市财政局下拨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金额70,300.00元,其中,2020年2月下达2019年研发投入引导资金40,300.00元,2020年8月下达2020年市级研发投入资金30,000.00元,到账资金与保财教〔2020〕76号、保财教〔2020〕166号文件下达资金一致,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70,300.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资金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和本单位科研及财务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及标准执行。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配制水稻杂交组合300个,种植常规育种材料6468份,选种约5000余份,鉴定出圃株系150个,引进种质资源800余份,种植两系杂交粳稻不育系材料864份,出圃基本稳定的不育系60个,种植恢复系选育材料1495份,选种1000余份,完成水稻国家、省、市品种鉴定试验6组。在隆阳区和昌宁县实施水稻绿色高产高质示范610亩,在腾冲荷花镇明朗及肖庄社区实施优质稻示范样板100亩,种植优质稻品种120个;在隆阳区蒲缥镇举办林下套种大麦示范样板115亩;在施甸县荣昌果树合作社举办脱毒马铃薯样板112亩。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举办的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样板610亩,平均亩产766千克,比非样板增产21千克,增幅达3.40%;举办的100亩优质稻示范样板,平均亩产605千克,比非样板区增产42千克/亩,产值较非样板区亩增加58元。举办的林下套种大麦示范样板115亩,平均亩产418.9千克,比非样板区亩增57.90千克,增加产量2.33万千克。示范马铃薯样板1块112亩,平均亩产2236千克,比非样板增产282.5千克,增幅达11.70%。均达到预期效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提供物资补助、科技服务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0.00%。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完成预期的绩效目标任务。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6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绩效自评结果将在单位范围内公开。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建议注意资金安排的实效性,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能在最佳节令实施项目,实效绩效最大化。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六:
1.项目名称:市级部门预算安排项目(2019年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2020年部门预算的批复》(保财农〔2020〕6号)文件,2020年保山市本级财力安排保山市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继续实施2019年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包括,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种茎、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于2020年2月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经费140,000.00元,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140,000.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收集并保存大麦种质资源40份,配制杂交组合250个,育成粮草双高的适宜林下种植的大麦新品种1个:保大麦25号。承担国家、省、市级品种试验4组。制订地方标准1项:《核桃林下套种大麦栽培技术规程》。举办核桃林下套种大麦示范样板3块402亩,平均亩产418.90千克,比非样板区亩增57.90千克,增加产量2.33万千克。示范推广免(少)耕轻简栽培大麦13.8万亩,示范推广烟后大麦13.20万亩,平均亩产249.50千克。推广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12.50万亩,平均亩产229.80千克,亩增产38.90千克。培训科技人员及农户460人次。项目区受益对象、培训对象满意度达90.00%。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示范推广免(少)耕轻简栽培大麦13.8万亩,每亩节省生产成本200元,共节支27,600,000.00元;示范推广烟后大麦13.20万亩,亩增产32.20千克,增加产量425.04万千克,增加产值9,350.900.00元;推广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12.50万亩,亩增产38.90千克,增加产量486.25万千克,增加产值10,697,500.00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47,648,400.00元。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0.00%以上。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7.50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建议市级财政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增加经费预算,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建议:一是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根据项目类型,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二是今后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以便及早规划落实,在最佳节令播种,取得更好的项目绩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七:
1.项目名称:市级部门预算安排项目(2019年产业领军人才(刘猛道)项目)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2020年部门预算的批复》(保财农〔2020〕6号)文件,2020年保山市本级财力安排保山市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继续实施2019年产业领军人才(刘猛道)项目。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包括,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种茎、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于2020年2月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产业领军人才(刘猛道)经费50,000.00元,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50,000.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配制大麦杂交组合150个,种植育种材料7840份,提供7个品种参加云南省饲料、啤酒、青稞区试,其中保大麦16BJ-32、保大麦17-J37通过第一年试验。示范推广条纹病、虉草高效低毒、低成本防控技术1.10万亩,防效达95.00%以上,每亩增加大麦产量32.40千克。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3块550亩,平均亩产509.60千克,比非样板区亩增105.60千克,增加产量5.84万千克。推广大麦新品种25.60万亩,每亩增产26.30千克,增加产量673.28万千克。培训科技人员及农户3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00余份。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推广大麦新品种25.60万亩,每亩增产26.30千克,增加产量673.28万千克,增加产值14,812,200.00元。同时项目区所选用大麦品种抗病性好,每亩可节约防病农药及工时费10.00元,累计节支2,560,000.00元,达到了增产节本,保护农田生态,有效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0.00%以上。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7.50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建议市级财政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增加经费预算,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建议:一是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根据项目类型,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二是今后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以便及早规划落实,在最佳节令播种,取得更好的项目绩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八:
