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
我眼里的“三个数”
——龙陵县镇安镇小田坝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沈建美日记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对于每个担当前行的人来讲,“硬核人生”都满含着汗水和泪水,都浸渍着酸甜苦辣。就像在驻村的道路上,有化解矛盾时的艰难,也有爬坡过坎后的喜悦;有抬头无路的迷茫,也有委屈困惑的泪水。重重过往心头萦绕,但心中的信念坚如磐石、勇往直前、无问西东!2023年5月,根据市委统一安排,我来到龙陵县镇安镇小田坝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驻村9月有余。“100、60、4”这三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便是我驻村时光的“注脚”,无声的“数”说了我的驻村故事。
“100”公里路程,无终点亦无起点 从家到小田坝社区有100公里左右的车程,这100公里的来来往往。我早已分不清哪头是起点哪头是终点,或许就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因为我深知驻村之“驻”字,不仅是“驻扎”的“驻”,更是“住下”的“住”,“帮助”的“助”。于是,我怀着“归零”心态,重新做回“小学生”,把村组干部、群众当做自己的老师,把村舍巷道、乡间田野当成自己的课堂。在日复一日的奔走与忙碌中,我与小田坝社区相识、相知、相守,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驻村数月,我看见了社区党支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村“两委”干部、社区党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中逐渐进步;见证了小桃树通往正平的道路破土动工时村民的喜悦、支书的欣慰;感受了“村晚”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驻村数月,虽然脸晒黑了,皮肤粗糙了,穿着土气了,但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丢掉了骄气,多了土气,接了地气,足了底气,增了士气。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对党更加忠诚。驻村工作的“修炼”让我拥有了满满的收获和难忘的回忆,驻村每个不起眼的“微行动”,却让群众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他们一次次满满的幸福。
“60”户脱贫户,一个都不能少 我所在的小田坝社区有60户脱贫户243人,其中,脱贫户45户,178人,监测户15户56人,在这些户中,有年迈多病、相依为命的老人,有困境留守儿童,有在上大学的学生......每每入户,不管家境多窘迫,进到农户家里,都会感到满满的诚意,他们会第一时间给你端来凳子让你坐下;会热情的给你泡上一杯热茶;会把家里仅有的水果和零食拿出来塞给你;会和你有说不完的话,很多教养和淳朴是刻在骨子里的,与家境和生活水平无关。他们心头的期盼、眼里的信任也让我使命感倍增。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的使命担当。在平淡却充满意义的工作中,我逐渐坚定了驻村的意义。
“4”季轮回,定格的是人间值得 小田坝社区背靠达摩山,连着高黎贡山。天然大氧吧的重重包围,让这个安静的小乡村更具世外桃源的意境。驻村数月,我用手机定格了社区的“景”,用笔墨记录了社区的“美”,在我眼里,社区的四季是夏雨、秋色、冬韵、春花。驻村数月,我共撰写各类信息50余篇,我觉得,好的经验做法就应该让大家学习借鉴,好人好事就应该让大家知晓崇尚,好山好水更要让大家来驻足观赏。友人说,我把他乡当故乡,在朋友圈里全是镇安小田坝的美,我想说,定格的所有都让我感到人间值得。
过去未去,驻村经历虽悄然流逝,却早已转化成“养分”,让我在基层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未来已来,尽管已经闯过了一些“难关”、涉过了一些“险滩”,但乡村振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未来,不变的是脚踏实地,为民奉献的矢志追求。少一些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多一些实实在在干事创业的行动,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赤子心,在广袤基层大地上续写无悔青春。
(市交警支队供稿)
选调生不妨做“河蚌青年”
——腾冲市团田乡弄玲社区驻村工作队员范仔健日记
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河蚌青年”这个网络新词源自某车企推出的系列视频短片,所传达出的是当代青年人不畏浮沉、扎根向下、坚定自我、孕育珠华,让自己的独特价值闪闪发光的精神风貌。从“机关门”到“农村门”的驻村选调生们,也应秉持“河蚌青年”这股扎根基层的热忱,在一开一合之间吞吐泥沙,磨砺出璀璨的宝珠。
开:与基层积极互动,全力输出。刚到农村的选调生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有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有自命不凡的傲气,他们急切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展拳脚。对此,选调生们不妨怀揣着这份热忱,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换上“投身基层的红马甲”,主动躬身入局。首先要迈开腿跑,一方面保持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优良传统,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在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热饭中察民情访民意;另一方面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哪里有群众就在哪里开展群众工作,不仅“面对面”,还要“键对键”。坚持“线上”和“线下”齐头跑,摸清收入、医保、住房、教育、饮水等民情信息。其次要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用好“火塘会”“院坝会”“小课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当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的“小喇叭”“翻译官”“提炼机”。