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25-X/20240402-00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
  • 发布日期
  • 2024-04-0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定点帮扶信息(第9期)

握紧乡村振兴“接力棒” 描绘老南发展新蓝图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隆阳区丙麻乡老南村,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汉族、彝族、白族等民族混居的村寨。为推进老南村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两委”,抓好开年布局,确保各项工作着手早、开好局、完成好。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振兴根基,工作思路“清” 为强化支部建设,驻村工作队坚持“强根铸魂建强支部战斗堡垒”的工作总基调,积极配合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等工作,切实增强支部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致力把老南村打造成“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乡风正”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聚焦产业发展,激活振兴引擎,工作谋划“早” 紧紧围绕村“两委”中心工作,本着“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的原则,坚持以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撑为主要保障,积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多产业生态绿色发展,依托烟叶传统种植基础,打造设施农业示范区,纵深推进“烟+蚕+其它”模式,实现多元化产业增收。2024年,拟种植烟叶500亩,预计收入达250万元,种植桑树720亩,预计收入达600万元。

着力联建共建,形成振兴合力,工作措施“实” 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所有村干部、工作队员全员到岗、包组挂户的工作机制。主动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各项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还充分发挥政法干警业务优势,多种形式“零距离”开展普法宣传,成功参与调解多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对基层乡村治理起到了助推促进作用。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振兴实效,工作实效“好” 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宗旨,围绕驻村工作“五项职责”,全力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精准消除返贫风险,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全村四水同收、“厕所革命”、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生态文明示范家庭创建等工作初见成效,“石榴籽”超市积分兑换,村组干部、党员清扫村庄卫生等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推进,老南村的人居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号角已然吹响,美丽新农村的画卷已在老南村逐步呈现。下步工作中,老南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凝心聚力,立足工作职责,握紧乡村振兴“接力棒”,进一步描绘好老南村发展新蓝图

(隆阳区联席办供稿)

持续推进“四个振兴” 绘就乡村发展新篇章

保山市交警支队驻龙陵县勐糯镇丛岗村驻村工作队员,立足所住村实际,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行驻村工作“五项职责任务”,积极配合村“两委”,持续推进“四个振兴”,绘就乡村发展新篇章。

推动“组织振兴” 凝聚人心同向发力 采取“总支主动+支部带动+乡贤联动+群众互动”的模式,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村组群众群策群力,凝聚建设合力,增强村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助力“文化振兴” 挖掘地方文化传承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示范点建设筹备阶段,通过走访群众、查找资料,挖掘出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基因,推动乡村文化创新,示范点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同时,结合村民意愿、地方实际、基础设施、地域条件、民俗文化等要素,做到了“一村一特色”,丰富了大田坝自然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注重“生态振兴” 绿美宜居融入日常 在挂联单位保山市交警支队的支持下,打造了绿色走廊,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绿色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丢掉“脏、乱、差”的标签,人居环境和村风民俗都走上了上坡路,促进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才振兴” 让产业发展有保障 通过走访发掘出了一大批具有绘画、施工、设计、种植养殖、餐饮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带新”“传帮带”也提高了村民的技能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交警支队驻龙陵县勐糯镇丛岗村第一书记张超供稿)

基层干部群策群力 让独居老人不“独”

谷满村地处昌宁县珠街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7公里,距离县城约120公里,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发,气候干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缓解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年迈的老人。谷满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高度重视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将全村9个特困供养户和其他独居老人放在心上,让独居老人生活不“孤独”。

消除“冷暖自知”的孤独感,做老人们的知心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又无子女亲戚在身边陪伴照料,心中难免孤独沉闷,驻村干部们利用走访入户的契机时常到独居老人家中探望问候,关心了解老人家的衣食起居、悉心询问老人家的身体状况,耐心倾听老人家的过往故事,在听与说之间消除老人的孤独感,拉近干群关系。

去除“无所事事”的枯燥感,做老人们的小玩伴。生命的意义在于劳动,用老人们的话来说就是“闲不住”。老一辈的人可不识“躺平”为何物,每天总要干点什么,山区路窄坡急,能出门赶一趟街已是难得,想要踏春郊游却是不合实际了。驻村干部们便常带着象棋笔墨“上门服务”,或是在棋盘上接受“大爷的制裁”,或是在歪歪扭扭的笔画间探寻“书法的真谛”,亦或是围在电视机前品鉴哪部抗战片打得最“得劲”,和老同志们说在一起,玩在一起。

扫除“心余力拙”的无助感,做老人们的勤务员。要论维修电路或是一些简单家具,不少老人都是行家里手,只是如今年纪上来了,气力却下去了,“爬上爬下”的“活”已是有心无力;而与现在的智能家电“斗智斗勇”更是有些为难老前辈们。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往往会难住老人家很长时间。这便需要驻村干部勤入家门串一串,勤帮老人干一干。让老人家生活中的小琐事不需出门也不用求人。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事关千家万户,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基层干部们群策群力、敢作善为,在繁杂工作的千头万绪之下,隐藏着的其实是为人民服务的质朴情怀,就如同解决独居老人的“独”一样,只需要我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到老人家里看看”。

(昌宁县驻村办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