1.项目名称:市级部门预算安排项目(2019年甘蔗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2020年部门预算的批复》(保财农〔2020〕6号)文件,2020年保山市本级财力安排保山市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继续实施2019年甘蔗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主任任组长,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检测、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及时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包括,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种茎、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于2020年2月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经费160,000.00元,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160,000.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承担国家、省级甘蔗品种试验10组。举办甘蔗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样板3片,品种选用云蔗05-51、云蔗08-1609等,总面积1080亩,亩产6.2吨,辐射带动面积8500余亩。开展性诱剂防治示范620亩,设立9个性诱剂诱杀监测点并及时分析,为保山甘蔗虫害发生的动态做出预测、预报,为防治提供精准指导。对314份甘蔗抗黑穗病优异育种材料进行鉴定,其中抗黑穗病1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的品种材料24份。培训科技人员及蔗农386人次,发放技术材料405份。项目区受益对象、培训对象满意度达90.00%。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甘蔗示范区亩产6.2吨,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4吨,1080亩共增产1512吨,按照市场价440.00元每吨计,增加产值665,300.00元。通过选用甘蔗抗病虫害新品种,减少农药、人工投入,采用深槽宽行密植轻简栽培技术,可有效增加甘蔗宿根年限,两项措施每亩可以节省支出130.00元,示范区1080亩可节省开支140,400.00元,有效促进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0.00%以上。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7.50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建议市级财政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扶持,增加经费预算,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小组的职能,开展检查督促作用,分阶段加强对项目业务研究室的年度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按计划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按质量完成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使项目达到最佳的绩效目标。建议:一是项目绩效报告和评价表过于形式化,没用体现出项目特点,希望今后根据项目类型,分类制订“项目绩效自评表”内容及标准。二是今后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以便及早规划落实,在最佳节令播种,取得更好的项目绩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九:
1.项目名称:市级非税收入安排项目(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下达非税收入安排经费的通知》(保财农﹝2020﹞60号)规定,2020年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非税收入安排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经费80,000.00元。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小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试验、示范、推广及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农资、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绿色优质高效技术培训,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施肥、灌水、中耕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技术指导,组织开展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80,000.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原则,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收集并保存粮油作物种质资源21份,配制杂交组合83个,育成适宜保山市种植的粮油作物新品种1个。承担国家、省、市级各类试验6组次,引进适宜保山市种植的粮油作物新品种2个。制订地方标准1项。发表科技论文5篇。举办粮油作物高质高效示范样板1块,面积202亩,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4.5千克亩增38.8千克,增产6.60%,增加产量7837.6千克。化肥使用量较常规减2.50%,农药使用量减3.10%,辐射带动周边粮油作物面积1060亩,平均亩产612.6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4.5千克亩增28.1千克,增产4.80%,增加粮食产量29786千克。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农户236人,项目区农户满意度94%。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举办粮油作物高质高效示范样板1块,面积202亩,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4.5千克亩增38.8千克,增产6.60%,增加产量7837.6千克;辐射带动周边粮油作物面积1060亩,平均亩产612.6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4.5千克亩增28.1千克,增产4.80%,增加粮食产量29786千克。项目累计增加粮食37623.60千克,增加经济效益94,059.00元。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5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建议市级财政今后继续大力扶持非税收入转化收益补助相关项目,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便于提前安排相关科研示范工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便于取得较好成效。下一步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便于提前安排相关科研示范工作。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项目十:
