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25-X/20240531-00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
  • 发布日期
  • 2024-05-31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定点帮扶信息(第16期)

“读《应知故乡事:返乡者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景》有感

            ——腾冲市马站乡云华村驻村工作队员陈颖日记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晴

驻村期间,我有幸在农家书屋遇见一本好书,是由黄灯、张慧瑜等知名学者主编的作品集——《应知故乡事:返乡者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景》。书中收录的33篇“返乡报告”,都是2019年度“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评选出来的优秀参赛作品,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返乡者们结合自

身成长经历记录下的家乡故事,也是各个领域的写作者通过深入

实地的探访和参与式观察形成的宝贵田野资料。

无论是内蒙古阿拉善的大草原、广东汕头的小公园,还是中原腹地豫北、西南山城重庆,或是西北内陆的荒茫戈壁、东南沿海的传统土楼……都寄托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作者们无穷无尽的乡愁和眷恋,以及他们对故乡发展巨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些感悟与体验,或深刻、或朴实、或复杂、或直率,都是返乡者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所感,蕴含着最质朴的民族情感和最直接的创作动力。

王维诗有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下沉基层,深入故土,仔细观察和体验,从北到南,不难发现,在中国的乡村,有一种共同的生命力,那些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虽然被时代变迁的浪潮裹挟,但内心依然葆有不怨天尤人的乐观与坦然、自我生长的蓬勃生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无限热情,他们乐天安命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稳固国家发展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原生力量。

就我个人而言,在深入基层开展驻村工作之前,我对乡村、对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和理解仅仅停留在于书本和电视之中了解到的皮毛,对于中国乡村真实的发展状况、广大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缺乏清晰的全局性认识和深入实践后的全面化思考。

离开大学校园之后,我遇见腾冲,随着与这片土地的链接和羁绊渐渐加深,个人情感的日趋独立,自身人格的逐渐完善、社会阅历的日益丰富、工作经验的逐步积累在这里慢慢实现。在马站乡云华村驻村期间,我学会了以双脚丈量土地,以双眼发现美丽,以双耳倾听心声,用镜头、用文字、用声音记录下对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和驻村工作的实际情况,这是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种复盘,也是对工作方式方法的一种反思。

年轻干部作为基层的新鲜血液,初来乍到难免会“水土不服”,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在走出象牙塔之后,潜心下沉基层,食一食烟火、接一接地气,有益于我们更快地转变身份角色,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地方情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尽快走出自家门,过好生活关,成为独立自主能吃苦的“成熟干部”;离开学校门,做自我革新能学习的“学者干部”;走进机关门,做不忘初心能下沉的“人民干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从“三门干部”到“三能干部”的跨越,将青春的热血和汗水挥洒在家乡的山川湖海、田间地头,多一些耐心、细心和好奇心,记录下更多焕发生命力的乡村故事。

(腾冲市驻村办供稿)

驻村这一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昌宁县勐统镇马家田村驻村工作队员杞坤日记 2024年5月26日 星期天 雨

再见盛夏,我已是马家田村的“村里人”了,这一年看似平淡,却注定难忘、注定不平凡。回望来时路,拼搏的汗水和坚定的内心已化为“柴米油盐”,一路学习、一路成长,虽有感慨万千,但更是收获满满。

唠民话,成为群众“引路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这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人生信条。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我结合基层实际,用方言把政策讲清楚,贴近生活把思想工作做到位,利用小课堂、户长会等形式,让政策理论宣讲“接地气”、“聚人气”。

察民情,成为群众“知情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求我们每一位驻村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状态,经常迈开脚板子走村入户,去田间地头、农户家里了解村情民意、生产生活情况,听真话,察真情,将情况摸透,掌握一手资料,实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做到脚下有路、心中有数。

听民声,成为群众“贴心人”。在“七嘴八舌”聊家常中听群众呼声,读群众诉求,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问题,全力办好群众期盼的“心头事”,当好“爱管闲事”的群众贴心人,确保群众困难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用真心付真情、真实干,让群众认可,走进群众心坎里。

解民忧,成为群众“守护人”。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保持村庄整洁美观,通过宣传栏、村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加强对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村民的认识和参与度;始终坚持用行动彰显担当,以实干凸显情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供稿)

驻村周年记:我们的这一年

——龙陵县镇安镇官岑村驻村第一书记韩冰日记 2024年5月26日 星期天 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驻村已满一年。2023年5月,我到龙陵县镇安镇官岑村任第一书记,与另外两名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这一年里,我们扎根基层,进村入户访民情,见证了官岑村这片土地上的耕耘与收获。

这一年,我们入户走访村民342户1500余人次,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用心用情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协调资金5万元用于官岑村综合用房建设。举办就业培训班1期,组织劳务输出44人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6起。配合协调新建烤烟自动化烤房10座,辐射服务烟农52户,实现烘烤烟叶产值294.27万元。围垦滩涂种植甘蔗84亩,按亩产甘蔗8吨计算,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

这一年,我们积极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协调助学资金1.5万元、筹集助学捐款0.92万元,在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改善了部分办学条件。宣传和落实国家医保政策,完成常见疾病使用的30多个品规药品集采,推动村卫生室提质增效,诊疗服务能力辐射周边两个村庄,极大减轻了村民看病就医负担。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走进田间地头,切实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这一年,我们致力于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开展“一村一示范”、“厕所革命”、防电信诈骗宣传、重点人群监管等工作,为官岑村综治维稳、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今的官岑村,道路宽敞整洁,田间的稻香、泥土的芬芳、清新的空气,让人沉醉。绿色的田野、袅袅的炊烟,人们用双手和智慧,耕耘着这片土地,收获着希望和幸福。乡村的宁静、淳朴与和谐,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回首这一年,有过艰辛,但看到官岑村的发展和村民们的笑容,我们倍感欣慰。不忘来时路,勇做追梦人,笔尖挥洒不尽,太多的感慨,一切都深深刻在青春烙印里。奋斗的青春,无悔的人生,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不负使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医保局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