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2022-0926004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
  • 发布日期
  • 2022-09-01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六个一批”实现脱贫人口快速增收

 

保山市建立“村级监测网、乡级防控网、县级责任网”三级网络,通过“线上”“线下”,精准识别三类对象,制定农村居民持续增收、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做到“一户一个增收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人均扶持措施3项以上,深入实施帮扶政策保障、利益联结助农等“六个一批”持续快速增加脱贫人口收入。

一、帮扶政策保障增收一批。从政策制定上聚焦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编制农业现代化、农村居民持续增收、脱贫人口增收、市场主体倍增、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10个“三年行动计划”,出台40余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配套政策文件,建立脱贫人口收入增长与定点帮扶单位、驻村队员考核评价挂钩机制,细化省级印发的脱贫人口增收9条措施,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增收责任。

二、利益联结助农增收一批。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利润反哺、联合经营、入股分红、利益捆绑、组织领办、电商助推、公司成长等七种利益联结模式,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467个,196个企业参与“双绑”利益联结,“双绑”覆盖率91.55%。推进保山小粒咖啡、施甸水稻制种、腾冲中药材、龙陵石斛、昌宁红茶“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4个,2022年度财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产业6.4亿元,占62.61%,100%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人口。

三、稳定就业实现增收一批。推行“保山掌上就业”一个平台,坚持劳务供给端和劳务需求端“两端发力”,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服务、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全流程的权益维护“三重保障”,实现领头雁“有心谋事”、村干部“有心干事”、党组织“有钱干事”、劳动者“有业成事”“四份收入”的“1234”模式。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转移就业16.8万人,其中省外转移4.68万人、省内转移12.12万人。认定扶贫车间41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528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825个安置脱贫劳动力9105人。

四、利用“三资”带动增收一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扶贫资产作用,推进项目实施,带动脱贫人口增收。全市954个村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的有820个村占86%,建立村集体经济帮扶脱贫人口机制。确权扶贫项目资产216.6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1.66亿元,带动脱贫人口(含监测人口)户均增收40.81元。组织和动员脱贫人口参与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项目建设和管理,全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劳务报酬比例提高到20%以上。

五、用好“一险一金”保障增收一批。持续实施防贫基金、防贫保险,对因灾、因病、因突发事故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筑牢致贫返贫兜底保障网,确保不发生返贫致贫。2022年上半年,防贫保险共结案理赔1068起,理赔金额1173.67万元,防贫基金救助118户,救助金额29.538万元。

六、推进“两区”促进增收一批。推进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点“两个重点区域”,落实市级支持施甸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意见,市级衔接资金、沪滇协作资金按不低于资金总量的30%倾斜支持施甸县,加大对施甸县项目、资金、人才支持,保障施甸县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全面落实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32条措施”,建设完成“微菜园”60个,常态化监测和帮扶搬迁群众1401户5298人,建立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站24个,实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4.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