1.项目名称:市级非税收入安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1)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下达非税收入安排经费的通知》(保财农﹝2020﹞60号)规定,2020年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非税收入安排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1。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小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试验、示范、推广及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农资、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绿色优质高效技术培训,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施肥、灌水、中耕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技术指导,组织开展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2020年5月8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1经费200,000.00元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200,000.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原则,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种植育种材料3011份,配制作物杂交组合315个,提供2个组合参加云南省区试,育成适宜保山市种植的作物新品种1个。承担各类试验9组次,引进适宜保山市种植的粮油作物新品种5个。制定标准1项。发表论文9篇。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3块305亩,平均亩产640.8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2.6千克亩增58.2千克,增产10.00%,增加产量17751千克。化肥使用量较常规减2.10%,农药使用量减3.20%,辐射带动周边粮食作物面积1102亩,平均亩产628.9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2.6千克亩增46.3千克,增产7.90%,增加粮食产量51022.6千克。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培训10场次,培训农户453人,项目区农户满意度95.00%。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3块,305亩,平均亩产640.8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2.6千克亩增58.2千克,增产10.00%,增加产量17751千克;辐射带动周边粮油作物面积1102亩,平均亩产628.9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82.6千克亩增46.3千克,增产7.90%,增加粮食产量51022.6千克。项目累计增加粮食68773.6千克,增加经济效益171,934.00元。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5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建议市级财政今后继续大力扶持非税收入转化收益补助相关项目,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便于提前安排相关科研示范工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便于取得较好成效。下一步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便于提前安排相关科研示范工作。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项目十一:
1.项目名称:市级非税收入安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2)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下达非税收入安排经费的通知》(保财农﹝2020﹞113号)规定,2020年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非税收入安排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2”,经费279,769.00元。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小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试验、示范、推广及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农资、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绿色优质高效技术培训,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施肥、灌水、中耕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技术指导,组织开展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279,769.00元,支出率为100.00%。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原则,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收集并保存作物种质资源78份,种植育种材料3582份,配制杂交组合556个,合成优良自交系4份,育成适宜保山市种植的作物新品种2个。开展节能高效的栽培措施研究试验7组次,引进适宜保山市种植的作物新品种6个。制定标准2项。发表论文13篇。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4块603亩,平均亩产643.5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74.2千克亩增69.3千克,增产12.10%,增加产量4.18万千克。化肥使用量较常规减2.20%,农药使用量减3.20%,辐射带动周边作物面积2038亩,平均亩产624.9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74.2千克亩增50.7千克,增产6.70%,增加粮食产量103326.6千克。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农户675人,项目区农户满意度96.00%。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4块,603亩,平均亩产643.5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74.2千克亩增69.3千克,增产12.10%,增加产量41787.9千克;辐射带动周边粮油作物面积2038亩,平均亩产624.9千克,比当地平均产量574.2千克亩增50.7千克,增产6.70%,增加粮食产量103326.6千克。项目累计增加粮食145114.5千克,增加经济效益362,786.30元。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均完成绩效目标。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5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建议市级财政今后继续大力扶持非税收入转化收益补助相关项目,及时提早下达项目,公开评价结果,便于提前安排相关科研示范工作。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便于取得较好成效。下一步及时安排项目任务,提前下达项目资金,简化资金审批程序,便于提前安排相关科研示范工作。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十二:
1.项目名称:“三区”科技人才支出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中央补助资金
2.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 保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下达2020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中央补助资金的通知》(保财教〔2020〕158号)文件,《保山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9年财政应返还额度资金的通知》(保财教〔2020〕1号)文件。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项目,为授援单位提供水稻、玉米、麦类、蔬菜、蚕豆、豌豆、马铃薯、甘蔗、水果、蚕桑、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农作物种植样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当地村民规范种植、科学养殖。合计下达资金708,777.00元。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
