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反响评论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西南边疆治理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5-08-18 09:53     来源:      点击量:

治国必治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重要论断为新形势下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报即日起开设“边疆研究”栏目,旨在通过探寻边疆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努力书写边疆研究的云南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重要论断从全局高度明确了边疆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节点,其治理现代化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长治久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西南边疆治理必须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多国家毗邻”的独特禀赋,以系统思维破解复杂难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新范式。

把握边疆治理时代方位:从“治边稳边”到“兴边富民”的历史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边疆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完成了从传统“守土固边”向现代“兴边富民”的战略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不仅为西南边疆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更揭示了边疆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多重价值维度。

从国家安全维度看,西南边疆地处地缘政治复杂地带,是防范跨境安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跨境犯罪、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生态环境风险等挑战日益凸显,边疆治理必须构建更具韧性的安全体系。从对外开放维度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南边疆已从开放末梢转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枢纽门户,瑞丽、河口等口岸城市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节点,其治理效能直接影响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度与广度。

西南边疆治理正处于“安全与发展”动态平衡的关键期。一方面,要正视沿边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公共服务差距大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这些发展短板可能成为影响边疆稳定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把握沿边开放、生态优势、民族文化资源等独特优势,通过高质量发展为边疆治理注入内生动力。这种“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的辩证关系,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在边疆治理中的生动体现。

锚定边疆治理核心要义:以意识形态建设凝聚治理共识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边疆治理中具有“灵魂工程”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西南边疆作为多民族、多文化交汇区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具复杂性和隐蔽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治理各环节,构建“思想引领—情感认同—行动自觉”的治理共识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本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也是边疆治理的“根”与“魂”。在西南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利益联结+情感共鸣”的双重纽带。通过跨区域产业合作、民族村寨内源发展等模式,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共享成果。深入推进文化兴滇,既要保护各民族特色文化,更要挖掘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守护家园的历史记忆。

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是紧迫任务。随着数字技术向边疆地区深度发展,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对此,必须构建“技术防控+内容供给”的“数字边疆”治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境网络舆情协同处置机制。打造多语种新媒体矩阵,用各民族群众听得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声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创新边疆治理实践路径:构建安全与发展协同推进的治理体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边疆治理必须打破“重安全轻发展”或“重发展轻安全”的片面思维,构建“安全为基、发展为要、文化为魂、开放为翼”的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高质量发展夯实边疆治理根基。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边疆治理的长效性最终要依靠高质量发展来保障。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生态敏感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在边境口岸地区,发展跨境物流、加工贸易等外向型经济,推动“口岸经济”向“产业园区经济”升级。同时,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从根本上增强对国家的向心力。

以文化交融促进边疆治理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边疆治理需要通过文化交融增强国家认同。在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共通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共享增进情感认同。此外,要用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以开放合作拓展边疆治理空间。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边疆要通过更高水平开放提升治理效能。要提升口岸功能,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增进与邻国的理解互信;深度参与区域合作,将西南边疆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前沿阵地。同时,要在开放中筑牢安全防线,建立跨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实现“开放与安全”的良性互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边疆治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边疆治理新实践,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实现边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住安全底线、激活发展动能、厚植文化认同、扩大开放合作,让西南边疆地区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亮丽名片,让各族群众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新篇章。