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莓”好产业助力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腾冲市荷花镇尖山社区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异的气候条件,引导村民利用农闲田地积极发展草莓种植采摘特色产业,强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莓”到美逐步转变。
又是一年草莓尝鲜时,走进荷花镇草莓采摘园,一片片果叶绿意盎然,一颗颗草莓色泽红润,长势喜人,为春日增添了一幅丰收的“莓”景。不少游客手提果篮,弯腰采摘,体验亲手采摘草莓的乐趣。
走进坝派泼水广场,大青树下交易场面热火朝天,农户们将新鲜采摘的草莓运到集中收购点,经过检查过秤,卖给草莓收购大户,现称现结款,工人对草莓进行分拣包装,包装好的草莓打包好发往广东、四川等外地。尖山社区草莓种植户官应发拿着刚刚卖草莓的钱高兴地说:“刚开始只敢种1亩,种植一年之后发现收益不错,就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亩,草莓种植现成了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种草莓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更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的问题,香甜的草莓不仅丰富了远近群众的“果盘子”,还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今年荷花镇草莓种植面积达2100余亩,预计实现产值1400余万元,带动就近就业人员700余人,草莓种植采摘业已成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腾冲市驻村办供稿)
【经验交流】
板桥镇官坡村一个古驿站的新蜕变
隆阳区板桥镇官坡村位于保山坝东北部,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此建立了驿站,村内的官坡古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的重要部分,也是隆阳境内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岁月更迭,驿站一直发挥着迎来送往各路官员的职能,驿官、士兵、杂役及家属逐渐在驿站周围建盖房屋居住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寨。由于寨子位于驿站周边山坡,故得名“官坡”,后驿站虽被取消,但村名仍沿用至今。官坡村林地多、陡坡多、平地少,一度制约着村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群众增收。在脱贫攻坚期是板桥镇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落。近年来,官坡村在定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深挖自身优势,结合绿美乡村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清廉村居建设等多项工作目标,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实效的振兴之路,实现了古驿站的新蜕变。
建强基层党组织,实现引领蜕变。围绕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目标,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抓好村组干部、党员等关键少数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凝聚发展共识和振兴合力。一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发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深入挖掘培养优秀年轻党员,充实村级干部队伍,实现班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022年以来,官坡村培养年轻干部4名,班子平均年龄约34岁。二是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按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召开组织生活会,切实让党员干部学思想、强党性,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扎实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全面提升班子成员、村组干部的向心力、凝聚力。三是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积极培育后备力量,吸引各类人才,发展年轻党员。2023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人,预备党员转正1人,为官坡村党总支部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四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带头抓环境治理、抓特色产业发展、抓乡风文明建设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广大群众形成“我要振兴”的迫切需求和“我来振兴”的责任担当。
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蜕变。近年来,官坡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深挖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多渠道丰富产业类型,实现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双增长。一是由村级自筹11万元,开办官坡村青贮饲料加工厂,为本村众多养殖户提供家畜优良饲料来源。自2020年建成投产以来,平均每年可加工青贮饲料约1000吨,年均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约4万元。二是村“两委”还以老板线改道契机,积极探索“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全股方式注册成立保山市恒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老板线改道附属的炸药仓库库房和管护房建设工程。三是坚持多条腿走路,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和发展好原有种养殖产业,结合前期市场需求和种植条件分析,流转17亩土地,由村委会带头进行青豌豆试种。2023年底,官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37元,村集体经济15.3万元。
合力共创绿美乡村,实现环境蜕变。依托本村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元素,以党员带头示范,组织召开绿美乡村建设启动会、动员会,反复宣传动员,大力营造“共植乡村绿、共建家乡美”的良好氛围,充分带动群众主动参与绿美乡村建设。一是本着“花小钱办大事”、变废为宝的理念,对官坡古道的公共区域进行绿化美化。共栽种绿植1000余株。二是发动村内有绘画功底的志愿者、聘请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古道上的农房墙体进行彩绘。丰富多彩的墙面不仅展现着官坡古道的文化,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古道变得生动有趣。三是充分发动村民对自家庭院进行绿化美化改造。通过的思想动员和村委会带头打造古道外景做示范,让村民自发对绿美庭院打造感兴趣、有想法、想实践。巧用各种老物件装点庭院,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院内小景观。
树立清廉文明乡风,实现风气蜕变。一是立足清廉村居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塑造清廉乡风。在进行古道墙体彩绘过程中,加入大量党建文化、廉洁文化、二十四孝家风等内容,打造内容丰富的“文化墙”,让良好家风、廉洁乡风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潜移默化。二是各级党组织定期不定期开展廉政专题学习、晒家风家训、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抓好党员干部这些关键少数,以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廉洁自律,牢牢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三是构建村“两委”包保的党员作风监督网格体系,由村“两委”成员对责任网格的党员进行常态化监督。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日常监督作用,督促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四是通过召开户长会、入户宣传等形式,在村民中广泛开展“监督一点通平台”宣传推广,手把手教会村民平台使用方法,让村民成为基层小微权力的一线监督员,举全村之力共创文明廉洁新风尚。
(隆阳区联席办供稿)
狠抓基础工作 夯实驻村之本
中国石油云南保山销售分公司派驻昌宁县勐统镇长山村工作队员,认真履行驻村工作“五项职责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成效。
着力强化政治引领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将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应用通俗的语言积极向群众宣传,让群众听得懂、能明白,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合力。
全面加强组织建设 持续完善“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为抓手,通过学习教育促思想转变、作风转变、能力提升、村级治理提质增效,让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夯实群众致富基础 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紧扣产业培育,在谋产业、引产业、抓产业上聚焦发力,不断强化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和规划引领,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项目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脱贫户,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甘做服务为民孺子牛 积极做好入户动员合作医疗缴纳、养
老保险缴纳等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低保核查,对村内年平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户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扎实开展成效巩固 持续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网格划分,帮扶责任人为主体,按照分组包片的原则,结合上级反馈预警信息认真开展研判,积极入户排查走访,建立行之有效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和实事求是的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台账。
(中国石油云南保山销售分公司驻勐统镇长山村工作队员于成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