(2)组织过程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落实种子、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科学规范种植技术培训,并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施肥,中耕除草,灌水,组织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资金由保山市财政局拨付到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708,777.00元,资金足额到位。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项目累计支出380,014.00元,结余资金328,763.00元,结余结转2021年上半年开展项目支出。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项目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项目资金使用有严格的申请报批程序,根据项目实际进度情况进行资金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相关文件的要求,严格单位财务制度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累计在不同区域筛选水稻、玉米、大麦、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物新品种75个,推广新技术21项,利用良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开展科技示范9块。举办培训场次37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48人,培训农户2868人次,帮助授援对象增收6,551,200.00元,大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科技致富。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对照协议书服务内容及预期目标,17人全部完成服务任务指标。累计在不同区域筛选水稻、玉米、大麦、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物新品种75个,推广新技术21项,利用良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开展科技示范9块。举办培训场次37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48人,培训农户2868人次,帮助授援对象增收6,551,200.00元,大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科技致富。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95.00%以上。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中的绩效目标具有跨年度的特点,资金使用跨年。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4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一如既往地为“三区”服务人才创造条件,积极办好技术培训班,使更多的农民掌握到更新、更先进、更实用的农业技术,为农民提质增效。继续与农业企业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使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直接到企业、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农民科技人员,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农产增收。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按选派三方协议书单位提前做好计划与指导工作,严格按照预算和相关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管控项目进度,按时完成了项目的实施内容。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项目十三:
1.项目名称:其他收入资金项目
2.项目基本情况
农业农村部拨入大麦甘蔗体系经费,省农科院、种子管理站拨入水稻、麦类、豆类、甘蔗试验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拨入产业领军人才工作经费,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大拨入水稻试验费,省科学技术厅拨入水稻科技奖,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拨入咖啡水果标准化补助经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拨入人才培养经费。
3.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1)前期准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评议相关研究室的业务工作;成立技术小组,由相关业务研究室人员及项目区农科站业务人员任成员,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培训、试验、示范、推广及总结等工作。项目完成后,为确保项目自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自评领导小组,对项目的面积指标、产量指标和其它指标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绩效作出科学评价。
(2)组织过程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示范地点、农资、安排试验及示范推广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农户进行绿色优质高效技术培训,召开种植现场培训会,印发相关技术资料,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施肥、灌水、中耕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技术指导,组织开展观摩、测产验收、项目绩效自评、总结材料报送等工作。
4.项目绩效实现情况
(1)项目资金情况
①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合计到位资金1,212,500.00元,其中:农业农村部拨入大麦甘蔗体系经费625,000.00元,省农科院、种子管理站拨入水稻、麦类、豆类、甘蔗试验费85,000.00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拨入产业领军人才工作经费222,500.00元,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大拨入水稻试验费110,000.00元,省科学技术厅拨入水稻科技奖30,000.00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拨入咖啡水果标准化补助100,000.00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拨入人才培养经费40,000.00元。
②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合计资金支出311,713.42元,结余资金900,786.58元,结余结转2021年支出。
③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实行单独设帐、单独核算、专项使用原则,严禁挪用、占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非项目支出。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①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收集并保存大麦种质资源40份,配制杂交组合250个,育成粮草双高的适宜林下种植的大麦新品种1个:保大麦25号。承担国家、省、市级品种试验4组。制订地方标准1项:《核桃林下套种大麦栽培技术规程》。举办核桃林下套种大麦示范样板3块402亩,平均亩产418.9千克,比非样板区亩增57.9千克,增加产量2.33万千克。示范推广免(少)耕轻简栽培大麦13.8万亩,示范推广烟后大麦13.2万亩,平均亩产249.5千克。推广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12.5万亩,平均亩产229.8千克,亩增产38.9千克。培训科技人员及农户460人次。项目区受益对象、培训对象满意度达90.00%。
