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23”工作模式
让留守儿童工作有“爱”更出“彩”
省委书记王宁强调“‘一老一小’牵动千万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年初,团省委制定下发《云南共青团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动员全省各级团组织主动参与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团省委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志愿服务优势,积极探索子女父母双侧“一体用力”,情感呵护与物质关爱“双重合力”,家校社“三向聚力”的“123”工作模式,推动文沧村关爱服务留守儿童试点工作走深走实走出特色。
一是工作对象上“一体用力”,家庭抚育功能不断增强。针对子女父母同时开展工作,力求实现对象可感、变化可量、需求可及,确保父母“缺位”不“缺责”,与子女保持良性互动。形成可感的家庭画像。制定学生、家长2类问卷,分个人情况、家庭状况、亲子关系、经济状况、生活学习和希望诉求6个方面,在详细了解全村37名留守(困境)儿童整体轮廓基础上,重点关注监护缺失、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学业困难等问题的孩子;深入开展大走访,详细了解全村37名留守(困境)儿童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和现实需求,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坚持重点对象“周访”、一般对象“月访”、全体对象“季访”,发现记录孩子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及时解忧纾困。建成可量的成长档案。建立以基本信息、走访情况、关爱措施、发现问题、解决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一库统管”,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真实记录孩子成长变化;实施个性化帮扶,为每一名留守(困境)儿童确定核心帮扶项,真实记录帮扶前后成长变化。达成可及的双向愿景。结合父母返乡时机,开展“镜头送温暖·把爱带回家”全家福拍摄活动,增进亲子感情,浓厚家庭氛围;建立留守(困境)儿童父母微信群,每周发布家访、活动开展、政策法规等信息,将关怀及时传递给在外父母,让其放心,引导其履行监护职责。
工作方式上“双重合力”,阵地队伍建设作用明显。着力建好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阵地,选好配强工作力量,做到情感呵护与物质关爱并重,确保思想引领到位、亲情陪伴到位、关爱服务到位、权益保障到位。围绕常设阵地建平台。依托文沧完小现有场地,投入资金4万元进行改造升级,完成“童心港湾”、“希望小屋”活动阵地建设。组织开展“亲情连线”“情暖腊八·饺香情圆”“元宵小游园”“才艺小舞台”等活动,把项目阵地建成小朋友联系父母的枢纽、传递知识技能的课堂、展示才华的场所,成为留守(困境)儿童心中的游乐园,活动的第一选择。围绕常驻力量强队伍。组建由驻村工作队、小学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优秀大学生为主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16次,覆盖200余人;对接保山市侧耳倾听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社会服务,探索儿童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与文沧完小合作模式,开展留守(困境)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6次,覆盖226人次,同步组织志愿服务队员“跟班锻炼”,逐步提升服务能力。围绕常态运行抓规范。制定关爱保护留守(困境)儿童年度活动计划,精心设计每月活动,做到活动前有准备、活动中有反馈、活动后有总结,确保志愿服务和购买服务优质有效。在周末及假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填补留守(困境)儿童陪伴“真空期”;寒假期间招募返乡大学生开展“团团陪伴·助力双减”、“七彩假期”、“情暖童心”、“爱心托管班”等活动;组织50余名留守(困境)儿童参加“爱心童游”学习实践活动,历时2天到保山市博物馆、市一中科技馆、永子棋院等地开展沉浸式游学,帮助孩子增长见识、涵养品格、树立远大理想;春节期间邀请30余个留守(困境)儿童家庭观看参演文沧“村晚”,充分上台展现自我。
工作主体上“三向聚力”,长情长效机制初见成效。理顺“家校社”主体关系,助力形成“家庭主责、学校主管、社会共育”的留守(困境)儿童育共体,确保机制运行内劲足、步调齐、效果好。强内源驱动。组织召开关爱留守(困境)儿童高质量家长会,打破传统家长会模式,家长代表分享育儿心得,邀请专家授课辅导,教育引导家长注重家风建设,自觉与子女建立有效沟通、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家庭抚育基础性核心作用;做好“云青护”小程序咨询工作,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线上咨询40余人次。促协同联动。突出学校主阵地作用,从管住管好向深度关心关爱转变,让留守(困境)儿童在学校不孤单、不特殊。由文沧完小校长作为全校留守(困境)儿童“校内总代理家长”,各班主任作为各班级“校内代理家长”,构建家校联动机制,畅通“代理家长”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推辐射带动。在党政主导、群团参与、社会协同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格局中,实现各类关爱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团属青年委员、青企协会员等力量,组织“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实现“微心愿”42个;通过“云青筹”平台,募集善款10万元,开展“广发公益新年温暖计划”,为留守(困境)儿童发放暖冬套装,送上温暖关爱;筹备拍摄讲述驻村工作队员守护留守(困境)儿童成长的公益宣传片《约定》。
(昌宁县驻村办供稿)
生态健康志愿服务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024年初夏,昆明医科大学“美丽乡村”调研实践团来到龙陵县象达镇,围绕“生态美” “健康美” “少年美” “风俗美” “红色美” “共建美” “驻村美”走村入户,实地考察调研乡村振兴实践成果,深入了解农村生态文明与健康促进的新发展,鼓励同学们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生态文明“靓起来” 实践团参观了象达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生机勃勃的花草、干净整洁的村道、一排排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在青山绿水间构成了一幅清洁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同时,成员还入户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与健康科普,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好“绿色环境、健康生活”的政策导向,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走好生态健康的振兴之路。
健康科普“玩起来” 实践团开展了青春期性健康、禁毒防艾知识、营养健康等系列健康科普活动,社区的初高中生们、留守儿童纷纷参与其中,在精心设计的环节中热烈互动,有效促进了参与者树立“自己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掌握了解了青春期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及自我健康保护的能力。
少年关爱“访起来” 关爱乡村少年,助力人才振兴。实践团成员走访慰问了坝头社区留守儿童,带去了昆医学子为他们写的信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奔赴美好未来,并为他们送上了教师党员捐赠的文具套装,鼓舞他们要长知识、明志向。
非遗文化“传起来” “象达油纸伞的制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72道工序,有独特的价值。”实践团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感受到了“撑一把旧纸伞,邂逅一段旧时光”的历史文化美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红色足迹“走起来”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要求,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实践团参观了朱家璧故居,聆听了“边纵名将”朱家璧同志的生平事迹,深刻体悟了朱家璧同志的家国情怀。坚定了实践队员的理想信念,一致表示愿站在人民立场上保持艰苦奋斗姿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
结对共建“联起来” 深化结对共建,聚力乡村振兴。为发挥定点帮扶单位优势,实践团组织参与生态健康产业座谈会。深入村卫生室实地了解乡村基层公共卫生现状。组织教师党员捐款用于购买输液椅捐赠给村卫生室,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干部驻村“忙起来” 驻村干部把象达当成了自己的家,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走访过程中,不断有老百姓对昆医竖起大拇指,有一位大爷指着昆明医科大学援建的路灯不停地感谢道:“村里有了这个路灯,晚上就不怕黑了”。实践团成员与象达村、坝头村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交流座谈。全体队员被驻村干部帮扶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理想信念和对乡村的深厚情感所感动,更加坚定了投身美丽乡村和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青年学子唯有深入实践,才能深切感受社会前进的脉搏。此次社会实践中,“美丽乡村”社会调研实践团将自身所学与民生民情相结合,将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厚植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传红色之基因,做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龙陵县联席办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