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期
保山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本期要目:
·萤火虽微 愿为其芒
·大山里的桃花源
·让记忆在田野上闪光
萤火虽微 愿为其芒
——施甸县仁和镇丛杆村驻村工作队员熊锦波日记
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晴
2023年5月29日,我被单位派驻到施甸县仁和镇丛杆村,成为了一名驻村工作队员。2024年6月是我驻村第二年的开始,也是黄文秀书记牺牲的第五年,看《大山的女儿》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只被黄文秀书记的事迹深深感动,就像我在面试准备素材时记录的话一样,“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有人是要回去的,我就是那个要回去的人”。或许我也和黄文秀书记一样,也是要回去的人。
9月,太阳悬挂在高高的天上,日头把我们照着,走家入户的过程中,丛杆村的村民们已经熟悉了我的脸,或者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融入了这个离家一百公里的村落,我是农民的孩子,在哪里都是,丛杆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是我的亲人。
“小熊来啦”“小队员来了!”一句句都是老乡们对我的照顾,在走访工作的过程中,老乡总觉得我年纪小对我格外照顾,说话也轻声细语的,让人感觉暖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年前,我刚刚来时的样子,胆怯、社恐,不敢说话。过度的内向对于农村工作来说是大忌,我开始反复的看《大山的女儿》,去学习黄文秀书记的做法,丛杆村很多老乡家里都养了狗,我家里也有一只,于是到老乡家里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就从一只狗开始,夸他家的狗可爱,忠诚,说我自己也养了一条狗。这样,渐渐地也就有了话题,老乡们开始问我来自哪里,慢慢的把心靠近,如果是许多年前有兵乒外交,那这一次就是属于我自己的“狗狗外交”。
丛杆村的夕阳总是美的,几乎每一天我都会拍照,记录生活也记录自己,一年来走过的路,云和晚霞都会记得。在驻村工作的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何从凤的老人,她是一个独居老人,特困供养对象。工作队长朱江华每一年都会带着工作队员去她的家里贴对联,朱队长总说再大的事情也不能耽误了给何从凤老人贴对联。当我去年参与活动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真实意义,就像黄文秀书记说过的“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的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呀,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即使不能燃烧成一簇火把,温暖一大片人,但也能把自己视作萤火,身虽微小,却也能照亮方寸之地,尽己所能的去做一些事情,我的驻村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力量固然弱小,但当我融入丛杆村“两委”以及工作队还有丛杆村所有村民的大集体之后,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我们就有了一艘船,一艘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船。
回忆这一年的日子,深刻感悟:“一束光要到达远方之前,要先照亮身边”,所以要立足实际,把手头的每一份工作都完成好。驻村工作主要是“人”的工作,要融入群众,始终以群众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争取各类帮扶政策,解决村内实际问题,让群众能真正得到实惠,把工作做好、做足。
未来的时间里,我将继续践行文秀书记的优秀精神品质,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双手帮扶每一位群众、用耳朵倾听一件件诉求、用眼睛眺望乡村的景色,在走家串户和拉家常的过程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扎根基层中坚定为民服务的决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
(保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稿)
大山里的桃花源
——隆阳区西邑乡窝角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玉强日记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晴
东晋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个住在诗和远方、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历经千载仍让人无限神往。如今在西邑乡就有这么一个可以慰藉乡愁的地方——窝角村。沿着357省道向昌宁的方向走,出了西邑乡政府走5公里左右就看到一座小桥,窝角村的入口处就在这座桥底下,一桥之隔我们就远离了尘世喧嚣。
对比初入窝角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道路变得更宽阔了。夏季道路两边长满了杂草,山路弯子多,视线不好,外面来的车辆在转弯处会车时很难通过,没有经验的驾驶员处理不好还会划伤车子。村民们随口说起的小事,引起了村委会的关注。村党支部将人居环境治理作为7月份主题党日活动的主题,组织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和村民一起清理道路两旁的杂草,杂草清理以后平整了路面。现在修整后的乡道,视线变宽了,车辆进出运送烤烟更容易了。
说起人居环境的改善,何大哥如数家珍:“以前村里虽然摆放了垃圾箱,但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夏天蚊虫多,我们都不敢在户外活动。现在乡间小路上的13个垃圾箱都由村两委成员挂包到人,看到垃圾箱满了,我打一个电话,挂包人员就来清理了。”人居环境挂包以后,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村容村貌 “颜值”也有了显著提升。现在户外场所已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晚上经常见到村民们一起散步聊天,享受岁月静好的浓情时光。