承担国家、省级甘蔗品种试验10组。举办甘蔗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样板3片,品种选用云蔗05-51、云蔗08-1609等,总面积1080亩,亩产6.2吨,辐射带动面积8500余亩。开展性诱剂防治示范620亩,设立9个性诱剂诱杀监测点并及时分析,为保山甘蔗虫害发生的动态做出预测、预报,为防治提供精准指导。对314份甘蔗抗黑穗病优异育种材料进行鉴定,其中抗黑穗病1级、抗性反应型为高抗的品种材料24份。培训科技人员及蔗农386人次,发放技术材料405份。项目区受益对象、培训对象满意度达90.00%。
配制水稻杂交组合300个,种植常规育种材料6468份,选种约5000余份,鉴定出圃株系150个,引进种质资源800余份,种植两系杂交粳稻不育系材料864份,出圃基本稳定的不育系60个,种植恢复系选育材料1495份,选种1000余份,完成水稻国家、省、市品种鉴定试验6组。在隆阳区和昌宁县实施水稻绿色高产高质示范610亩,在腾冲荷花镇明朗及肖庄社区实施优质稻示范样板100亩,种植优质稻品种120个。
②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示范推广免(少)耕轻简栽培大麦13.8万亩,每亩节省生产成本200元,共节支27,600,000.00元;示范推广烟后大麦13.2万亩,亩增产32.2千克,增加产量425.04万千克,增加产值9,350,900.00元;推广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12.5万亩,亩增产38.9千克,增加产量486.25万千克,增加产值10,697,500.00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47,648,400.00元。
甘蔗示范区亩产6.2吨,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4吨,1080亩共增产1512吨,按照市场价440.00元每吨计,增加产值665,300.00元。通过选用甘蔗抗病虫害新品种,减少农药、人工投入,采用深槽宽行密植轻简栽培技术,可有效增加甘蔗宿根年限,两项措施每亩可以节省支出130元,示范区1080亩可节省开支140,400.00元,有效促进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
举办的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样板610亩,平均亩产766千克,比非样板增产21千克,增幅达3.40%;举办的100亩优质稻示范样板,平均亩产605千克,比非样板区增产42千克/亩,产值较非样板区亩增加58.00元。均达到预期效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③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5.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项目中的绩效目标具有跨年度的特点,资金使用跨年。
6.绩效自评结果
综合评价总分95分,评价结果为优。
7.结果公开情况和应用打算
绩效自评结果将在单位范围内公开。
8.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加强绩效自评工作的长效化建设,使项目在绩效自评中找到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便于取得较好成效。
9.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1.部门基本情况
(1)部门概况
我单位是从事公益性农业科研推广技术服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事业编制全额拨款单位,隶属于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单位内设十个作物研究室和一个综合办公室(水稻研究室、麦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油菜豆类研究室、蔬菜研究室、薯类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茶叶蚕桑研究室、果树咖啡研究室、甘蔗研究室、综合办公室)。
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及指导;拟定和推广全市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承担上级部门下达的农业科技项目。
单位核定人员编制数为75人,2020年度实有在职人员70人,退休人员43人,遗属补助4人。实有车辆编制2辆,在编实有车辆2辆。
(2)部门绩效目标的设立情况
①“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项目。
②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红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项目。
③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
④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项目(水稻高产创建、玉米高产创建、蚕豆高产创建、蚕桑高产创建)。
⑦市级非税收入安排项目(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1、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补助项目-2)。
⑧市级科技计划(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项目。
⑨非财政拨款项目(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水稻、豆类试验示范)。
(3)部门整体收支情况
2020年度财政总投入17,511,282.45元,其中:上年额度结余906,753.82元、本年拨款投入15,392,028.63元、非财政拨款投入1,212,500.00元。
①基本拨款12,311,959.63元,其中:上年额度结余0.00元、本年拨款12,311,959.63元。
②项目拨款5,199,322.82元,其中:上年额度结余906,753.82元、本年拨款3,080,069.00元、非财政拨款1,212,500.00元。
2020年度总支出15,696,751.35元。
①基本支出12,311,959.63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1,568,904.03元、商品和服务支出706,587.10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36,468.50元。
②项目支出3,384,791.72元。
2020年度额度结余1,814,531.10元,其中:基本支出结余0.00元、项目支出结余1,814,531.10元。
(4)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①项目管理情况
组织保障:项目主管单位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单位为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协作单位为项目区所在五县(区)农业中心及乡镇农科站。
技术保障: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细化目标任务,责任到个人。紧紧围绕计划任务,明确各室组的主要职责和目标任务,层层部署落实,做到目标任务合理分工,指标细化到个人,责任落实到个人。
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各项目组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监督检查:单位领导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加强检查指导,督促任务落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落实不力或不到位的室组及个人及时调整,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和处理。
②财务管理状况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接受相关部门的财务监督,按项目进度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认真按照相关项目管理制度执行,认真核实汇总材料,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对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定期进行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2.绩效自评工作情况
(1)绩效自评目的
通过项目立项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管理情况、项目绩效表现情况自我评价,了解资金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资金管理是否规范、资金使用是否有效,检验资金支出率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措施,不断增强和落实绩效管理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2)自评指标体系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2020年市级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及财政绩效评价有关事项的通知》(保财预〔2021〕66号)进行自评。
