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7-2/20251023-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教育统计
  • 发布日期
  • 2025-10-23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2024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2024年,保山市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强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干在实处的导向、走在前列的追求,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保山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全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1.基本情况

1.1规模结构

全市共有保山中等专业学校、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和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有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职业学院2所高等职业学校。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和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为省级“双优”学校,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为国门示范性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省级“双高”学校。开设有食品智能加工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烹饪加工与营养、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智能机电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等58个专业,现有在籍学生30584人,其中在校学生28898人。

1.2教师队伍

全市职业教育教师1576人,其中,正式在编1331人,外聘教师245人。保山市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参加企业实践600余人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全市双师型教师895名,占比56.8%,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311名 ,占比34.8%,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257名,占比28.7%。2024年,从职业技术本科大学引进专业教师10名,选派教师参与国培计划160余人。

2.人才培养

2.1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学生道德、情感、智慧和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质量、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拥有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适应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党建和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深入实施“五环思政”育人模式,大中小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学校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9个思政课堂获评省级示范课堂典型案例。

2.2 多样成才

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和途径,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其独特的才能和潜能。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建立校赛、行业赛、市赛等赛事体系,搭建师生成长成才平台。2024年,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保山代表队获奖78项,4个赛项获国赛参赛资格,创历史新高。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跳绳队获国家级“30秒交互绳速度跳”项目冠军、获“2×30秒双摇接力赛”项目亚军、获“4×30秒交互绳接力赛”项目冠军。

2.3技能成长

建立校企双元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开发校本培训教材。持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实际场景,不断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将技能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深入开展“1+X”证书试点制度,鼓励更多学生考取多种技能等级证书。构建中高本一体化办学格局,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和学历提升通道,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成为省级“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成为“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保山职业学院与市内5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2”中高衔接联合办学。

2.4 职业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让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三年学习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水平,实现职业目标并取得优异成就,增加自身在职场中的竞争力。2024年,在校生满意度为85.86%,其中:课堂育人满意度为83.49%,课外育人满意度为84.48%,思想政治教学满意度为87.44%,专业课教学满意度为87.96%;毕业学生满意度达86.2%,其中: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为88.6%,毕业三年内毕业生满意度为84.8%。

3.服务贡献

3.1 服务产业转型。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建立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围绕产业升级、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撤并淘汰现代物流等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6个专业,停办工业机器人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实习实训条件差、与办学定位明显不相符的8个专业,新增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等5个新兴专业。

3.2服务充分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帮助学生和就业人群获得具备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培训和培训计划,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增强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2024年,学生专业对口实习率达84.3%,实习就业推介率达89.5%,就业率达98.6%。

3.3 服务乡村振兴。聚焦乡村振兴,建强涉农队伍,职业院校强化服务“三农”意识,聚焦乡村振兴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打破围墙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开门办学,送教下乡,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近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实现在产业链上开展技能培训。2024年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开展技能培训5万余人次,职业资格鉴定6000余人次。

4. 文化传承

4.1 传承工匠精神。成立工匠馆、名师工作室,将工匠精神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品质、培养实践能力、提升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坚定不移走技能之路,通过技能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4年,邀请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杨金龙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校园歌手大赛、篝火晚会等活动,推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进校园。

4.2 传承红色基因。建立党史馆,在职业教育中倡导和传承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坚持党建带团建,推动社团活动育人、实践活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和榜样示范育人,高质量办好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开展以“红色匠心”、“匠心育人”和“技能强国”等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自豪感。

4.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和精华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开设剪纸、刺绣、编织、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外聘民间艺人为指导教师。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期间,举办民族特色文艺表演,展示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乐器、古籍等,组织学生制作并品尝各民族美食,设置美食文化展板。

5. 对外交流

5.1 深化校企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机制,实现由政府举办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赋予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2024年,5所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4家校办企业,探索美容美发 、咖啡等专业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招生办学。

5.2深化交流互鉴。加强技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搭建国内外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平台,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保山与浙江杭州技师学院等28所职业院校建立职教联盟,承办浙江中等职业教育名校长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主办云南省2025年职教高考研讨班,承办“云南省2024年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

6.产教融合

6.1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坚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开发“金教材”30种,《高原特色蔬菜培育技术》《黄龙玉雕刻与鉴赏》《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3本教材入选省级规划教材。

6.2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咖啡、石斛、中医康养、健之佳医药健康服务、康养等5个产业学院。开展访企拓岗22次,走访56家企事业单位,开发就业岗位1000余个,开展线下招聘会3次、线上招聘会10余次,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学模式入选省级职业教育“10种办学好模式”,在全省推广。

7.发展保障

7.1组织保障。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引导职业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促使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年内,配强配齐5所职业学校党委(党组)书记,全面落实党委、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7.2经费保障。认真落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建立财政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财政职业教育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重点用于设施设备、骨干专业建设和教师培训等。

7.3政策保障。制定《保山市深化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若干措施》,从深化办学机制改革、优化专业布局调整、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社会社会领域、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7个方面,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系列利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校企合作从政策上来说迎来了春天,但在具体落实中,“校企作而不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

一是专业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不紧密。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意识缺乏,存在“重学历、轻技能”观念,“关门办职教”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学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专业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有差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脱节,前瞻性不足,人才储备意识淡薄。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脱节,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的变化,校企一体化办学不同步。

二是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积极性不够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需求预测的指导作用不突出。企业办学的作用与活力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和释放,部分企业提前介入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三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长效机制不健全。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很好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缺乏稳定性。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多方争取,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既是发起者、组织者,也是策划者、管理者,合作考核重学校轻企业,双方合作中缺乏约束性。

8.2改进措施

一是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二是校企共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引企入校,营造教学工厂,共建办学实体,共建实训室和生产车间,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三是校企多措并举共育师资队伍。聚焦教师能力目标和培养规律,加强课程统筹设计,将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教师职业要求紧密对接,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学科导向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双师导向为目标,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依托校企合作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培养职教师范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强化资源共享,互派专业技术人员讲学、企业顶岗锻炼,打造一批“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是打造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生态。校企双方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优化学校教学资源配置,将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着力提高实践应用型教学质量。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对接校企合作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强化资源条件和质量体系建设,形成对接省内外前沿、富有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生态。

9.典型案例

坚持四个聚焦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坚持“创新+实干”的工作思路,力促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保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聚焦改革破冰,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保山市深化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若干措施》,健全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和职普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办学结构更加科学、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教师准入更加精准、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办学活力更加彰显、办学品牌更加优质,大幅提升保山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聚焦产教融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我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与100余家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广“校中企、企中校”办学模式,建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62个,开设现代学徒制专业15个,成立保山产业园区、保山中医药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滇西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纳入教育部培育建设项目。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市全力培养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在保山中等专业学校、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分别成立咖啡、石斛、中医康养、健之佳医药健康服务、康养等5个产业学院,5所职业学校分别在乡镇建立乡村振兴服务站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实施“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开展技能培训15万余人次。

四是聚焦深化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保山市强化校校合作,抓实东西协作行动计划,5所中职学校与27所职业院校建立合作机制,与28所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教育联盟”,与33所优质职业学院开展深度合作,高校选派80余名教师赴周边国家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外教博士3名,招收大学留学生150余名。




保山市教育体育局

2025年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