群众有所呼,支部有所应,这种默契来自于双方的信任。山里的雨季会更长一些,村里的应急广播时常发一些汛情预报。有的脱贫户住在山脚下,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不仅会侵蚀房屋地基,还可能引起滑坡,影响居住安全。入户走访时,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都会一一查看排水情况,并组织党员和群众结合山体走向挖排水沟。由于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几次暴雨都没有出现汛情,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从清理道路杂草,到垃圾箱挂包到人,再到汛期挖排水沟,村民们身边的小事儿就是党支部的工作清单。党支部书记在党员大会上常说“群众的小事都是关系自身利益的大事,我们带着党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不仅要带着群众一起巩固脱贫成果奔小康,还要建设好家乡,留住我们的乡愁。”
从人居环境的改善到到美丽乡村的崛起,窝角村的历史变迁,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时代缩影,也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动写照。乡愁不仅是回忆,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通过一件件身边小事的解决,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的前行路。通过一件件小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就在身边,党组织就在眼前。极目远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正在广袤的大山里徐徐展开,和美乡村的宏伟蓝图正一点一滴中变成了现实。白云深处山外山,村村寨寨桃花源。
(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分行供稿)
让记忆在田野上闪光
——五合乡象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孙廉杰日记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晴
“岂不闻,光阴如骏马加鞭,时光如落花流水。”时光匆匆,不负路人,一年多的驻村工作让我收获颇丰,这段驻村经历充实而又美好,我的身心得到了极大提升,深刻认识到“学在农村、干在基层、走在实处。”
改换视角,用坚实脚步丈量基层大地。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回想起刚刚工作的时候,对村里的工作也不了解,认为村委会平时没什么人也没什么事,还存在“喝茶看报坐一天”的错误认识。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村内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对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服务型政府有了更深的认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两委”既要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又要积极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还要迎接上级各部门的检查考核、考察交流,常常处于时间紧、任务重、担子沉的工作状态之中。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村级事务,主动融入村内生活,用脚步丈量基层大地,用笔杆调查村情民意,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完成驻村工作各项任务,在农村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干、展现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转变身份,用赤诚之心服务人民群众。自驻村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身份的转变,从城市到农村,从同志到小孙。这种巨大的差异让我一时间难以适应。记得刚驻村的时候,乡村干部认不清,村民村组搞不懂,村民来村委会办事咨询,我是说话听不懂、一问三不知的尴尬状态。后来我才意识到,驻村工作与机关工作完全不同,积极主动适应本地民俗和工作节奏,开展工作要与村情民情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热情接待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期盼,努力把实事做好、好事做实。
把握机遇,用水磨工夫练就看家本领。农村基层的土壤是种庄稼长粮食的土壤,也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二十大报告强调:“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抓好这个宝贵机遇,去了解基层、融入基层、扎根基层,利用农村基层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去历练、静待开花结果。驻村的工作生活并不像那种轰轰烈烈的电影,更像白开水般平平淡淡,而正是这种重复性高、实践性强的工作更能锻炼我们的各项能力,让我们可以耐得住性子、守得了初心、干得好事业。立足于平凡岗位,用心做好群众关心的身边大小事,在坐住坐稳冷板凳、扛住干好苦差事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用水磨工夫干好各项工作任务,在为民服务谋福祉、办实事、化纠纷等方面练就看家本领。
(腾冲市驻村办供稿)
发: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