保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 指标
| 指标 分值
| 指标解释
| 指标说明
| 评分标准
| 得分
|
投入 | 目标 设定 | 绩效目标是否设立
| 4
| 部门(单位)所设立的整体绩效目标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绩效目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履职、年度工作任务的相符性情况。
| ①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分)②是否符合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1分)③是否符合部门制定的中长期实施规划。(1分)
| 4
|
绩效目标准确性
| 3
| 部门(单位)依据整体绩效目标所设定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细化、可衡量
| 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的明细化情况。
| 根据①是否将部门整体的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②是否通过清晰、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③是否与部门年度的任务数或计划数相对应;④是否与本年度部门预算资金相匹配等情况进行评价打分。
| 3
| ||
预算 配置 | 在职人员控制率
| 3
|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在职人员数与编制数的比率是否适合
| 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率=(在职人员数/编制数)×100.00%,在职人员数:部门(单位)实际在职人数,以财政部门确定的部门决算编制口径为准。编制数: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批复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
| 以100.00%为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率≦100.00%,计3分;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扣0.5分,扣完为止。
| 3
| |
“三公经费”变动率
| 3
| 部门(单位)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与上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的变动比率是否合理
| 三公经费变动率=[(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上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上年度三公经费预算]*100.00%
| “三公经费”变动率≦0,计3分;“三公经费”>0,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扣0.5分,扣完为止。
| 3
| ||
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履职目标
| 2
|
| 履职目标以“三定”方案为准。
| 根据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履职目标情况进行评价打分。
| 2
| ||
过程 | 预算 执行 | 预算完成率
| 3
|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完成数与预算数的比率
| (上年结转+年初预算+本年预算追加-年末结余)/(上年结转+年初预算+本年追加预算)*100.00%
| 100.00%计满分,每低5.00%扣1分扣完为止
| 2
|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率
| 5
|
|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本年年末数/支出调整预算数总计)*100.00%
| 结转和结余率=0,得满分;结转和结余率(绝对值)﹥0时,每增加5.00%(含)扣减0.5分,减至0分为止。
| 3
| ||
财政收回存量资金占上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比重
| 2
|
| 财政收回存量资金:(财政收回存量资金数/上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数)*100.00%
| 比重=0,得满分;比重(绝对值)﹥0时,每增加5.00%(含)扣减0.5分,减至0分为止。
| 2
| ||
“三公”经费支出预决算差异率
| 5
| 部门(单位)本年度“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与预算安排数的比率
| “三公”经费:(决算数-年初预算数/年初预算数)*100.00%
| 差异率≤0,得满分;差异率(绝对值)﹥0时,每增加5.00%(含)扣减1分,减至0分为止。
| 5
| ||
预算 管理 | 管理制度健全性
| 1
| 制定或具有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
| 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行为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事业发展的保障情况。
| ①已制定或具有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管理制度,1分;②相关管理制度合法、合规、完整,2分;③相关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1分。
| 1
| |
1
| 管理制度合规有效性
| 1
| |||||
资金使用合规性
| 5
| 资金使用合规性
| 部门(单位)使用预算资金是否符合相关的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 ①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②资金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③重大项目支出按规定经过评估论证;④支出符合部门预算批复的用途;⑤资金使用无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以上情况每出现一例不符合要求的扣1分,扣完为止。
| 5
| ||
预决算信息公开性和完整性
| 1
| 预决算信息公开性
| 预决算信息是指与部门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绩效等管理相关的信息。
| 按规定内容公开预决算信息,1分
| 1
| ||
2
| 数据真实性认定
| 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真实,2分;
| 2
| ||||
2
| 数据完整性认定
| 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完整,2分;
| 2
| ||||
资产 管理 | 管理制度健全性
| 1
| 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性认定
| 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情况
| 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1分
| 1
| |
资产管理安全性
| 1
| 资产管理安全性
| 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安全运行情况
| ①资产保存完整;②资产配置合理;③资产处置规范;④资产账务管理合规,帐实相符;
| 1
| ||
固定资产利用率
| 1
| 固定资产利用率
| 固定资产利用率=(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所有固定资产总额)×100.00%。
| 固定资产使用率≥95.00%(1分);95.00%>固定资产使用率≥80.00%(0.5分);固定资产使用率≤80.00%(0分)
| 1
| ||
产出 | 职责 履行 | 部门工作完成实绩情况
| 30
|
| 根据市综合考评办公室-对各部门的部门工作实绩考核分数折算。 该项得分=(市综合考评得分/80)*30
| 市综合考评基础分80分,有加分项,有减分项,得分≥80分,得30分,得分<80分,按计算得分
| 30
|
效果 | 履职 效益 | 经济 效益
| 7
| 部门履行职责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 部门绩效目标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年终考核优秀或合格,离退休同志满意无上访。
