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期
保山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本期要目:
·信仰为基 忠诚为魂
·移风易俗落实处 文明新风扑面来
·执“乡村振兴”笔 绘秋收“丰”景图
信仰为基 忠诚为魂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观看感悟
国庆假期时,观看了由张桂梅老师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再一次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一朵由东北前往西南盛放生命的玫瑰、一位用心血和汗水为山区教育事业谱写新篇的“燃灯校长”、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优秀共产党员。从她身上无数次彰显了信仰的力量,从重温入党誓词到带领女高学习唱响《红梅赞》,无一不是信仰的力量,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我们应该从张桂梅老师身上学习这种为信仰和梦想奉献终生的矢志无悔,更应该从她身上汲取砥砺前行的动力,弘扬“燃灯精神”,争做张桂梅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深刻感悟,一个人要有信仰,方能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一个人要有信仰,方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归处;一个人要有信仰,才能细流汇聚汪洋。
以信仰为基石,切实扛起个人责任。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修炼自己的综合素养,牢记驻村工作使命,聚焦驻村“五项职责任务”,把完成上级安排各项工作同时服务人民群众当成第一落脚点和出发点。要学深悟透各项党的创新理论及乡村振兴等惠民政策,不断学习党纪国法理论知识,不断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素养。要做张桂梅式的党员干部,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担负起驻村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自觉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永葆政治本色。
以信仰为风向标,从心出发为群众办实事。紧扣当前驻村工作核心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当前驻村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实际村情民情,从群众的关心事、上心事出发,力求出实招、见实效,用实际行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办好群众需要的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做张桂梅式的党员干部,饱含为民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主动察民情、听民意,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对得起“人民公仆”的身份。
以信仰为力量,为伟大事业奉献终身。要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理清工作思路,始终以“赶考”心态、“临战”状态,“决胜”姿态,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用实际行动解民忧、化民困,始终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伟大事业相结合,把自己切实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做张桂梅式的党员干部,成为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和起而行之的实干者,把艰辛和挫折视作成功的磨刀石,练就遇到困难不绕道、面对压力不低头的真本领,努力在平凡的驻村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富滇银行保山分行驻施甸县丛杆村第一书记朱江华供稿)
移风易俗落实处 文明新风扑面来
为有效遏制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正之风,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施甸县万兴乡中山村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两委”,立足中山村实际情况,从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入手,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见效。
以“协商”之力,凝聚文明新风共识。中山村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走访群众、广泛听取群众呼声,召开党员会、小组长会、户长会,倾听民情、汇聚民意,确定了“移风易俗倡导新风 建设和谐美丽新中山”院坝协商议题。通过召开院坝协商议事会,群众代表围绕主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展开协商讨论并形成了4方面的共识,对全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杀年猪等农村民俗做了进一步规定。
以“制度”之尺,规范移风易俗管理。建立中山村移风易俗长效机制,制定《中山村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管理制度(试行)》,明确了约定事项、违约责任及奖励机制,将其实施内容增补到村规民约,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形成移风易俗的“土规矩、好规矩”。严格执行红白喜事宴席报备制度及奖惩机制,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收集形成问题清单,为进一步修改完善制度提供支撑。
以“宣传”之音,奏响乡风文明乐曲。通过网格微信群对倡导文明新风管理制度进行广泛宣传,大力提升群众对移风易俗整治工作的知晓度,号召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在入户走访中,认真向村民讲解移风易俗可以减轻人情负担、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意义,同时对村规民约约定事项做重点说明,倡导村民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整治活动中来,形成共建共享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
以“监督”之剑,守好村规民约底线。通过成立中山村移风易俗整治工作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负责监督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通过农户填报宴席报备表及签订承诺书,村委会及时掌握农户宴席菜品数、婚事彩礼金额、丧葬习俗事项,通过现场监督及群众反馈,对违反村规民约规定的严格督促其缴纳违约金并在全村通报教育,对主动举报违约行为的给予相应奖励,以奖惩机制有效约束群众行为,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移风易俗新规的有效推进,群众实现了“减负”,“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文明风尚在中山村蔚然成风,文明新风悄悄改变着村民的生活,真正实现了“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驻施甸县中山村第一书记杨晓丽供稿)
执“乡村振兴”笔 绘秋收“丰”景图
金秋十月,大地一片金黄,保山市妇幼保健院派驻腾冲市团田乡弄玲村驻村工作队积极行动,以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秋收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村“两委”全力投入秋收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政策理论”走在前,绘制“振兴”秋收图 秋收到来之际,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详细的秋收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线上和“红马甲”走村入户的线下的工作模式,把党的助农惠农政策、秋收期间的安全生产和注意事项全方位、无死角的进行宣传,向村民宣传,努力把群众成为政策“明白人”和“受益人”。
“科技赋能”强耕作,绘制“现代化”秋收图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再到“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农民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为了提高秋收效率和质量,能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送到种植一线,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农业科技部门,邀请业务精通的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让科技成果在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特色产业”走宽路,绘就“新时代”秋收图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为的都是让亿万农民过上好日子。 增收致富,是农民们最直接、最实在的获得感。弄玲村驻村工作队围绕做优做精“土特产”文章,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不断适应需求提升品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精”,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与此同时,稻谷收完后,剩下的秸秆也在村组干部的推广下最大程度回收利用,秸秆基料化、饲料化让“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不仅鼓起了百姓的“米袋子”,也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
(保山市妇幼保健院驻腾冲市弄玲村驻村工作队黄蕾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