最终要甩开手干,“为政之道,贵在力行”,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实践、融会贯通,解锁农村“万千姿态”;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记挂在心间,为守住耕地红线这条命根子上下求索;要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任扛在肩头,积极推动便民设施建设落地落实;要积极琢磨产业发展新路子,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和“一村一品”产业思路,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做好农村“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合:回归自我领域,深潜蓄力。江河里有不少激流和暗礁,基层中也不乏困难与挫折。政策文件理解不透彻导致向群众宣传时含糊不清、群众工作不到位换来老百姓对工作开展的不理解不支持、促进农民增收任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消磨了干事创业的热情……驻村选调生们遇见挫折困难切勿“就地躺平”“原地踏步”,而是要沉下身、静下心,把自己“合”起来。一是持续“充电”。“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要勤读“有字之书”,不断筑牢知识基础、强化固本培元、吃透政策文件;要善悟“无字之书”,摒弃“骄娇”二气,拿出甘当“小学生”的姿态,跳出书本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从农技农活到乡土民俗,多问“为什么”,多琢磨“土办法。”二是多做“复盘”。如同河蚌反复打磨渗进壳内的杂质才能生成珍珠,选调生们也要时刻葆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心态,对自己出手的工作多做“复盘”。从细节入手,从高处着眼,多思考脱贫户、监测户的“一户一帮扶政策”是否紧随时政、产业发展形势,“院坝会”上的政策传达是否足够通俗易懂,矛盾纠纷调解是否让当事双方称心如意等等,真正做到既不站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也不陷入困难矛盾中自怨自艾。
开合之间孕育珠华。“开”就铆足干劲全力冲刺,“合”就沉身静心提升自我,选调生们只有在驻村工作中的一次次“输出”和“蓄力”之间,既“用实践理解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既“起而干”又“坐而学”,如此往复锤炼才能成长为一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的驻村干部。
(保山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供稿)
村里有支“娘子军”
——施甸县万兴乡中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晓丽日记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晴
在施甸县万兴乡中山村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她们是由三名女性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她们看似柔弱,实则刚毅,她们看似爱美,却在走村串户中晒得黝黑。她们驻村更“驻心”,在基层的沃土上默默奉献着“她力量”。
她们是“服务员” 她们俯下身子、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在走村串户中渐渐与农户熟知,入户宣传政策、收缴保险、采集收入信息、解决矛盾纠纷……,一次次入户,一场场交流,早已不再怕农户家门口的狗。她们以“走亲戚”“拉家常”的方式倾听群众的心声,耐心聆听事情始末,做到桩桩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她们是“宣传员” 她们充分发挥平易近人、感情丰富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政策宣传宣讲,切实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让政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通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乡千村行宣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入户走访中,广泛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和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召开户长会,把防范电信诈骗、野生菌食用防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地震应急、防汛等知识向群众普及,全面增强群众安全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开展“法治进乡村”“法治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把普法强基工作做实做细,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提升了平安乡村建设水平。
她们是“联络员” 她们协调各方帮扶资源,多举措开展
帮扶。2023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会在云南“832”平台、“一座保山”购买农副产品74100元,职工直接向农户购买农产品3075元。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争取到10000元用于防汛保通工作,向施甸县人民法院争取到6000元用于开展普法强基及矛盾纠纷调处,动员市公积金中心职工捐款4650元用于表彰奖励中山村优秀学子。
她们是“贴心人” 她们“感性”且更容易“共情”,时刻把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的困难放在心上,倾心帮扶、赤诚相助。在春节来临之际,主动购买米、油、面去看望特困人员;在新学期到来前,为挂联儿童送去书包,给孩子带去关爱与温暖;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力所能及的通过“以买代捐”开展消费帮扶。在深夜暴雨发生时,村级道路多处塌方,她们在被村干部婉拒了奔赴一线的要求后,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外出人员煮好热腾腾的面片,做好后勤护“胃”队,以实际行动展示着“她力量”。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