| 7
| |
社会 效益
| 7
| 7
| |||||
生态 效益
| 6
| 6
| |||||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 5
|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是指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而影响到的部门,群体或个人,一般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
| 项评价分值≥90计5分;≥80,<90计4分;≥60,< 80计3分; <60计0分。
| 5
| ||
合计
| 100
|
|
|
| 97
|
(3)自评组织过程
根据通知要求,我单位对2020年部门整体支出情况进行自查和绩效评价,为将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对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填写项目绩效自评表。
3.评价情况分析及综合评价结论
(1)投入情况分析
市本级预算安排上年结转项目资金906,753.82元,“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补助资金400,000.00元;中央引导地方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600,000.00元;科技计划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00,000.00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70,300.00元;市级非税收入安排项目资金559,769.00元;市级部门预算项目资金350,000.00元;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1,000,000.00元;非财政拨款资金1,212,500.00元。预算项目资金安排符合履职目标。
(2)过程情况分析
(3)产出情况分析
①夯实育种基础。2020年共配制玉米、水稻、麦类、油菜、蚕豆、辣椒等作物杂交组合2265份;种植大、小春育种株系材料28730份,较上年同期增加2399份,选留大、小春育种材料22547份。引进新品种及种质资源1059份,其中粮油作物新品种观察鉴定116份,粮油作物种质资源915份,中药材资源28份;承担完成国家、省、市各级新品种试验71组,对选育的881个新品种(系)鉴定,筛选出苗头品系31个:水稻8个、玉米5个、大麦6个、油菜2个、蚕豆6个、豌豆2个、蔬菜2个。
②研究集成栽培技术。实施完成水稻、玉米、大麦、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蔬菜等8个作物栽培试验共计24组,对109份材料从栽培密度、高效低毒农药筛选、抗病筛选、生物调节、大麦多样性混栽、生物降解膜、草地贪夜蛾防治、除草剂药效试验、肥料试验、辣椒剪枝再生管理、辣椒豆类套种、辣椒极量创新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良种配套良法,促进增产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③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年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24块9230.5亩,平均亩产558.5千克,累计增加产量494479.1千克,辐射带动20810亩,增加产量1114792.2千克。示范大麦样板8块1356.5亩,平均亩产497.3kg,比非样板增产82.2kg,增幅达19.80%;示范玉米样板4块874亩,平均亩产680.37kg,比非样板增产13.7kg,增幅2.05%;示范水稻样板1块610亩,平均亩产766kg,比非样板增产21kg,增幅达3.40%;示范马铃薯样板1块112亩,平均亩产2236kg,比非样板增产282.5kg,增幅达11.70%;示范蔬菜方面嫁接黄瓜、茄子样板1块30亩,其中嫁接黄瓜15亩平均亩产15020kg,比未嫁接黄瓜的对照亩增产5020kg,增幅达50.20%,嫁接茄子15亩平均亩产13040kg,比未嫁接茄子的对照亩增产5010kg,增幅达62.40%;示范油菜样板1块210亩,平均亩产270.3kg,比非样板增产24.6kg,增幅达10.01%。
实施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0亩,经专家组实测验收平均亩产680.37千克,辐射带动周边10610亩加权平均亩产624.5千克/亩,每亩比当地平均亩产573.42千克增产51.8千克,增幅为8.90%。实施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0亩(稻渔模式400亩),累计增收稻田鱼9600千克,增效384,000.00元,投入减少356.50元/亩。实施蚕豆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618亩,目前已播种618亩;实施烤烟、玉米套种两青鲜食豆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等示范5800亩,经保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级专家实际验收,平均亩产557.17千克/亩,比非示范区平均亩产增96.19千克,增20.90 %,示范区增收鲜荚55.79万千克,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仅销售70.00%左右,但销售价平均达9.00元/千克,增加效益3,514,800.00元。
全年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自育新品种并配套新技术112.05万亩,占全市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28.58%,增加产量2628.16万千克,增加产值65,610,900.00元。其中示范推广保大麦系列新品种43.24万亩,平均亩产251千克,亩增产21.8千克,增加产量863.2万千克,增加产值18,852,000.00元;示范推广保油7号、8号、保油杂1号3.2万亩,平均亩产149.7千克,亩增产23.3千克,增加产量74.56万千克,增加产值4,175,400.00元;示范推广保绿豆1号、保豆5号自育蚕豆新品种6.2万亩,平均亩产131.3千克,亩增产16.3千克,增加产量101.1万千克,增加产值6,571,500.00元;示范推广岫椒系列新品种0.41万亩,平均亩产3495千克,亩增产280千克,增加产量114.8万千克,增加产值1,722,000.00元;示范推广保玉系列优良品种19万亩,平均亩产502.3千克,亩增产35.5千克,增加产量674.5万千克,增加产值13,490,000.00元;示范推广两系杂交粳稻保粳杂2号、76两优5号及岫系粳稻品种40万亩,平均亩产556千克,亩增产20千克,增加产量800万千克,增加产值38,480,000.00元。
④甘蔗试验示范及推广。一是完成各种试验项目8项;二是完成国家体系对甘蔗生产调查、2020年甘蔗旱情调查、草地贪夜蛾调查、甘蔗粘虫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及时上报;三是开展甘蔗集成示范样板3片1080亩,加权平均5.1吨,增加糖分15.00%,辐射带动面积8500亩;四是在全市蔗区设立9个点开展全市甘蔗螟虫、甘蔗粘虫、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绿色防控示范,开展性诱剂防治示范620亩;五是完成了国家体系植保研究室新农药、新肥料试验。
⑤茶叶试验示范及推广。一是完成绿色防控病虫害试验2组,共计240亩;二是建立腾冲市清水乡驼峰村绮罗茶叶公司基地茶叶绿色发展示范点1个;三是在昌宁县漭水镇黄家寨村建立了100亩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示范样板1个;四是收集保存古茶树活体材料60份;五是完成技术培训和指导2场,47人次;六是助力《云南普洱茶名山名品典(保山部分)》编撰工作,组织编写完成“保山茶区”、保山十一大古茶山和42个普洱茶名品材料;七是助力2020年保山市普洱茶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⑥蚕桑试验示范及推广。一是通过果桑品种试验展示及我市稀有古桑树资源材料收集保存繁育,引进云桑2号、台湾长果桑、白珍珠、白玉王4个品种。保存繁育的本地特色特长绿果桑品种“阿调调”初选定为我市一个特色果桑品种;二是开展家蚕新品种“云抗1号”的饲养试验,均表现良好;三是完成了桑园套种大球盖菇的相关试验验证及种植全过程视频录制工作,工作总结及视频已报送省推广总站;四是完成了《保山蚕桑志》的初稿编撰工作;五是制定发布《保山市果桑生产技术规程》地方农业标准;六是在保山市隆阳区徐掌村完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下达的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项目,相关材料正撰写报送省蚕蜂所;七是建设绿色高质高效蚕桑核心示范基地600亩,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中。
⑦水果咖啡试验示范及推广。一是建设甜柿绿色有机高效技术示范样板100亩,推广甜柿绿色生产技术;二是在蒲缥镇建设二次嫁接延长柿果在树上的时间甜柿样板212亩;三是在潞江镇潞江农场芒丈队建设咖啡病虫害防治样板100亩;四是制定《保山甜柿生产技术规程》、《保山小粒咖啡生产技术规程》2个地方农业标准。
⑧中药材试验示范及推广。一是开展红花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样板两块288亩,每亩增加产值440.00元,示范区合计增加产值149,760.00元。带动红花种植面积7000亩,每亩比当地平均增加单产2.7kg,累计增加产值1,512,000.00元。实施项目累计增加产值1,661,760.00元。二是与云南斛健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陵专业种植户联合开展林下石斛示范1000亩,与云仙草中药材种植户开展大棚石斛35亩;三是收集了红花地方品种、白及、黄精、仙茅等中药材品种资源30份进行筛选鉴定;四是收集续断单株183个,红花单株74个进行基础育种;五是研究开发红花手工皂2款。
(4)效果情况分析
①育成并通过审定或登记新品种7个:其中岫粳28号、岫粳29号、保两优285通过云南省审定。保大麦25号、保油杂1号、保油杂2号、保油10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保大麦20号、22号入选2020年云南省主导品种;“核桃林下套种大麦集成技术”入选2020年云南省主推技术。“保啤麦26号”,在丽江创造了大麦亩产745.9千克的纪录,仅比全国纪录756.6千克低7.04千克。
②个人表彰奖励成绩突出。郑家文同志入选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赵加涛同志入选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赵加涛和杨旭2同志获保山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杜新雄获保山市第九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钏兴宽同志获得“保山工匠”称号,刘猛道同志获得“保山工匠”提名奖;牛文武、李国生同志获得2020年“保山市学科带头人”称号,杨楠同志获得2020年度“保山市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党支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表彰,李国生同志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11人获优秀党员称号。
③科技成果卓有成效。参与完成的“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高原两系杂交粳稻品种保粳杂2号和76两优5号的选与推广”等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农学科学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保山甜柿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农学科学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辣椒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应用”获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农学科学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④在省级以上科技期刊刊发表科技论文37篇,在国家、省级产业体系建设平台报送信息276条。在自办《保山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微信平台发布信息28条。
⑤完成水稻、大麦、油菜、豌豆、甜柿、咖啡、果桑地方农业标准17项。完成《保山蚕桑志》初稿编撰工作。
4.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通过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开展,存在问题有预算管理制度尚未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建立、各相关作物室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单位将组织相关人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进一步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切实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开展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做好充分调研,依据实际情况做好经费支出预算,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实施阶段,做好监督,跟踪管理,实施后及时总结自评。
5.绩效自评结果应用
项目实施为部门履职提供了有效支撑,达到了部门预期目标,建议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6.主要经验及做法
(1)成立领导小组,严格按照规定,明确责任,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绩效评价的各项工作任务。
(2)看项目资金管理是否执行到位,资金核算是否专款专用,切实将绩效自评落到实处。
(3)根据绩效自评范围和内容,要求作物研究室对各项目进行认真自评。
7.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无。
(三)项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表
部门绩效自评情况详见附表(附表10—附表12)
五、其他重要事项情况说明
本单位无其他重要事项情况说明。
六、相关口径说明
(一)基本支出中人员经费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日常公用支出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等人员经费以外的支出。
(二)机关运行经费指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基本支出中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及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指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费,指公务用车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牌照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指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用车指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省部级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公务接待费,指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
(四)“三公”经费决算数:指各部门(含下属单位)当年通过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和以前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和公务接待费支出数(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第五部分 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本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
二、其他收入:指除上述“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以外的收入。主要是上级和其他同级部门补助收入等。
三、上年结转: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仍按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四、结转下年:指以前年度预算安排、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原计划实施,需延迟到以后年度按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五、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六、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七、归口管理的行政单位离退休(科目代码2080501):指行政单位离退休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八、三公经费:是指市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本单位不涉及专用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